分享

思想的芦苇——曹则贤《磅礴为一:通才型学者的风范》读书笔记

 五道口的颜学姐 2023-04-16 发布于北京

文若文正可讲武

武若无穆始谈文

                ——曹则贤

我,一个久在井底泥泞里的挣扎者,确信我已经让淤泥退后,一直在努力辨别多少(我捞起来的)料是来自智识的清泉,多少是来自物质世界的泥泞底色。

                    ——哈密顿

我大概是被甲流击倒了,发烧、肌肉酸痛、嗓子疼。整个人不舒服。不舒服的时候,唯有读书才可以缓解一些疼痛。病中,我读了曹则贤教授所著的《磅礴为一:通才型学者的风范》一书。

这本书讲了12位天才人物:伽利略、帕斯卡、欧拉、托马斯·杨、格拉斯曼、哈密顿、克利夫德、勒庞、庞加莱、薛定谔、外尔、彭罗斯。这些人不单单在数学、物理方面是巨擘,很多人在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科学等等很多方面都非常专业,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帕斯卡虽然只活了39岁,但在数学上留下了著名的帕斯卡三角(杨辉三角),物理上留下了帕斯卡定律,现在的压强单位就是帕斯卡。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在哲学上,凭着他的《思想录》跟笛卡尔齐名。

欧拉名声很大,他的名字在数学中随处可见,物理上也很多。他最神奇的是他在59岁失明,但不耽误他做研究。在68岁那年,几乎每周一篇论文。据说他记忆力极好,晚年还能对某本经典著作精确到页的背诵。陈寅恪记忆力也极好,失明后也写了书。

托马斯·杨被称为“人类最后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直到现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还经常入选“物理界十大最经典的实验”。托马斯·杨作为神童,2岁会读,4岁读《圣经》,6岁用拉丁文写作。这对于本书中的人物来说,这不算什么。不过有趣的是托马斯·杨的本职工作是医生,他35岁医学博士,38岁当住院医生。但他21岁的时候,凭借对眼睛机理的研究就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学员了。在他27、28岁时,在英国皇家学会做报告,一共做了91期报告,最厉害的是一周做3个报告,坚持了26周,内容包括了很多方面。托马斯·杨还是个埃及学专家和语言学专家,对破译罗塞塔碑起了关键性作用。托马斯·杨享年56岁,也有人说可能是罗塞塔石碑的诅咒。

哈密顿也是大家经常提及的天才,按照曹则贤教授的说法,在物理学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名字是哈密顿。科学家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自己的名字活成单位,活成形容词,甚至专有名词。这么比起来,爱因斯坦不如牛顿,牛顿不如哈密顿。哈密顿一开始是语言学家,13岁通晓了他能接触到的所有语言,包括孟加拉语等东方语言,唯一可惜说当地没有中文教材,否则中文也拿下了。但他8岁那年,遇到了比他大一岁的美国计算神童,哈密顿输了。从此,他开始学习数学,兴趣转向了科学领域。

哈密顿的情史坎坷,这是哈密顿传记里面少不了的部分。其实这对于这些天才人物来说,也算正常。哈密顿一生著作很丰,他一刻不停地在写,后人给他整理他的信件出版就有2000多页,后来又有成筐的信件发现。他为了给人答复一个问题,一夜写了124页的信。

这些天才的著述都很丰,他们就像思想的源泉一样,在源源不断地冒着各种不同的新奇的想法,每个写下来的都是人类思想的珍珠。从我周围一些牛人来看,他们身上的才气是藏不住的,随便讲点事情,都会让人惊叹,让人印象深刻。所以,我辨认骗子很好辨认。如果一个人总吹自己牛,有很多证书、很多高端聚会的合影,但如果没有真知灼见,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基本就是骗子。

其他的天才就不一一介绍了,曹则贤教授的书里有详细介绍,尤其详细介绍了各位天才的物理和数学成就。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我们很多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大部分真的只是故事,科学的味道不浓。曹老师的书不单单是讲故事,还讲科学发展的脉络,科学思想,这对做科研很有帮助。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看点并不是上面的内容,而是文中对天才的赞赏、理解,以及如何培养天才的慨叹。颇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意味。

在我的认知里,曹则贤教授堪称天才。当然,曹老师肯定不认,他从来是以学渣面目出现的,妥妥的扮猪吃老虎。曹老师跟书中人物有些类似的地方,懂好几门语言,所以,看他的书就会发现英语、德语、法语、拉丁语乱飞。他的中文功底也非常好,古诗词信手拈来,语言、音乐都懂。他的朋友圈文章非常精彩,经常从社会问题就引发一个物理学原理的介绍,或者自己一高兴就赋打油诗一首;一高兴,就着馒头喝着酒,写一首诗或者唱一小曲来自黑。

因此,在精神上,曹则贤教授与这些天才们是相通的,所以在用笔上,曹则贤教授不吝用最美好的词献给他们。当然,这些天才们的语言能力也非常强,他们写的文字也是如此优美和隽永,如同粒粒珍珠。下面我摘录一些这些天才们的语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