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脚上长了鸡眼、跖疣,反复发作,一定要试试这味中药

 为什么73 2023-04-17 发布于北京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脚上不知怎么回事就冒出了几个硬硬的东西,上面还有着厚厚的死皮,刚开始都以为是老茧,没怎么当回事。

可是后来却发现情况不对,这个老茧怎么数量越来越多,表面的角质也越来越厚,有时还会出现隐隐的疼痛。

这时你就要注意了,它可能并不是什么老茧,而是鸡眼或者跖疣。

这两种都是足部常见的皮肤病,可不能放任不管,一定要及时医治。

鸡眼是一种足部常见的皮肤病,早在古籍中就有与鸡眼有关的记载。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肉刺》曰:“此证生在脚趾,形如鸡眼,故俗名鸡眼。根陷肉里,顶起硬凸,疼痛步履不得。或因缠脚,或着窄鞋远行,皆可生之。”

鸡眼在皮肤疾病里来说,属于“物理性”的病变。

也就是说,它的发生和患处的长期磨损、挤压有关系。这一点,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持相同的观点。

鸡眼发生可能是长途步行,鞋子过紧过硬,或足骨畸形,局部长期摩擦、受压,导致足部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血流不畅,血瘀而停滞。

再加上外感湿热毒邪,内外相兼而使局部肌肤失去了滋养,因而出现了本病。

鸦胆子治鸡眼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性味苦、寒,有小毒;入大肠经。燥湿、杀虫。主治痢疾、疟疾,外用捣敷治痔疮、赘疣等症。

鸦胆子有很强的化瘀解毒之力,还可以化腐生肌。

这与鸡眼气血瘀滞加上外感湿热毒邪的病机刚好相应。

鸦胆子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可以治疗热毒痢疾、疟疾,不过内服其味道实在太苦,人难以忍受,甚至是直接导致呕吐。

中医记载鸦胆子内服时都会加上龙眼肉来调和其味道,以防止病人产生呕吐的症状。

古方多是把鸦胆子捣碎的外用治法:

首先将患部洗净,用小刀削去表面的硬皮,然后取胶布一块,中间剪成比鸡眼表面略小的一个小孔。小孔对准鸡眼。将胶布贴上。用新鲜鸦胆子去壳捣烂,放入孔中,再用胶布来固定,每4到5日换药1次。3日为一个疗程。

鸦胆子除了可以治疗鸡眼,还可以治疗它的“表亲”——跖疣

简单地说,就是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或者局部皮肤受到损伤时,人类乳头瘤病毒就感染局部皮肤,故而形成跖疣。

跖疣,一般是黄色或者灰黄色的斑块或者扁平丘疹,皮疹的表面是粗糙的,无皮肤的纹理(与周围正常皮肤不一样)。

从中医病机角度来讲,鸡眼和跖疣二者是相似的,均为气血瘀滞加外感毒邪所致。

因此,对于跖疣等各种疣类的治疗同样可以采用上述治疗鸡眼的两种方法。

治疗各种疣类除了外敷鸦胆子糊外,也可以选择熏蒸及外洗的方法。

外洗方:鸦胆子30g(捣碎)、五倍子30g、生地黄15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2g、香附12g、三棱12g、莪术12g。上药浸泡1小时后,煎30分钟。

煎得药液约2000ml,立即将患处置于药液上方熏蒸,等药液温度可以耐受,再浸泡患处约20分钟,泡后将疣体表面软化的角质除去,每日2次(每日煎一次药即可,第二次可加热使用)。

鸦胆子有腐蚀作用,在应用鸦胆子的时候,务必注意避免其伤害正常皮肤。

在预防护理方面,应注意鞋靴合脚,易于挤压、摩擦之处,可以加海绵垫来保护;

脚骨如果出现畸形,应尽早矫治;不滥用腐蚀性药物,注意个人足卫生,养成每晚用热水泡脚的好习惯。


本文部分内容引用中国医药》文章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