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浦公园

 求是1025 2023-04-17 发布于山东

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28号,东濒黄浦江,南邻外滩绿带,西沿中山东一路,北接吴淞江(苏州河),全园面积2.06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

黄浦公园原本是吴淞江与黄浦江汇合处的一块涨滩。清同治二年八月(1863年9月),英美租界(1899年改名为公共租界)工部局决定改造外滩,同时利用河口南端滩地辟建公共花园(公园)。同治四年(1865)冬,填滩建园及改造外滩和疏浚洋泾浜工程同时开工。同治七年六月二十日(1868年8月8日),公园正式对外国人开放。光绪十一年(1885),租界工部局在公园门口竖立刻有园规的牌子:“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二、除西人佣仆外,华人不得入内……”。经不懈斗争,1928年7月1日起,中国人可购票进入公园。

建成后的公园英文名称为Public Park,中文译名公共花园、公家花园或公花园,中国人习惯称为外国花园或外摆渡公园、大桥公园、外滩公园。1936年9月,改名为外滩公园。1945年12月21日,改名为春申公园。1946年1月20日,改名为黄浦公园,仍在使用。

早期的公园以观赏浦江景色为主。初建时按英国自然风景风格设计,靠两面临江的优越位置和绿化吸引游人,以林带将中部的大草坪自然分隔成南北两片。园的中部和西部、南部有一些灌木丛,沿江是一条大道,路边植一列乔木,树下为木制长椅,除温室和门房外无其他园林建筑。早期的公园拥有许多花坛,位于外白渡桥南堍西面附属于公园的花圃(预备花园),引种培育外地以及欧洲花木。20世纪30年代,曾进行过一次改建,园内种有7000余棵郁金香。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公园仍是具有特色的百花园。园西沿马路种植抗性强的高大乔木,并有浓密的绿篱,以减轻噪声和尘埃的影响。在江边及园路旁多植悬铃木,其余均为草坪。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公园成了日本军营,面目全非。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工务局园场管理处修复被破坏的园景。上海解放前夕,公园又一次遭到破坏。

上海解放初,上海警备司令部迅速排除园内陆雷,公园于1949年6月9日重新对外开放。此后,经不断修建,园内原有乔木和绿篱都保留下来,园南以花坛为主,花坛保持四季有花。北部以草坪为主,植有747平方米的天鹅绒草坪一块。西北部有大悬铃木,园中部植有广玉兰、香椿、银杏等。1973年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新建假山、瀑布、水池、长廊、绿廊、茶室等,改建阅报廊和画廊,公园面貌焕然一新。

1989年1月11日,公园闭园改建,园内树木大多搬迁他处,只保留绿地面积5632平方米,其中草坪占4000平方米左右,园西绿化带为1000平方米左右。1994年9月21日,公园改建成上海首座免费开放的公园。1995年,黄浦区区委、区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在纪念塔平台下的参观大厅内,开辟“外滩历史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2003年1月,纪念馆被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在的公园以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和主题浮雕作为公园的构图中心,采用规则式的轴线布局,辅以自然柔和的块面布置。纪念塔下设集散广场,两旁绿化作几何型对称布局,台阶两旁设置梯形花坛,保留原有的古树名木,绿地面积达10.92亩。代表性景点有“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图1)及“纪念塔大型浮雕”(图2)。纪念塔由3块高达60米的花岗石塔体组成,寓意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以来,在上海为人民革命事业英勇斗争、献出生命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纪念塔圆岛广场四周的浮雕全长120米,总面积335平方米,全部用花岗石雕凿而成。中间自左至右7组浮雕表现1840~1949年上海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两翼为装饰性的花环图案,象征对革命先烈的哀悼。公园正门内是一座名为浦江潮的巨型雕塑(图3),雕塑后的紫藤长廊,可供人们休闲憩息。

图1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图1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

图2 纪念塔大型浮雕图2 纪念塔大型浮雕

图3 入口的浦江潮雕塑图3 入口的浦江潮雕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