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量放大起死回生

 中医闫大夫 2023-04-17 发布于山东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18)

从事岐黄专业,无论学校出身或家传、师授,在学习过程中,分三个阶段:一、启蒙研究期,为强制学习;二、社会工作期,为艰苦学习;三、退休颐养期,知识、经验均达较高水平,能著书立说,广泛涉猎群籍,为娱乐学习。年过六十岁,精通世故,了解人间炎凉,爱惜羽毛,谨小慎微,思想倾向保守,不求有功,避免生过,往往方小量少,甚至因噎废食,亦会贻误病情,失手患者。为此,药量阈的问题,很值得深入探讨。由于数千年依赖传统中药,耐药性逐步上升,抗药病例不断出现,仍按旧的投量难以适应,杯水车薪,饮下如鼓应桴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药典》所定之最高用量,属于安全约数,并非显效标准。大瓢先生认为每帖开茯苓120克、莪术60克、半夏30克,充领头将军,不是虎狼药,和霸道之品焉可同日而语。人命关天,处方量小,等于玩忽职守,不起作用、坐视寿夭也应受到谴责,违反医德。张锡纯大掷石膏、一生开万余斤、吴佩衡附子数千斤,凸出猛、准、狠三字,未闻草菅人命。老朽医疗主张垂拳打击,降龙伏虎,乃上上妙法。
1980年治一痰饮上凌,医院诊为梅尼埃病神经性眩晕,发作时呕吐,如在摇摆舟中,无耳鸣现象,即给予茯苓80克、白术30克、泽泻50克、半夏30克、天麻15克、龙骨20克、牡蛎30克,日服一剂。连用五天而愈,没有不良反应,显示独擅胜场。
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提示无论家传、师授还是学院读书学习,从事中医行业都要经历三个时期,其中第一启蒙研究期,属于强制学习,是打基础的过程,有的人启蒙早,有的人启蒙晚,这并不十分重要,此时期勤奋是关键。现在小郎中回想反思一下自己的这个时期,勤奋读书的程度是不够的。由于小郎中的外公就是一位乡村中医,专主儿科,因此小时候就有耳濡目染的机会,也看到了中医很好的疗效,由于当时年幼再加上中学学业紧张,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直到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后才开始了系统的中医学习,当时给我们本科生上中医课程的老师都是学验巨丰的大家(王承平教授教中医基础,严石林教授教中医诊断,王健教授讲中药,邓中甲教授讲方剂,翟慕东教授讲伤寒,王琦教授讲金匮,张新渝教授讲内经,冯全生教授讲温病,宋兴教授和金钊老师讲中医各家学说,谢春光教授讲中内,魏绍斌教授讲中医妇科,李秀亮教授讲中医儿科,张晓云教授和王卫星教授讲中医急诊学,熊大经教授讲中医耳鼻喉学还有一些西医课程也都是一些非常好的老师为我们讲授)但是那时只是认真地学习了本科规划教材,完成了学业,并没有在那个黄金时期精读几本中医古籍原著,幸亏当时在学校中聆听了很多老师的中医讲座,牢固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激发了自身对历代医家临床学说的研究兴趣,之后读研究生期间也选择了这个方向,跟随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桂荣教授学习,期间老师也多次强调要多读书,多临床,中医治病一定要遵循辨证论治,这就再一次强化了自己的临证观念。因此在这个时期除了跟老师门诊临床实习外,花了大量的时间读书,这期间完成了《伤寒论》及其后世医家注释注解伤寒论的著作(成无己、许叔微、柯韵伯等),还有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完素和李东垣的著作,当时还在一个学期的寒假期间给一些成教院的同学讲过刘完素和李东垣,因为当时临床体会不深,大多是阐述医家经验和案例分享,个人心得不足,但还是获得了一些同学的认可。后期还精读了《医学衷中参西录》和《景岳全书》,当时考虑是选择这两部书中的一本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撰写毕业论文,最后选定了《景岳全书》中的脾胃学说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景岳全书》精读三遍完成了毕业论文《景岳全书》脾胃学术思想研究。期间还读了陈士铎的部分著作和温病学的一些著作,这些都是泛读,因此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再勤奋一些,可能收获会更大。
第二个时期是临床工作期,属于艰苦学习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校里积累的知识要到临床上去运用,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慢慢形成自己的临床风格,这一段经历小郎中在前面的《整理行囊再出发》中有过说明,今不重复。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坚持,坚持初心,坚持中医的理想非常重要,不然很难有大的突破。当临床中遇到治不好的病时,找资料,查文献,翻阅古籍,寻找老师帮助指点迷惑时,心态是一种煎熬,也只有在这种煎熬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升级自己的临床认知,升级纯粹的中医思维,在不断地失败打脸中砥砺前行,最终才会有所收获。如果不能坚持了,可能就会转向西医,最终丢失了自己的阵地。所以才有了张老提到的“艰苦学习”之说,张老在他的中医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
第三个时期是退休颐养期,也是临床成熟期,理论经验都相对丰富完整起来,可以著书立说。小郎中还未到这个时期,因此没有发言权,但是张老曾经说过,不到六十不著书。在这之前其实一直都是在摸索验证总结经验的时期,当进入花甲之年后,知识、经验均达较高水平,能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供后辈人参考学习。
关于本文中张老提到的药物剂量问题,小郎中认为还是要辨证地看,并非盲目使用大剂量,用大剂量一定要有临床依据,有舌、脉、色、症的具体表现才能使用。临证中也并非剂量越大,效果越好,临床疗效是和诊断清楚,辨证准确,选方合适,用药恰当,剂量准确有关系,而并非单一因素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要误解张老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