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秉爱:三峡工程钉子户,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如今结局令人唏嘘

 城北十五里666 2023-04-18 发布于北京

1996年,随着三峡工程的动工,上升的水位线可能随时会将沿岸周边的房子淹没。政府为了周围居民的安全,就动员所有处在175米水位线下的居民要外迁移民。

大多数居民对于从小赖以生存的家乡,纵有千般不舍,但是这毕竟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都选择了举家搬迁。

为了保证居民搬迁后的生活,国家对外迁的村民给出了优厚的条件和补助。但是村里有一名钉子户,无论工作人员磨破嘴皮几番劝说,却迟迟不愿意搬走。

是什么原因,让这家钉子户在面对这样优厚的搬迁条件,依然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也不肯搬迁呢?20多年后,那些选择搬迁的居民已经换了一个城市幸福地生活着,而这位坚守在原地的钉子户现状如何呢?

文章图片1

张秉爱一家

悲惨人生的开始

这家钉子户的女主人叫张秉爱。她甘愿冒死住在这个危房里,也不愿意搬迁的的原因还要从她的身世说起。

在1963年,张秉爱出生在三峡边的桂林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桂林村由于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导致山上和山下居民的收入水平天差地别。

山上的居民只能靠着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每天最多只能赚到几毛钱勉强度日。

而山下的居民靠着外出做零工,一天的收入可以达到几块钱。并且靠近水源,生活方便,这让山上的居民无比艳羡。

而张秉爱一家就是住在了山上。日子过得贫寒困苦。白驹过隙,张秉爱也逐渐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文章图片2

张秉爱一家

张秉爱的父母有一次在干活的时候,遇到了山下一户姓熊的人家。这户人家里有一位与张秉爱年龄相仿的小伙子,不过这个小伙子身患残疾。

张秉爱的父母不想让女儿步入自己的后尘,在他们看来,能嫁入山下的人家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但是当时的张秉爱早已心有所属,盼望着有一天能和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成为柴米夫妻。

所以当父母回家和张秉爱谈及此事时,她极力反对这门亲事,一口回绝了父母甚,至以绝食相抗。她不愿意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人,想与心爱之人共度此生,只要两个人一起奋斗,未来什么都会有的。

但是父母认为张秉爱嫁给同在山上的青梅竹马是没有出路的,能嫁到山下的人家就已经是莫大的福气了。于是他们不顾张秉爱的反对,棒打鸳鸯,偷偷收下了山下人家的彩礼,直接将“生米煮成熟饭”。

在那个年代,儿女的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加上已经收了对方的彩礼,张秉爱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伤心欲绝的她只能被迫答应了这门婚事,走向了山上人向往的“好地方”。

文章图片3

张秉爱

因为张秉爱嫁入的这户姓熊的人家人丁兴旺,所以一家人对于这位残疾的儿子并不重视,只给这对新人潦草地办了一场婚礼。

在1981年,张秉爱在出嫁的当天穿着一件廉价不堪的粗布麻衣作为嫁衣,婆家敷衍地给了张秉爱寒酸的聘礼,就完成了张秉爱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

张秉爱哪里受得了这份委屈,气得想转头就走,但是却被父母阻拦了下来,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说张秉爱,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不是谁都能嫁入山下的人家。

文章图片4

张秉爱

但是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像父母描述地那样幸福,而是张秉爱不幸的开始。张秉爱的丈夫虽然身患残疾,不能干农活和重活,但还是能干一些简单的家务。

但是两人在结婚之前本就素不相识,所以面对婚后第二天就要早起干活的张秉爱,丈夫无动于衷,冷眼相看。本来就不重视张秉爱的婆家人,更是袖手旁观。小到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大到家里的所有农活重活,事无巨细都是张秉爱一个人在操持。

看到张秉爱如此辛苦劳作后,她的丈夫有些为之动容,开始帮助张秉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张秉爱减轻负担,但由于腿脚不便,家里所有的农活重活还是得张秉爱自己来。

张秉爱也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地,此时的她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就这样流产了。

文章图片5

张秉爱

张秉爱在经历第一次怀孕流产后,在后来的两次怀孕中都格外小心,平安地生下了一儿一女。在两个孩子出生后,张秉爱不仅要照顾残疾的丈夫,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疲惫不堪的张秉爱心力交瘁。

但好在住在山上的父母和兄弟会时不时地下山来搭把手,为张秉爱减轻了负担。

日子就这样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地交替着,直到政府张贴搬迁告示的那天,这麻木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文章图片6

村里张贴告示

突如其来的机遇

1996年,随着三峡工程的动工,政府开始动员山下的居民外迁移民,在搬迁的名单中就包括了张秉爱一家。

面对政府给出的优厚的搬迁条件和补助,张秉爱却毅然决然地拒绝搬迁。三峡工程刻不容缓,为了解决张秉爱一家搬迁的后顾之忧。

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立即派出了工作人员来到张秉爱的家里了解情况。

在张秉爱向工作人员诉说完家里的困难后,工作人员表示在他们搬迁之后,政府会帮忙解决安置新的居住地,解决他们一家的住房问和工作问题,同时还会有一份丰厚的补助。

面对如此周全的搬迁解决方案,张秉爱还是执拗地拒绝了。

文章图片7

村里工作人员做思想工作

一方面,她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自己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由于张秉爱从小受到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她的思想过于保守,不敢面对生活里巨大的变化。

她说,土地生长万物。如果自己不耕种,不知道自己能靠什么养活一家人。所以她选择拒绝跳出这个熟悉的“舒适圈”。

另一方面,外迁移民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婆家人本来就不重视自己的丈夫,自己又要远离父母兄弟,没有了娘家人的支持,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要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张秉爱想到这里就开始产生面对未知的忐忑和害怕。

为了缓解张秉爱的不安,工作人员耐心地劝说张秉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她讲述搬迁的优势和不搬迁的各种弊端,并且承诺会解决张秉爱的顾虑,但是张秉爱就是不为所动,拒绝签字。最后,他们也尊重张秉爱的决定,给出了第二种选择,那就是把房子往后靠。

文章图片8

张秉爱的家

但是一眨眼六年过去了,张秉爱一家却迟迟没有后靠建房。原因是当张秉爱一听到政府批准的居住地,离耕种的地方实在是太远了,立马就撂挑子了。

所以她既没有在批准地建房,也没有选择搬迁,任凭工作人员磨破了嘴皮子,跑断了腿,还是坚持选择了冒着生命危险在原地居住。

在2002年6月,全村人搬走后,张秉爱成了这个村子里的独户,张家的房子孤独地矗立在山下。看着荒无人烟的村子,张秉爱内心的孤独和寂寥涌上心头。

但是对于张秉爱来说,除了没有左邻右舍的相陪的孤独落寞外,最令她头疼的还是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

由于举村搬迁,村里唯一的小学也一起跟着搬走了。她的两个孩子只能每天长途跋涉去隔壁的村里上学。

文章图片9

张秉爱的儿子

因为张秉爱这一生吃了够多的苦,所以她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问题,她希望两个孩子在将来能够靠读书考上大学,走出这个深山过上好日子。

而她的两个孩子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下,小小年纪就心智成熟,非常懂事,明白母亲的难处和坚持。当时张秉爱的女儿灵芝正逢中考。学校通知他们每个人要交17块的中考费和1元的照相费。

但是张秉爱翻箱倒柜后最终只找出了29.5元。她担心女儿正在长身体,怕女儿吃不好,于是拿给女儿27元,告诉她交完18元后,剩下的钱给她当生活费。

但是灵芝知道家里的钱所剩无几了,她给自己留了几块的生活费后就把剩下的钱偷偷地放回抽屉。

为了宽慰母亲,张秉爱的儿子告诉她,让母亲不要担心他上学的问题。如果自己因为没有当地户口而不能进教室读书,他可以拿张椅子坐在门口听讲,晚上不能进自习室,他就点根蜡烛在教室门外自习。

文章图片10

张秉爱

张秉爱听到这里,哽咽难言,泣不成声,儿女懂事得让人心疼。在往后的日子里,她更加努力地赚钱为两个孩子赚取学费。

她的儿子也不负张秉爱的期望,从小读书用工,成绩优异,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同时这也给家里增加了一项不小的开销。

但是张秉爱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咬牙供儿女上大学。让他们脱离这贫困的苦海,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章图片11

张秉爱一家

妥协搬离居住地

在2003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一件猝不及防的事情,让张秉爱这个钉子户终于在搬迁同意书上签字,不得不搬离原居住地。坚持了多年的张秉爱到最后还是做出了妥协。

长江水位如同预期的那样上涨了135米,面对随时会被滚滚江水吞噬的危险和工作人员的催促,张秉爱一家即使再不情愿,也不得不举家搬迁。

为了方便耕种农作物,张秉爱并没有把家迁徙到原定的后靠建房的位置,而是在村民的帮助下,带上所有的家当举家搬迁到自家的耕种地。

但是平时就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撑起一个家的她并没有多少积蓄,就在自家的耕作地里临时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棚。

在远离水源,没有通电的棚里居住,使得张秉爱一家的生活十分不便,而且严重影响到了两个孩子的学习。

而且由于峡谷里的风力较强,又经常下雨,恶劣的天气使得大棚里的居住环境十分得不理想,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文章图片12

张秉爱的家

这时的张秉爱意识到,居住在大棚里并不是长久之计。负责搬迁事项的工作人员知道张秉爱一家的窘境之后,也立即为张秉爱一家向上级申请补贴。

张秉爱一家在大棚里艰难地居住一年后,用政府发放的全部房屋补偿款4800元,买了建在公路边的几个窝棚,一家人的居住环境终于得到了改善。

但是在2007年的时候,她引以为傲的儿子却意外地落榜了,没有考上大学。

张秉爱依然没有放弃供儿子上大学的想法,她鼓励儿子继续复读,因为她坚信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但是张秉爱的儿子非常清楚家里的窘境,他想早点走进社会赚钱补贴家用。母亲已经为这个家操劳了半辈子,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却还要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

文章图片13

张秉爱

他不忍母亲还要继续为了自己的学费日夜操劳,于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复读,选择去新疆当兵。在日常的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把队里发下的津贴全部寄回家里,减轻母亲肩上的负担。

张秉爱在收到儿子寄来的津贴后,感到无比欣慰,感叹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

但是她并没有用儿子寄来的钱去改善生活,而是一分不动地存起来,为儿子以后娶媳妇用。夫妻两人依旧住在公路边的窝棚里。

直到在张秉爱的儿子退伍回到家乡后,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年迈的父母才拿着这笔钱盖了新房。后来,张秉爱的儿子进入到当地的一家单位工作,可以时常承欢膝下,回家探望和照顾自己的父母。

文章图片14

张秉爱一家

张秉爱的女儿也自由地选择了共度一生的伴侣,与一位大巴司机相识相恋相知,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张秉爱的一生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秉持着对他人的爱。她爱自己的青梅竹马,不惜以绝食相抗,也要与他结婚。她爱自己的两个孩子,为了他们辛劳一生。

她爱这个家,一个人扛起整个家庭,为了减少搬迁带来的未知风险,她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不肯搬离。

但是,如果张秉爱能够勇敢地一点搬离,结局也许会不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