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湖夜话]易发生回汉探亲记之二《旧地重游 》

 黄石新东西 2023-04-17 发布于湖北

回汉探亲之二  

旧地重游 

易发生

在吃货街用完晚餐,已是万家灯火的时候。找一家条件尚好价位合适又能同时接纳十多位男女旅住的旅社,不太容易。  
儿子开车好不容易找到长江边的一家宾馆,宾馆对面是汉口江滩公园。  
办完了宾馆入住手续,趁时间还早,我带着孙儿们散步走进江滩公园。  
跨进公园,一座高大传统结构的石碑矗立在眼前。这里曾是1954年防洪的前沿阵地,保卫大武汉的凯歌从这里传遍全国。  
1969年建立了这座37米高的防洪纪念碑,碑身四周有50余个歌颂防洪场面的浮雕群像。碑身正面镶嵌乳白色大理石,上面用铝板镀金制成的毛泽东亲笔题字:“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毛泽东  
江滩是一条与长江连接的狭长沙草地,从武汉客运港至丹水池后湖船厂,全长7公里。7公里的长度集中了沿江大道纵向和横向三十多条老街的居民区域。晚饭后汉口的人习惯来这是散步,现在正是人多的时候。  
过去没有空调,汉口是全国有名的三大火炉之一,他们入夏习惯在室外乘凉,就是在户外睡觉。无疑既无蚊虫又有凉爽江风吹拂的江滩公园是汉口人乘凉的最佳地方。  
 我小时,洗完澡后常邀五六个同学,穿着背心和短裤头,夹着蓆子,穿着木屐就去江滩乘凉,那时叫三百公司。  
我们以木屐走在水泥路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与双手拍打屁股发出的疲软的声音混合成一曲节奏感极强的“马路进行曲”,整个音响效果是:”噼里个啪,啪里个噼,噼里个啪啦,啪啦个噼,噼噼啪啪,啪啪噼……”不间断地拍打行走,引来无数乘凉市民目送我们走过大街穿出小巷,一直走到长江边沙草地木屐发不出清脆声音的三百公司。  
江滩公园靠堤的一边,树木疏密成林。清晨,学生读外语、老人打太極拳形成几个圈子。下午一统天下基本成了江湖班子露天演出的临时场所。  
他们演出不需围拦布挡,不须卖票守门,也没有座椅板櫈。只需用树枝在地上划个圈,就成了“剧场舞台”,他们不用喇叭麦克风,不用描眉打粉画妆,穿上长褂就是演员。  
晚上,树上吊着汽灯,观众自觉围在划好的圈子以外,在打闹台的锣鼓声中,掌门人左手提着小布袋子,右手从布袋中抓一把细白砂,握在手中,大拇指与食指控制细白砂的流量,边唱边以高超熟练的双钩线条写出当晚的节目或祝词。他们的书法如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观众啧啧称赞不停。  
写完字,掌门人拱出双手道:各位,兄弟今天借一方宝地,在这里凑凑热闹,与各位乐一乐,笑一笑,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随之湖北大鼓、相声、双簧、湖北道情、莲花闹、还有杂耍等节目顺序而演。  
汉口球场街最有名气的胡摆子班子,在这里享有很高的声望,听说很多艺人是后来组成武汉说唱团的骨干力量。  
看完演出,倒在蓆子上,没大人监管,在大声又说又笑中进入梦乡。  
 江滩公园这块空地,曾是汉口没有梯形坐位仅只两个球门的第一个足球场,我看足球的启蒙是在这里目睹了黑人牙膏与火车头队的一场对阵,我们以学校小皮球比赛的规则来这里看足球赛,为现在当老杆子球迷上了第一节课!  
我出生和成长在汉口西马路,西马路是上世纪40年代初由私家房的兴建形成的马路,现在西马路的街名仍在汉口版图上,只是高楼大厦代替了过去木板砖瓦的私房。  
今天探亲西马路,我让小车在西马路地盘自由地东拐西转了一个多小时,一切如此地陌生。突然小车的左侧出现了一个彩色的排楼大门,门楼正中矩形框内“灌子湖公园”熠熠生辉的五个刷了金粉的大字,似于重叠在我家西马路19号的木板房上的幻影……  
70多年前:西马路一带湖多,荷塘多,其中两个大湖,一个叫机器凼子,一个叫灌子湖,灌子湖岸边是西马路,西马路紧挨着灌子湖。现在看见了灌子湖公园,就等于到了西马路的中心。  
今天见到的灌子湖公园,被周边高楼严严实实箍成一圈,充其量也只能是小区中的小口袋公园。湖水泛黄,与儿时见到几个足球场大清沏见底湖水的灌子湖岂可同日而语。  
1954年为新建解放大道,我家拆迁到武汉六中后面现在的台北路。今天到西马路只是怀念我出生之地、启蒙的小学校和小学的同学罢了。  
 离开西马路,小车继续前行,仰头能望掉帽子的高楼和多种色块的大厦,似乎把我抛进了城市方块魔形的迷宫。副驾室能观四面八方,却不能像艾克司光一样看透墻壁,穿越时空,重见熟悉的街道马路。  
小车向左转弯,右侧深色的墙面上出现了“琴台”两个字,凭对武汉三镇老地名熟悉的记忆,我们己进入了汉阳地段。  
长江与汉水在这里相会相融,把若大的武汉划分成汉口、汉阳、武昌三个重镇。  
也许思想高度集中魔幻般的城市高墙,从什么地方过的汉水?竞然全不知。  
70多年前的汉阳若与汉口武昌相比,似乎是城市的郊区。汉阳的中心钟家村西大街也只是县城的架式。但汉阳区周边有大片的空荒之地。  
上世纪50年代初,新建万里长江第一桥____武汉长江大桥的基地在汉阳,长江大桥的辅助工程把汉阳拉进了建筑施工的大后方。大片空地围绕桥机建设成了建筑的大工地。  
就是这种工地,只要力气,不要技术也能找到赚钱的活儿,成了我这辈子绕不过去的心结!  
我父亲,一字不识的文盲建筑工地主任,每月工资能拿到88元,在50年代的工人之中不是凤毛恐怕也是麟角,但是我们家里人多,父亲收不敷付啊!我是长子,14岁那年,长得人高马大的我,开始了寒暑假做临时工挣钱补贴家用的差事。从此我打短工的脚步浪迹汉阳天涯。  
 在我的学生时代,永远删除了寒暑假的词句。同学们在市青少年宫学游泳学滑冰,做航模走进欢乐的夏令营。我必须去工地挑红砖,挑灰桶咬呀硬撑八个小时爬建高楼的脚手架。  
素有夏天火炉之称的武汉,同学们还猫在床上,我却挤在蒸笼般的公交车上赶往汉阳的工地。  
八个小时,工钱一块二角八分,一个小时流出来的汗水仅仅卖出一角六分钱。  
 放弃了多少个寒暑假,只有龟山知道,鹦鹉洲的湖水作证。  
可惜当年打工建造的高楼被如今的摩天岭一一代尽 ,不然,今天还可对景忆当年了。  
小车开往武昌。  
登上武昌的中华路,迎面来的是驮着黄鹤楼的蛇山,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话让三岁小伢记住了:“龟蛇锁大江”此语美仑美奂,荡气回肠,特别上口,锁住大江的是六十多年前由老大哥援建的长江第一桥。桥的四座方亭桥头堡是万里长江上所有桥中最典型的中国符号。  
想起了66年前的今天,长江万里第一桥通车剪彩,桥上红旗招展,人与人之间简直是前贴胸后贴背地慢慢挪步,走到桥中间,整个大桥与同吊床一样两边摆动,我不知所措,既然这么多人不担心,我何苦要害怕……  
走过大桥就是蛇山山头,从蛇山开始,一条红线串着洪山、珞珈山、喻家山,磨山、狮子山、马鞍山、马房山连接桂子山等十多座大大小小的金山银山……如同一串金项链。金项链的吊坠就是群山怀抱微波涟漪远山倒影的碧玉东湖,还有稻椒千重浪,田园好风光的兰宝石的南湖和鸟语花香城中的玛瑙紫阳湖。  
俯看三山一水,参天的古树天然的青山绿水;特写黄鹤楼,金碧辉煌,中华雄姿,誓与天空比高低;远眺湖山一色巧妙的组合,怎样看武昌也是一幅天然风光的城市山水大公园。  
 1959年我就读建在马房山上的湖北工业学校。对峙洪山,遥望宝通褝寺宝塔,牵手华中师范大学的桂子山,背靠南湖,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摇篮之中。  
 学较每周周六放假,周日回校上晚自习。曾记否,许多女同学,怕黑夜有鬼,不敢走进大马路与学校连接的几百米小路,只能在马路边等待其他返校的同学结伴同行。  
如今的马房山成了武昌的中心,繁华得晚上比白天更繁华,人多得晚上比白天人更多,热闹得晚上比白天还热闹。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蛇山山麓的湖北图书馆等几家拆迁是为了透露蛇山的峥嵘,果真带来了城市山水的青春。  
钱学森提出中国画家要画现代的城市,叫“城市山水画为好”。在中国大地上的山水中配上中国式的房屋建筑。那真是中国人有了一颗中国的心。  
老伴提议去母校看看,我说那就去马房山。小孩看着手机导航把握方向盘,小车顺立交桥上,我不知道是何方?再沿立交桥下,我更不知道是何处?只见不宽的马路,两边高楼林立,小车已过万户窗。  
在众多冷色调的建筑群中,突然,大厦与高楼缝隙中一块暖色建筑一闪而过。我惊讶道:这是洪山宝塔的尖尖。我敢肯定,这条路是60年前我们行走了四年的武珞路。前面又看见“丁字桥路”路标,果然言中,可惜马房山己被藏在“密林”之中。  
一天了,游奔在几何图型的游乐宫里,小车靠导航前行,我不知转到了哪里?突然,我的右侧出现了一排消防队的车位,好眼熟!我努力地快速排查,锁定了这块地方。尽管60多年来消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地貌没变,门脸没变,停车的方式没变,一眼就认出这是武珞路消防大队,並判断四周的坐标:左边是煤矿设计院,长途汽车客运站,对面是武汉十五中,向右转是中南商场。中南商场虽然己经重新洗了牌,但是消防队锁定的方位,比卫星还准,一定是中南商场。什么是标志性建筑?这就是答案!  
街上的小车首尾相连,路边红绿灯不停转换,不知是人让车还是车让人,小车磨磨唧唧等等行行终将车停到了东湖风景游览区。  
1955年,我第一次到东湖,是班级组织的野炊活动。  
我们一群带着红领巾的少年先锋队员,像电影行军打仗的战士一样抬着铁锅锅铲碗筷,带着大米,油盐青菜,由辅导员带领,从汉口乘轮船直达武昌徐家棚码头。踏上新奇的武昌,沿着田间蜿蜒起伏的小路,一路歌声一路笑语,走进没有围拦的东湖。  
在行吟阁,屈原雕塑像面前,辅导员为我们讲述了屈原的故事。  
70年过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地站在屈原雕塑像前,凝视清癯飘逸翘首问天举步欲行的屈原。回响着辅导员的讲话:“屈原热爱楚文化,又积极吸收异域文化的优点,使楚文化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得以成长和升华。屈原堪称中华民族之魂。”  
如今,行吟阁的民族风格依旧,屈原大夫又重来!  

4月15日晨  


易发生,1941年出生于汉口西马路。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美协会员。有作品发表于《美术》《中国摄影报》《散文》等国家、省、市报刋杂志。曾在武汉举办《城市山水画》个人展览。《记录自己》一书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宣传画《为扭转北煤南运而斗争》是黄石第一张向全国发行的美术作品。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