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 康 行

 麦夏 2023-04-17 发布于江苏

继去年秋天的“成昆线”之行,今秋又追逐汉水踏上“襄渝线”之旅,再次去寻觅跨越40年历史长河的记忆。

陕南安康是我们转战襄渝线驻军的地方。

在西安的饭局上,偶遇三位安康人,他们帮着我们极力去搜索40年前的记忆。安康过去是 一个很小的城市,一纵二横的街道零落地摆在汉江南岸,高楼也只不过三层。1972年父亲去安康看我,从中心街到部队借驻的安康党校,是一条坑坑洼洼拐两个弯的砂石路,路的两侧全是庄稼地。我也很不理解晕车的父亲那时是如何战胜西安到安康二天盘山路的艰辛?从安康老乡的口中得知,从我们73年调离安康后的几十年里,安康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整座城市规模扩展了百倍,从西安到安康不仅修了铁路,而且有了高速公路、机场。在奔向安康的大巴上,我验证了这些惊人的变化和带来这些变化的建设者的足迹。西安去安康的公路,首先要穿越秦岭山脉,大巴在一个接一个的隧道中穿行,我便在忽明忽暗的瞬间,“创作”了如下的建设者之歌:

ιιιι营盘#1四道沟ι#2 ι柞水ιι渡船口ιιιιι梅花店ιι板树坪ι栆园ι杨家湾ιιιιιιιιι终南山ι#1龙头湾ιι#2长哨ιιι#1沙石滩ι#2   ι镇安,ιιι表功铺ιι#1铜关ιι#2 王家台ιιι立石涧ι包家山ιι苟家山ιιιιιι晏家河ι#1ι#2ι#3ι#4潭坝……这段类似“天书”的记载,要向读者拟作如下解读:“ι”是隧道的个数,“ι#”是同名隧道的编号,类似“龙头湾”的汉字是隧道的名称,隧道密集区来不及记名称,只有划出一个个“ι”字。三个小时的车程,穿越了71个隧道,最长的“终南山隧道”18200米,大巴行驶了18分钟。这个被战友们称之为“曲谱”的“天书”,其实它是陕南交通大动脉里程碑式的记录,也确是战士献给筑路大军的赞歌。

在这条高速路上,“营盘”、“柞水”、“镇安”的路标,勾起我久远的回忆:1970年部队从四川的“成昆线”调入陕西的“襄渝线”,部队安排了从长安到安康的长途拉练。6月15日的天已经热了起来,战士们背着背包,扛着抢,带上干粮和草鞋,每人的负荷足有几十斤。第一天105里的山路就是翻越秦岭支脉,开始时队伍还歌声嘹亮,走着走着便无声响了,许多战士热晕了头,磨破了脚,举步维艰。灌西兵陈康才已近乎晕倒,枪让别人扛着,前边一人拉,后边一人推,就这样没有一个战士掉队。日落西山时,行程105里,连队胜利翻越大山,到达第一个宿营地“营盘”。战胜了第一天的“下马威”,以后行军就好了许多,沿途路经“柞水”、“镇安”,历经11天,于6月26日从“罗家沟”这条安康人世世代代通向长安的谋生之路走出大山,来到汉江北岸安康早阳人民公社驻扎。

筑路的开山第一炮是8月1日轰响 的,这大约是向建军节的献礼。在早阳,我们一起见证了自已亲自参与修建的“早阳二号”、“早阳三号”、“滚滩一号”隧道。早阳的老乡老李、老唐、老艾与我们一起回忆了那段峥嵘岁月,感慨良多。在一连和四连的原驻地,我们极力去搜寻那40年前的痕迹,虽然沧桑数载,但那坡、那树、那边崖小径、石板老屋,依然“活”在战士的心里,特别是四连原驻地处的老乡魏进宏,仍然住在原处,只不过在82年挪盖了新屋,原先土墙屋的残壁依然孤立地“蹲”在一边。见老乡,忆当年,睹物思情,怎能不让追寻记忆的老兵心潮澎湃呢?!

安康党校是我调入师部驻过四年的地方,是此番行程必寻之地。我曾两次梦中回到这个地方,梦到过党校院子已经开发盖高楼,我曾住过的那栋宿舍边的核桃树还在。这次千里寻故地,在的哥指引下,来到那个梦想的地方,原先的那个院落真的被开发了,所有的房屋拆除干净,竖起了两座二 十几层的高楼,唯一留下的是一座被改造过的大门,和一株朽朽的松柏。机器还在轰响,新楼仍在建筑,估计二年后,安康又一个新的生活小区就会诞生。我真希望看到原来的那个院子。

定势的思维,定格的印象,与眼前见到的一切形成非常鲜明的反差。变,是绝对的真理。我是否可以用沧海桑田、日新月异、翻天覆地这几个词,来形容安康在变!在速变!在巨变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