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厉害的人,遇事“不争”

 新用户3997fVpW 2023-04-17 发布于浙江

《道德经》写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者,先立于不败之地也,故能善胜,故虽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根据辩证法,一个动作,

1)同时既是争也是不争,

2)从不争走向争、又从争走向不争,

这样的动作,就是符合天之道的。

文章图片1

01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不争”的智慧——“不争”是“争”的本钱、“争”也是“不争”的本钱,故求全而不委屈。

比如,伟人在和王明的竞争中,

他又讲到: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会议时,王明回国,进攻中央路线,“而我是孤立的。当时,我别的都承认,只有持久战、游击战、统战原则下的独立自主等原则问题,我是坚持到底的。”

“争”的这些原则,是“不争”的本钱,而其他的“不争”又是“争”这些原则的本钱,故坚持了原则,而取得了胜利了。

而在实际的竞争中,别的都承认,这是“不争”,通过“不争”,成全了原则的“争”,而这些原则正是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东西,通过一些现实的时间,胜败自身得到证明。正如,伟人后来解释说:“非经过各种步骤,使大家觉悟成熟不可。”

这就是伟人的不争而善胜。

文章图片2

02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不争”的智慧——以“不争”来成全“争”,以“争”来“成全“不争”,故求全而不委屈。

比如,李牧在和匈奴的竞争中,

匈奴每次入侵,李牧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予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

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

不得已又换回李牧,李牧一切如故,只在某一次布下许多奇兵,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正是通过“不争”成全了“争”,又通过“争”成全了“不争”,从“不争”走向了“争”,又从“争”走向了“不争”。

正是“不争”以立于不败之地,又是“争”以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伟人指点开国上将王震

靠着游击战术,在湘东打了好多次胜仗。据《王震上将传》中记载,伟人对王震说道:'你们打仗多了,太积极了,反倒是好心办了坏事。’”

原来,王震将军在湘东打仗,虽然每次都斩获颇丰,但“存不住家产”,缴获敌人的物资,在下一次战斗中,经常就消耗殆尽。一直处于缺枪缺炮的独立师,错过了很多,决定战局的战斗

争的太多,反而坏了事,而伟人指点的“不争”以成全“争”,而“争”成全“不争”,就使得“天下莫能与之争”。

文章图片3

03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不争”的智慧——“夫唯不争,故无尤”,是故“不争”为的是“无忧”,是故“争”为的也是“无忧”。所以,不争而有“忧”,则“争”,“争”而有“忧”,则宜“不争”。若“争”而“无忧”,虽“争”,但世人不以之为“争”也。

比如,吴起

1)

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吴起“争”多,故功多,然生“忧”也多,故事魏而又去魏。

2)

“南平百越,北并陈蔡 ,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各诸侯国为之震惊

“争”而不去忧,虽功多、绩大,但仍然每每陷于困境——事鲁而去鲁、事魏而去魏、事楚而终身死楚。

3)

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正如吴起所言,战胜易,守胜难,战胜而不去忧,故守胜难。所以又说,天下战国,数战胜者祸,正是因为数战都不能去“忧”,而“忧”至不绝,于是祸至无能为也。争者,虽为利、但亦为去“忧”也,所以一胜者帝——胜而能去“忧”也。

“胜”和“去忧”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胜”、才是完整的“去忧”。

比如,第五次反围剿的短促出击,在堡垒战间隙使用短促出击的战术,试图以积小胜而得大胜的思路,这是“争”,而“争”不能去“忧”,故失败。

然而,短促出击,在什么原则下适用呢?真正的积小胜为大胜,是什么呢?

过去我们打蒋介石的新一军、新六军、五军、十八军和桂系的第七军,就是经过这种小歼灭到大歼灭的过程的。我军入朝以来五次战役,已完成这种小歼灭战的一段路程,但是还不够,还须经过几次战役才能完成小歼灭战的阶段,进到大歼灭战的阶段。

可见,是在需要把对方当作磨刀石的时候使用,是能锻炼出战斗力,仍然是为了去忧。

所以,真正的“争”的标准是能去“忧”。这是短促出击、积小胜为大胜的“实质”,掏空这个去忧的实质,而谈短促出击、而谈积小胜为大胜,那只是一句空话、不切实际的话。

若“争”而生忧,那么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文章图片4

04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不争”的智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出手争的时候,就给了别人击败自己的机会,而不争,故敌人就没了击败你的机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比如,伟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个原则仍然是有个前提的,即是“有理、有利、有节”,有理——故不生忧,有利——因其能胜、而没给对手击败自己的机会,有节——是为了要去“忧”、不生“忧”。

反之,

过去我们采取不分轻重一事一抗的方针,本已有些被动。……最近一星期内,如无重大事件,望不要向对方送抗议。

这种情况下,看起来是实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策略,但实际上是给了对手击败自己的机会,这种实际上随着对手节奏走的策略,就使得对手可以设置陷阱、把自己套进去,故就出现了“有些被动”的情况。

本身在正面战场,对手莫能与己方争了,则不适宜给对方与自己争的机会、击败自己的机会。所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领导,对间隔两层以上的小员工,总是和颜悦色的、什么问题都是赞同小员工有理的,看起来是个很好的人,正是因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已经先立于不败之地了,他是不会给小员工击败自己的机会的。

小结

所以,

1)“不争”是“争”的本钱、“争”也是“不争”的本钱。

2)以“不争”来成全“争”,以“争”来“成全“不争”。

3)“争”是为了“无忧”,不争也是为了“无忧”。

4)“不争”是为了不给对方击败自己的机会。

5)先立于不败之地了,故能“不争”。

伟人说《道德经》是一本兵书,不争的解,正是先立于不败之地,故可不争。

那么,就可以此,淘汰掉90%的“不争”,也可以淘汰掉90%的“争”,如此,就可以做到老子的“不争而善胜。”又可以做到老子的“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