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存在这样一条常识,即单柱单桩不需要考虑冲切问题,所以工程师倾向于把承台做得较小较薄。 这条常识的前提是,柱轴力与桩反力基本接近,所以计算得到的冲切力几乎为零。 然而,某些情况下,事与愿违。 在深圳地区,150m~200m的超高层办公楼非常普遍,这些高层建筑通常采用典型的框筒结构,地下室3~4层(抗浮水头15~20m),基础大部分采用嵌岩桩,外框柱通常可以做单柱单桩。 这个时候,单柱单桩很容易出现冲切问题。 冲切力从哪里来呢? FL=N-R-Fp N为框柱轴力; 在水浮力组合工况下,水浮力向上的浮托作用,其实相当于给桩卸载,所以桩反力R大幅减小,这就是冲切力的来源。 举个例子,假如外框柱的受荷面积为12mX12m,抗浮水头为20m,则受荷面积范围内水浮力为28800kN。 冲切力大概也在这个量级,这个力是非常大的。 根据上图,单柱冲切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柱冲承台(冲切破坏锥体2),另一种是承台冲筏板(冲切破坏锥体1)。 换个角度看,冲切的本质,其实是冲切破坏锥体范围以外水浮力对承台及筏板的冲切。 我们来估算一下,20000kN左右的水浮力,大概需要多大的承台。 假设框架柱截面为1.5mX1.5m,则承台尺寸为4.5mX4.5mX1.5m时,冲切承载力为21000kN(以C40混凝土为例),冲切安全系数仅为1.05。 要解决这个冲切问题,单纯加厚承台作用不大,我们也需要同时将承台加宽。 即使解决了柱冲承台,还需要解决承台冲筏板,这就决定了承台尺寸和厚度,以及筏板厚度都不能太小。 回头来看,单柱单桩,之所以存在冲切问题,是因为柱轴力与其下的桩反力不平衡。上面讲的水浮力是导致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单柱单桩的冲切问题可以归结为水浮力冲切? 我们可能想简单了。 事实上,力的不平衡,影响因素很多。基础计算时,上部结构的刚度、桩刚度、以及筏板或承台的弯曲刚度,都会导致柱轴力重分配,重分配的结果就是柱轴力不等于其下的桩反力,甚至差异很大。 关于内力随刚度重分配,试举两例。 例一,塔楼裙房较矮,裙房地下室范围的竖向荷载不足以抵抗水浮力,虽然在此范围配置了抗拔桩或抗浮锚杆,但在水浮力组合工况下,必然会产生向上的位移,但塔楼的位移依然向下。 从变形角度来看,中部塔楼犹如一个巨大的支座,四边的裙房地下室在此支座周边悬挑,这种变形模式,也会导致塔楼外框柱下桩基所受水浮力加大。 例二,地下室局部抗浮不足之处,即使设置了抗浮锚杆,但抗浮锚杆的计算内力可能很小。原因就在于水浮力是根据抗浮锚杆的抗拔刚度和筏板/防水板的抗弯刚度来分配的,如果锚杆刚度太小,更多的力还是分配给了筏板。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冲切问题的第三个原因。 如果塔楼基础按桩筏来设计,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尤其是风载组合工况下,塔楼外框柱承台底可能出现很大的地基反力,此反力也会形成冲切作用,其原理类似于水浮力。 通常情况下,如果桩基为嵌岩桩,承台或筏板是不考虑土反力的,即相关范围的m值取为零。这对桩基计算是偏保守的,但对承台或筏板却未必。 有专家指出,即使塔楼采用嵌岩桩,桩底沉渣规范控制值为50mm,桩长较长时,其实不容易满足此要求,尤其是入岩较深,成孔时间更长,沉渣厚度及泥皮效应都会加重,这导致桩基轴向刚度减小,竖向变形增加。 与此同时,基坑较深(四层地下室),坑底土质较好(通常为强风化岩),土的压缩模量较大,一定的变形量,会形成较大的土反力。 所以有专家建议,塔楼范围内承台和筏板,应按桩筏再次复核,在这种情况下,土反力便会形成冲切力。 |
|
来自: nplaiyanfang > 《6-地基基础及地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