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甫《江亭》诗赏析

 格林书屋 2023-04-17 发布于广西

【原作

江亭

【唐代】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译文

天气变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江水缓缓流动,我却心情平静无意与世间竞争。云在天上舒缓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春天即将悄悄过去,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

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注释

  1. 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此正佳婿也!’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2. 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3. 寂寂:犹悄悄,谓春将悄然归去。
  4. 欣欣:繁盛貌。
  5. “江东”二句:一作“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赏析

杜甫的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莫过于其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但是纵观全诗,若无首联发端语的优缓从容,颔联也就难有如此闲适优游、神与景会的境界。

首联中“坦腹”一词,用的是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东床坦腹”的典故,其中所隐现的是一种从容与淡定,诗人面对宠辱得失,根本就不以之介怀,表现出来的是依然故我的状态。诗人自从定居浣花溪旁后,过着“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似的闲逸安定的生活,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中,坦腹江亭,尽情享受着阳光的和煦与温暖,这岂非是人生的一大赏心乐事?“野望”,描述的是诗人神清气定地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原野,并久久地沉醉其中。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

在平芜深处。水云之间,诗人忽而寻觅到了“长吟”的兴致,脱口而出的便是颔联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两句诗,极易令人产生众多的联想。明末学者王嗣奭在《杜臆》中这样评说道:“水流’“云在”一联,景与心融,神与景会,居然有道之言。盖当闲适时,道机自露,非公说不得如此通透,更觉'云淡风轻’,无此深趣。”白居易有一首《白云泉》:

“天平山下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其中的情韵,与杜甫这两句真可谓如出一辙,异曲同工。

颈联转入到诗人内心孤独寂寞——“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这是典型的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因为诗人自身所处孤寂,因而他眼中的春色也是“寂寂”的,眼前的繁花似锦、群芳争奇斗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他看来都是“自私”之物,它们只管自己的喜悦,而完全不顾及“我”这个伤心人的情绪。于是乎诗人就一反常态地嗔怪春色的“自私”了。这样的构思与写法,在后代也屡见不鲜,晚唐诗人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亦是此意。读到这里,我们也就更容易体味前二联在悠闲中寓含的淡淡的凄情与感慨了。

最后一联作“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由“物自私”牵带而出,直吐心事,写尽了诗人的离乡之感。想到中原故土依然是战火纷飞,苦战连年,不由得令“我”陷入了深深的伤怀和无尽的思念之中,回首“江东”故土,不禁“颦眉”难展。就在这“回首一颦眉”之间,似乎是不经意,却传达了诗人内心多少深重的情感。

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夏天,杜甫逃避战乱,隐居在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平静安定。在悠闲的隐居生活中,还是忘不了国家的安危,陷入忧国忧民的愁绪中。此诗即是一次游临江之亭有感而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