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的学校文化系统究竟长什么样?

 小红与书xh23 2023-04-17 发布于重庆
图片

学校文化系统是一所学校顶层设计的核心。对内,文化系统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追求的理想和认同的基本信念,对学校各项工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价值导向作用。对外,文化系统是学校品牌力的彰显,传递学校的育人愿景和教育实践。

学校首重文化,如同国家首重宪法,关乎整体精神与方向,提领全部行为与尺度。

所以无论新学校初建,还是老学校升级,校长都要首先自问同一个问题——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群孩子,究竟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

价值观基础是什么?办学愿景是什么?育人目标是什么?课程怎么规划?教师如何成长?环境该怎样赋能于学习?……如果有一天,这些问题智慧地拧成了一个“系统”,学校的文化就成型了。



文化,

是组织变革的首要资源


这些年从事学校文化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假如学校是一个自然生长的组织,文化就是校内全部生命要去向哪里,怎么去的方式;是一所学校起始和升级的第一步。

正如组织文化之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埃德加·沙因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将文化作为应对变革的首要资源,所谓的组织学习、组织发展、组织变革都无从谈起。”

图片

过去,学校文化等于墙上口号,重在形式主义,但落脚到教学行为中却不知何为文化、文化何用。今天的教育人意识到,最好的文化总是让人亲近的,是能够顶高我们的精神空间的;更是渗透在每个人的行动中,彰显在各领域的专业应用里。

比如我所在的团队,曾经为一所学校设计了这样的入学活动:第一天入学的孩子,人人都将获得一份“校园五感地图”,成为新生要完成的第一个入校任务。孩子们循着形、声、闻、味、触的五种感官,去看看学校的空间里都有什么,听听学校会发出什么声响,闻一闻花草与书本的异同,尝一尝食堂饭菜的味道,再点击一下电子班牌看看自己的班级,和老师同学击掌拥抱……孩子们通过一张立体地图去认识自己的学校,而学校也通过这样一张“自我介绍”,通过多个微小的触点,让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变得清晰可感。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就是学校文化。它是师生们喜欢这里的第一原因,也是人们对学校拥有感知和思考,并在行动上展开调适与呼应的首要资源。

图片
因版权原因本图为意向图

未来,这份立体地图的范围将被扩大。围墙和天花板都不再是孩子感知的边界。每一天,师生将因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更多与同伴、导师互动;因资源的融通而看到、听到、闻到更广阔的世界;每个人都会因空间的功能叠加而亲临更多的情境……当边界不断打破时候,文化还是应对变革的首要资源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的学校,知识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处在一个组织体系里变得越来越难。

图片

工具和技术的升级、学习方式的优化极大促进了知识的学习。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让一切变得复杂多变。面对时代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文化就成为了那个宝贵的“黏合剂”,让不同背景和价值观的人因为同一个目标,彼此包容,彼此协作,志同道合地长久在一起奋斗。



全系统、高赋能学校文化的

四个关键特征


观察国内外不同体制下的学校乃至企业组织,我们发现,“全系统、高赋能的组织文化”,正在所有蓬勃发展的组织燎原,并呈现出四个关键特征:

第一、人们因价值认同而各自肩负责任。理想、信念、责任等等基于人的深层需求,会让每天所做的事情都变得更加有意义。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享受着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

图片

第二、文化因真实可感而让人心有归属。学校内外,人们随时可以因一个表情、一面墙、一个装置、一堂课,让人感知文化的存在。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精细微妙地渗透在学校细节之中,让人获得归属。我所在的团队每年会拜访几百所学校,在跟校长和老师们聊天时常常会问一个问题:您心中的理想学校是什么模样?答案常常是相同的:我希望学校的老师、学生、所有人都喜欢这里,愿意待在这里。这其实就是学校带给个人的归属感。归属感通过什么渠道实现?很多时候通过“文化的终端呈现”来实现。
第三、文化以无形力量给人安全感。强有力的文化形成一股积极的发展性力量,将人群凝聚在一起,相互信任、彼此支持。在任何时候任何困难,都有人帮助你,你一直有依靠。这让人相信挑战变化的风险并不那么大,我们可以抵达共同愿景。比如在学校,一个老师要领衔一门特色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一方面会困惑这样做“方向对不对”,另一方面又会有单打独斗的孤独。当学校文化系统给出清晰的标准,同时推动合作和资源链接,这个事情就因此变得容易起来。
第四、文化因尊重个体,而推动社群接纳和包容。人的信仰很重要,但人的存在感同样很重要。赋能的组织首先要是基于尊重的对话、行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去发现自己原本是什么样,怎么才能成为更好。


文化建设

搭建顶层到底层的系统思维模型


要构建这样的学校文化,需要具备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两种思维,搭建相互交融的两套体系。

在建筑学中,顶层设计即是最高一层的设计决定整栋楼的基脚、材料、结构。是一种高端决定低端,自上而下的设计思维。文化所包含的发展目标、价值愿景、核心理念,实际就是学校的顶层,由此统领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

底层设计,是顶层设计的多个分支,是由细节组成的终端,为文化提供支柱与落脚,比如课程、空间、制度等等。没有底层设计,顶层文化就是无根的浮萍,流于形式。

图片

任何组织变革创新,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也要重视底层设计和具体落地。正是从顶层到底层的双向演进,文化持续涌现着服务未来学校的能量。


好的学校文化系统

究竟长什么样?


当一所学校的文化系统搭建成形,环环推进,“奇妙的化学反应”就会在各个领域缓慢而深刻地发生。六年来,蒲公英教育智库协助全国百余所学校完成了文化理念设计,不仅提炼出“精彩的内涵表达”,更孵化出“可传承的文化基因,还建立了“可持续的行动系统”。

以下案例正是从不同的维度,共同描绘未来学校文化的清晰图景。

| 案例一:文化,彰显价值主张
| 案例二:文化,成为关系表达
| 案例三:文化,约定行为标准
| 案例四:文化,打开学习方式
| 案例五:文化,明确育人途径
| 案例六:文化,促进组织变革
| 案例七:文化,推动全面升级

案例一

文化,彰显价值主张


云锦小学是重庆市两江新区重点打造的一所公办优质小学。学校主张开阔办学、细微育人,自建校起便确立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核心理念,与师生一起经由广大而精微的教育道路,共同建设一所关注儿童个性化生长的智慧学校。

云锦小学吸纳全球优秀的教育理念,以德国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教育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作为云锦教育愿景,生长“与好奇结伴,和世界并肩”的学生小云朵,和“与儿童共长,和未来同频”的教师大云朵,朵朵连成教育万千气象。


图片

深圳七高是深圳市直属高中。在日新月异的深圳速度下,学校一直在反思,在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背景下,高中教育似乎很难看到生命的活力、个体的创造力。怎么办?

2017年,学校决定按下一个“暂缓键”,重新反思教育的目的,寻找办学的初心。此后,学校提出“教育,让生命在场”的核心价值表达。一个“场”字内涵丰富,场是物理场,是关系场,也是心理场。物理场即时空与环境,关系场是人与人、人与事的相处,心理场则是如何认识悦纳自己。提出让生命在场,就是要让环境、关系,乃至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生命的隐现、出现、显现、凸现。

从这个顶层价值,学校开启了底层的改革,建构“生命-身体”课程体系,改革高中课堂模式,增加沟通、对话、参与、互动,把生命的存在感充分融入到日常学习之中,让整个学校都蔓延着生命活力的气息。

图片

案例二

文化,成为关系表达


扬州梅岭小学,坐落在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所在地是扬州文化、生态以及旅游资源的核心聚集地。根据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智库设计团队将学校文化的构思起点放在空间关系之上,提炼出“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的核心表达,从儿童的视角去构建“发现美好、体验美好、成为美好“三个空间环节 ,继而以空间关系突出儿童认知、体验、应用的学习逻辑。

当孩子走入校门的时候,地面的“梅花引“快速激发好奇心,通过追寻跟踪去发现学校的历史与特质。走进校园,传统工坊和未来空间带着孩子体验文化的魅力、科技的力量,在广博的天地学习无边的知识,输入、交互、体验。走进楼宇,深入核心学习区,每层楼都留足空间以提供无限的展示机会,处处都是学生的舞台、让儿童被看见,真正体现”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图片

案例三

文化,约定行为标准


大鹏第二小学创建于1927年,位于深圳雅称“鹏城”的发源地——大鹏所城。学校几经迁址,几易其名,于2001年9月在大鹏街道银滩路建成新校,定校名为大鹏第二小学。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如何服务儿童成长?学校在理念和方法上,既要向生命溯源也要向未来追问。从生长的源头出发,以学校办学实践为基础,以未来发展为展望,提炼出“生命有根 生长无界”的办学理念。

学校一方面重视儿童的“扎根教育”,有坚实的根基作为发展基础,生长才能更加牢固;另一方面追求为儿童提供广阔无限的生长空间,不为生长设限,让每一株幼苗都有选择与大地齐肩或高耸入天的权利。 有根与无界,对应不同的育人维度,体现在学校组织、课程、方式、资源的有序配置中。

图片

在重庆,有一所以长江命名的中学——长江中学。学校取义长江,提出“每朵浪花都一样澎湃”的办学理念。观浩浩长江,每朵浪花都有同样的方向,却没有同样的形状,也不在同样的时间里整齐绽放。可以说,每一滴浪花都可以成为江流澎湃的源头。因此,人与人之间关系建立在尊重之上、约定之上,这是学校文化的着力点。

学校各类章程制度,如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管理制度等,都基于“每朵浪花都一样澎湃”的理念进行设计,分析描述了每一个关键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行为、关系,以尊重的教育关系为根本,在行为的约定中欣赏、成就每一朵浪花。

图片

案例四

文化,打开学习方式


“听万物和鸣,与世界共舞”,重庆启程巴蜀小学是一所被优质资源包围的无边界学校,我们提出:万物与世界都是学习的情境,和鸣与共舞都是生命在律动。基于律动文化、丰富资源,启程巴蜀小学从建设之初,就定位于一所以研学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无边界学校。

学校的周边是湿地公园、国际博览中心、威漫公园、以及自己规划的研学基地,几乎满足了各类孩子探索世界的需求。研究性学习和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成为学校“启”课程的主要元素。在无边界的学习探究中,学校教育、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充分衔接,一种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未来素养,在启程巴蜀被作为学校文化的重心和常态。

图片

案例五

文化,明确育人途径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路径。智库DETT设计团队以物象为源,为南充市清泉小学提炼出“清泉启慧,万物近人”的核心理念,以“泉”文化领衔自然学习元素,思考如何让万物为我所学,开启了从文化到课程的落地实践。

学校以“阅经典、溯源脉、博知行众长”为课程理念,遵循以人为本,以学为主、以践为法,以律为辅的育人理念,将传统经典学习内容与当下现实中的学习环境结合起来。从办学理念—课程理念—育人理念层层落地,走出了一条清泉开源,万物为学的育人路径。

图片

案例五

文化,促进组织变革


百年名校广州市培英中学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学校以“世界入怀,培育英才”作为核心教育理念,秉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培英中学的积极贡献的教育愿景,既关照中西文化共育的历史、体现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也突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博爱与智慧,与校训一脉相承,是白绿精神在学校办学层面的体现。

学校借鉴亨利·明茨伯格相关理论建设服务型组织,理清学校关键事务,以责权利合理分配为原则,布局五大板块框架:战略决策层、中层管理者、学术研发翼、服务支持翼、教育教学一线,以进一步厘清学校运转流程,实现最多的服务和支持涌向教育教学一线。

图片

案例七

文化,推动全面升级


北京市中关村三小,让我们看到文化如何推动学校全面升级。10年前,中关村三小面临的问题跟许多学校类似——老学校遇见新时代,学校里的这群人该何去何从?

2011年受学校委托,蒲公英教育智库参与起草了《学校发展纲要》。这份《纲要》是学校办学的统领性文件,从学校的一个核心定位开始——我们要发展成为一所怎样的学校?首先设立目标和愿景。继而从学校的五个方面;学校战略、文化价值观,关键群体,课程发展,组织保障;以及二十一个领域:学校定位、发展愿景、学校精神、战略目标、学生气质、教师风范、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

《纲要》涵盖了学校所有重要领域,解决了一所学校的观念与行为的不确定性。这份2012年开始试行的中关村第三小学学校发展纲要,站在今天来看,正是一种对未来学校文化系统的、积极的、成功的探索。

图片

图片

站在学校边界不断位移的当下,未来学校文化其实已经到来,它在价值愿景、关系表达、行为约定、课程路径、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形成了顶层与底层的呼应,以系统的力量持续服务于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