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

 莫为天下先 2023-04-1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创投公司 Y Combinator 总裁 Sam Altman有一段话:

童年时,我在经济上最大的误解是:人们通过高昂的薪水来致富。

这是错的:你变得富有,是因为你拥有某种能够快速增值的东西。

它可能是商业、房地产、自然资源、知识产权,或其他什么东西 —— 无论如何,你需要拥有它的权益,而非单靠出卖你的时间。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认为要赚钱就得靠工作和创业,身边的人想法也都类似: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升职加薪,实现人生梦想。

我们窃以为,成功的人生,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进入一家好单位,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安安心心奋斗加班,然后升职加薪,过上富足的生活。

但这种想法,往往会在工作后的两三年内就被摧残地体无完肤。尤其是这两年,随着观念的变迁,人们对幸福、成功的理解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 以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是“选择大于努力”。

  • 以前是“爱拼才会赢”,现在是“拼爹才会赢”。

  • 以前人人都想创业,都想改变命运,现在只想考公,成为生活稳定的人民公仆。

社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但我们往往事后才能看清。每个人都在命运这条河流中扑腾,即便有人可以跃出水面看到前路,却依然无法改变命运的流向。

图片

01 富人思维与穷人思维,真的存在吗?

有一个事实是,我们的思维、视角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往往是局限在某个层次里。无论提得多高,也不可能超越这个层次的束缚,就像农民认为,皇帝种地都用的是金锄头。

而且这种局限体现在多个方面:

1)心智世界的局限:以为世界是我们了解、想象的那样,是新闻媒体中“公平正义、歌舞升平”的模样,是小说电影中“努力就会有回报”的模样,是父母长辈口中“好好学习就会有不错的未来”的模样。但这种“心智世界”根本无法拟合真实世界,这种局限会导致一个人在现实中磕磕碰碰、走很多很多弯路,甚至就此荒废一生。

2)认知财富的局限:以为投资是一种骗局,以为努力工作才能得到财富,以为当下的利益拿到手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认知财富的局限,会导致一个人只知道出卖时间、出卖劳动力来挣钱,殊不知真正致富的,是财产性收入,是股权收入。

3)认知人生的局限:以为稳定才是好的,以为精打细算才是好的,以为听父母长辈才是好的。这又会导致,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自主性,经常产生“早知道这样,我当初就应该……”的后悔情绪。

所以,到底存在不存在“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

我的答案是,确实存在。

图片

《富爸爸穷爸爸》作者说:“大学并没有教人怎么赚钱,而是教人怎么成为一个合格的打工者,怎么服务资本家。这使得这个世界成为两个极端:富越富、穷越穷。”

说实话,互联网发展至今,网络上有很多好的项目。很多人当初选择的赛道在未来就是一条康庄大道,但他们却早早放弃另择它路。因为他们害怕付出,赚钱是反人性的,先付出也是反人性的。付出时间可以,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值钱;但付出金钱不可以,持续付费金钱,那更不可以了。

先索取,是被刻在骨子里的,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下的无奈。

真会赚钱的人,都懂得先付出。当他们把这个告诉穷人时,他们会想:又来骗我,我才不会信,这不是割韭菜吗?

自以为看透了本质,省下了一笔钱,却走进了更大的误区。

说实话,要想成功,是因为相信才看见,而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

先相信,代表着机遇和危机并存。

先看见才相信,则代表着机会已经消失了,这时候入场为时已晚。

真正的阶级固化,是对认知能力的封锁。一种是让你接触不到这个认知,另一种是让你接触到了也不相信它。

人是很容易被环境约束的,也是很容易被习惯带着走的。最后,就不知不觉成了环境和习惯的规训下的产物。

图片

比如,一个优秀的年轻人,想要超越自己出身的阶层为什么这么难?虽然他们相对于自己的同学、父母、朋友,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一旦超越同学、父母太多,就到了人生发展的无人区了,前方是一片黑暗森林,要不断地走弯路才可能找到一条林中小径。

穷人家的孩子,其实没有多少选择权。但他们又特别容易瞻前顾后,纠结太多,行动太少;思虑太多,勇气太少。还像就像夹缝中生活的人,有一点点独立,但不够自主,有一点点能力,但不够拔尖,有一点点激情,但不够持久。

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许多位于“社会底层”的务工人员,都具备一个共同点:缺少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意愿。虽然眼下的生活不够好,但只要还“凑合”,还能吃得上饭、住得了房,就不会想着去冒险、去追求不确定性,反而会死死抱着最后一根“稳定”的稻草,来寻求人生的可能性。如果他们攒下了一笔钱,要么用在享受消费上,比如吃一顿好的、换个电子产品、买个奢侈品,要么回到家乡,盖房子,给下一代结婚,仅此而已。

2.认知决定财富

哈佛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在《稀缺》一书中认为:长期处于某种资源的稀缺中,会培养出一个人的“稀缺头脑模式”。这种模式会让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追逐这些资源上,而忽视了更长远和更有价值的事物。

麻省理工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穷人之所以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和认知,他们缺乏利用资源的能力。

可以说,穷人最根本的枷锁,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认知。他们看不到远景,不知道如何获取长期的利益,甚至不知道获取长期利益有什么用。

图片

比如,许多人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事情太多,怎么做都做不完。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

那些高效利用时间的人,其实并不是做事有多快,而是他们懂得去思考: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怎么做才能最大化收益?

比如,你素未蒙面的远房表妹是个保姆,你认为当个保姆有什么,一点不体面,还经常干脏活累活,研究所学历又有什么用,照样找不到好工作。可是当你有一次去了上海见到了研究生学历的保姆表妹,发现对方月薪2万5,就是带三四岁的孩子,不算太累,雇主家也很客气的时候。这时你的心态就不一样了。你会诧异,这怎么会?自己辛辛苦苦在办公室里干活,一个月加班好几天也不到1万。

再比如,同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辞职,之前你俩能力差不多,但三年后他年薪百万了,一问是做抖音去了。你也诧异,明明和自己差不多水准的,怎么做了抖音收入高了这么多?

这就是见识的问题,根本没见过多少赚钱的事儿,自然也赚不到除了打工之外的钱。

九边曾讲过的一次亲身经历:几年前他去美国时脖子有点疼,就找了个按摩师按了一下,她说她一个月能赚一万多美金,只给硅谷程序员按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1:6左右,也就是说她靠按摩月入六万。后来他到了海淀,又找了个盲人按摩师,他说他一个月七八千干得差不多的活,但收入差太多。

这就是认知决定上限,你永远也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也干不成认知之外的事情。

图片

有一个很有趣的效应,叫“溢出效应”:一个社会普通人的收入,很多时候是由这个社会的高薪阶层决定的,也就是高薪阶层赚钱后,再付给那些给他们提供服务的人。社会上高薪阶层的人越多,溢出效应也越明显。

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赚钱,先涨见识。

很多人都喜欢做些小生意,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小生意可以赚钱,即便赔钱也不会赔太多,比如在闹市开个奶茶店、开个餐馆。但他们往往不到一年就能亏10来万甚至几十万,而赚钱的永远是租你场地的人。

还有人写公众号、做付费社群,也觉得这些是在线的小生意可以赚到钱,但这些成功率同样非常低,不信你可以看看有多少公众号能持续更新?

为什么这些小生意大多不成功?苦苦支撑换来的却是亏损、倒闭的结果?

因为他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无法有效建立品牌效应、私域流量的地方,那顶多就是苦用功,是在推石头上山。而把时间精力用对了地方,自然可以快速实现目标。

大多数人的平凡平庸,不是因为运气不足,也不是因为努力不够,更不是因为智力不够,而是因为缺乏认知、缺乏智识。

人之所以每次都采取相同的行动,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智模式没有发生变化。如果你想要精进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能力,其实真正要改变是是你的心智模式,让自己理解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更合理。

3.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

我们被一个广泛的悖论困扰着:这个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少。

30年前开代工厂就好了,20年前搞块地就好了,15年前去炒房就好了,10年前参与互联网就好了,几年前买茅台的股票就好了,几天前买XXX就好了.......

人们总为错过的机会而懊恼,似乎要是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他们的命运就会掀开截然不同的篇章。

事实真是这样吗?

图片

2009年比特币刚出现时,你用10元买了100个比特币。当你看到比特币涨了10倍,你会考虑要不要卖出;涨了20倍,你会想涨上去的可能性不大了;涨了100倍,你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卖出。但谁能想到,这东西能涨上天。

这个世界,是符合幂律分布的,是遵循马太效应的,是合乎二八法则的。

想想改革开放前,大部分人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可是一旦抓住了机会,短短几年就可以把几辈子的钱都赚到手。

老喻举过索罗斯大战英格兰央行的例子。

当年狙击英镑,德鲁·肯米勒的15亿美元押注即将到期兑付,正考虑进一步增加头寸拨备,甚至把所有钱压上。但索罗斯认为,这种机会太难得了,值得加上杠杆,压上100亿美元。

巴菲特也常说:“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顶针。”

芒格也讲:“钓鱼的第一条规则是,在有鱼的地方钓鱼。钓鱼的第二条规则是,记住第一条规则。”

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

图片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收获满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