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挑战及应对 | 科技导报|区域一体化

 方圆儒人 2023-04-16 发布于广东


着眼于当前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长三角产业经济所面临的新环境、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产业链价值流动等角度剖析了当前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优化长三角城市间产业分工以及协作共赢的政策建议。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发展问题所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探索内外双循环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环境

2020年以来,中国产业及贸易发展面临新的外部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中国当前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总基调。

01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深度调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整体来看,全球产业链发展方向将会从之前的成本、效率因素主导转变为可持续性与效率性兼顾的双元驱动,将对各主要国家及区域产业链协作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02

中国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受阻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高科技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阶段,外部产业及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严重阻碍了中国与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一方面,贸易保护政策加速了全球产业链布局与重构。另一方面,紧张的双边贸易关系也会直接影响产业界的风险趋向,对跨境投资造成不利影响。

03

全国统一大市场下长三角一体化面临新要求

近年来,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成为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及
新机遇

01

长三角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基本态势

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长为中国产业体系最完备、城镇化基础最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之一,同时也是支撑和引领中国开放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区。

从区域经济特征来看,长三角开放经济属性特征明显。从区位优势来看,长三角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贸集散地。从整个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链接作用看,长三角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进口分拨及加工基地作用进一步凸显。

从区域产业链协同看,长三角在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领域的相关产业发展在全国具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从具体政策导向看,各省市均把战略新兴领域纳入“十四五”期间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区域要素流动日益高效。

集成电路产业链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整体来看,三省一市在集成电路领域已成长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龙头集聚区。与此同时,长三角集成电路行业“两头在外”的问题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成为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自主转型的焦点领域。

生物医药产业链

从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态势看,当前长三角初步形成了以上海的创新研发与周边省份的原料生产、加工制造、服务外包与一体的协同模式,在原料药供应,化学药、仿制药生产等环节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但在上游自主研发与创新实力有待进一步增长。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从近年来发展趋势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品销量及出口增幅不断创下新高,以长三角各主要车企为中心的产业配套网络日益成熟,上游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稳定性成为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从内外部政策环境看,本土企业在区域一体化推动下有望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闯关模式,探索中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综合来看,新发展格局下的内部要素市场需持续深耕强化链接,并以此为契机带来整体产业链的变革升级,有效抵御外部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

02

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逐渐调整过去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中国从外循环为主逐渐向内外双循环过渡。

产业要素流动的隐性障碍尚未根本破除

从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看,长三角处于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过渡过程中,长三角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不畅的问题依然较明显,成为长三角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道路上的隐性障碍。

外部冲击下的产业链自主性亟待解决

一方面,出口依靠外部需求拉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产业链上游的高技术核心产品仍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整体来看,早日实现产业链自主自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贸易拉动模式无法带动产业链升级

传统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遭受挑战,贸易对于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减弱。整体来看,产业链协同升级过程中需进一步向价值链上游靠拢,通过技术升级与区域整合培育新的增长极。

03

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

近年来,中国在产业、贸易、投资等层面遭受不同冲击,但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支撑及产业界协同应对下,长三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在内外双循环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在调整重塑中迎来特有发展新机遇。

科创共同体建设有望打造长三角发展新动能

未来1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有2个,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发展阶段,依托国家整体战略规划,稳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共同体,既是新形势下赋予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战略使命,也是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数字化领域的集聚有望加速供应链创新升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多数经济体已将数字化转型和供应链风控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长三角集聚了一大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企业,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丰富,数字化水平和渗透程度较高,近年来依托国内市场,不断夯实数字基建和打造有竞争力的全球开放新链接,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与周边供应链协同有望助力本地产业链重构

从长三角对外贸易中的伙伴国结构看,无论是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都显现出了逐步向周边区域集聚的变化态势。中国与东盟及周边成员国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有效顺应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区域化趋势,成为长三角未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机遇。

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是国家在新形势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设立的新目标,未来应从市场和制度2方面“突围”,推动长三角资源共享,实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才能在内外双循环中不断释放发展合力、提升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释放发展动能,探索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01

坚持系统化发展,形成双循环发展合力

以“双循环”新格局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要推动长三角与国内外的互联互通,同时也要注重长三角内部的要素优化,构建国内国际良性循环的整体系统。

一是要统筹推动国内国际“大循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更好利用国内国际2个市场、2种资源,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二是统筹推动长三角与其他区域“小循环”,加强长三角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协同联动。既要探索区域发展的共性,也要充分发挥各自城市群的本土优势,开辟区域特色一体化新模式。

三是统筹推动长三角内部“微循环”。从长三角一体化出发推进“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构建沪苏浙皖层级有序、互补共进的功能核心,健全产业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推动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发展的行政协调机制。

02

着力强化创新链,提升内循环发展动力

形成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机制,要把视角放在长三角产业协同升级的发展框架下谋篇布局,更加坚定地服务国家战略。

一是突出科教优势,注重基础科研能力建设。集中资源在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打造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规模的国家实验室,支持优先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支持基础性、长远性、公益性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工作。

二是注重需求引导,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界亟待突破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进行协同攻关,力争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的重大技术难题,推动创新成果“无障碍”转移转化。

三是强化协同创新,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一方面,通过分工合作分别聚焦最具优势的领域和环境;另一方面,组建一批由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研发平台。

03

持续优化产业链,激发双循环发展活力

长三角需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进一步激发产业链内外双循化的发展活力。

一是促进长三角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形成区域性分工与协作格局。重点打造空间高度集聚,产业高度协同、供应链高度集约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完善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协调机制。

二是协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聚焦先进制造业,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中关键断点、堵点,有效增强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此外,推动长三角内部产业链垂直分工,构筑空间经济新格局。

04

不断提升价值链,释放双循环发展潜力

一是发挥上海高端服务业的优势,有效提升长三角价值链效率。上海在众多领域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伴随着江苏、浙江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与上海的一批“头部”企业构成总部与生产基地的关系,从而推动整个长三角地区制造价值链效率的整体提升。

二是促进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实现长三角区域价值链整体升级。建立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产业载体、商贸服务的产业共同体,畅通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在产业集群中的流动渠道,构建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促进长三角产业集群形成统一高效要素市场。

结 论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为防范当前世界大变局冲击所提出的应对之策,也是有效畅通国内产业经济中的梗阻问题所谋划的战略目标,其中长三角产业链的高效一体化协同是重要一环。

未来,长三角产业链在协同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坚持系统化发展,不断破除区域要素流动的隐性壁垒,解决好“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结构性问题,也应着力强化创新链,持续优化产业链,不断提升价值链,在良好的产业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论文作者:马征远,刘樱霞,王琼,桂柳鸣,陈大明,江洪波作者简介:马征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产业情报与国际贸易;江洪波(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产业与技术情报。

论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2年第17期,本文有删减,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