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022》埃及第十八王朝阿玛尔那时期前的艺术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4-18 发布于上海

埃及第十八王朝阿玛尔那时期前的艺术

中王国末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引发了剧烈的社会骚动,大规模的人民和奴隶起义接踵而来。游牧部落赫克索斯人乘虚侵占了埃及的大部分土地,征服并统治埃及达100多年。水利灌溉工程、庙宇及纪念物在这一时期均遭破坏,这是埃及经济和文化的低潮时期,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从第十三王朝到第十七王朝。从公元前16世纪,在南方以底比斯为中心再次掀起了争取国家重新统一与驱逐赫克索斯人的斗争。斗争取得胜利,赶走了赫克索斯人,从此开始了新王国的历史。新王国南北复归统一,定都底比斯,从公元前16世纪到前12世纪,继续了近500年。这期间包括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共三个王朝。这三个王朝的统治时间,大致分别相当于公元前的1614世纪、1413世纪、1312世纪。法老雅赫莫斯一世是第十八王朝的第一个国王,他结束了与赫克索斯的战争后,便开始了对叙利亚的入侵,反对异族占领者的战争就转变成了出兵境外的侵略性征伐。

新王国时期,埃及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向前推进。青铜已普遍用于劳动工具的制造,对外贸易也不断扩大,与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爱琴世界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

国势的强盛加之对外侵略掠夺来的财富,使埃及中央集权更加巩固,政治、经济实力空前雄厚。首都底比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达到的繁荣和进步,是古代中东任何一座城市所无法企及的。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埃及的文化艺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一阶段在埃及艺术史中可谓"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建造的纪念性建筑以及雕刻作品,其数量超过了以往其他时期的总和。另外,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索上以及制作技巧的创新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1.建筑

新王国时期,经历了反复动荡后的埃及人,不再把死后的那段"生活"看得至关重要了,他们开始把对来世幸福的祈望,由为死人修陵墓转向在现世就祈祷神祇,以便让神灵保证死后来世的幸福和灵魂不灭。由于这种缘故,为大规模祭礼活动所需要的场所——神庙,便应运而生。特别是新王国的国王们,十分重视在全国各地修建神庙,于是神庙成为这一时期建筑艺术的主题。所建的神庙大多很大,格局也大致相同,在平面构图上都呈长方形,正面一般面向尼罗河,整个建筑物都座落于一根中轴线上。大的庙宇,在大门正面中央前方有一夹道,夹道两边分别列着两排对峙的羊首狮身石雕像。有的夹道延伸达一公里左右。庙宇的入口是高大的塔门,在塔门墙面上,刻满着轮廓浅显的象形文字和浮雕图像,进一步加强了建筑物的表现力。塔门前通常还竖立有两座方尖碑,它们以其垂直向上的造型衬托出塔门的雄伟气魄。在塔门的后面是用列柱围绕起来的露天庭院,这是供平民百姓祭祀用的。从庭院经几级石阶,穿过走廊,里面是一间由巨大石柱支撑着的石头屋顶的大殿,大殿当中是由两排特别高大的柱子构成的中央通道,光线就通过中央通道的上部透进大殿。这样,离正中越远,光线也就越暗。在靠墙处,即使晴天白日的正午,也是昏昏暗暗的,这更增加了这种地方的神秘感。据说,这里是法老接受王公大臣们朝拜之地,一般百姓无缘入内。在大殿之后就是只有法老和祭司才能进入的圣堂,里面有祭祀的神像,到此,整个建筑走到尽头。这样的结构可以说是新王国时期神庙建筑(包括法老的祭庙一类建筑)的基本特色。

新王国时期最大的神庙是"卡纳克神庙",因建在底比斯市郊的卡纳克而得名,原全称叫做"卡纳克阿蒙-拉神庙".它是在1000多年中陆陆续续完成的。它的一些局部始建于古王国时代,后来新王国的法老们不断加以扩充,一直持续到罗马人统治时期。曾经对卡纳克神庙进行过扩建的有:新王国时代的阿门霍特普三世、谢提一世、拉姆捷斯一世、二世、三世,以及阿比西尼亚人和托密人。由于在若干世纪中不同建筑师的修建,到了第十八王朝末叶,它已成为一个复杂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是由8道塔门连接起来的共17部分组成。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雄伟凝重的圆柱殿,从第十九王朝国力最盛的西提一世开始兴建,到拉美西斯二世完成。该大殿东西宽52米,南北长102米,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圆柱殿。殿内134根擎天石柱分16行排列着。建筑师为了解决大殿采光问题,特意把中央两排圆柱造得比旁边其他的圆柱稍高且粗大,形成了高低不等的两层屋顶,由此留出了空隙以采光和通风。中央这12根圆柱,每根高达21米,直径为3.57米,柱头为盛开的纸草花型,柱顶上面积大得可以同时站立100人。而两侧的其它圆柱,高12.8米,直径2.74米,柱头为纸草花蓓蕾型。大殿到处都刻满着色的象形文字和浮雕图像,记载着神庙的历史和所敬奉神的名字以及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天花板被涂成兰色,上面画有金色的星星和飞鹰,看上去犹如辽阔的苍穹一般。

圆柱的运用,可以说是新王国建筑艺术的一项成就。但当我们看到那些过于巨大、排列过于紧密的圆柱,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体积的重压,一种与之无法抗衡的敬畏,而并非是它的承重作用。可见这些密集的圆柱本身就体现着某种宗教的需要、宗教的力量,为的是震慑前来祭拜的人们。

卡纳克神庙集中体现了古埃及艺术家们的精心构思,不愧为埃及建筑艺术的宝库。如此建筑艺术的佳作能出现在3000多年前,不能不令人叹服。

卢克索神庙,也即底比斯的阿蒙神圣堂是另一座闻名世界的新王国时期的神庙,建于公元前1492年至前1251年的200多年间,位于卡纳克神庙之南,其规模和作用仅次于卡纳克神庙。它全长260米,宽60米,布局严谨,结构对称,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神庙中雄伟的雕像以及圆柱上精美的雕刻,加之华丽的庭院都显示出它非凡的壮丽。其中,最著名的部分莫过于阿门霍特普三世执政时期建造的由14根高20米的两排巨柱构成的中央列柱。柱头是绽放的纸草花冠,造型美丽优雅,柱面刻有许多象形文字和浅浮雕,记载着国王法老的业绩。中央立柱对于后来埃及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在第十八王朝,国王的祭庙在建筑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祭庙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方面,在法老活着的时期,可以作为礼拜保护神的地方;另一方面,法老去世后,可以作为祭祀他的享殿。

著名的女性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祭庙,建造得很出色,在国王们的祭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哈特谢普苏特是古代埃及唯一的女王。在她执政期间,埃及保持了强盛之势。她的祭庙是由她宠信的第一宫廷建筑师森莫特精心设计的。祭庙位于底比斯附近戴尔-埃尔-巴赫里的崖壁下,与作为创业者的底比斯法老们第十一王朝孟吐霍特普诸王的祭庙并列,意在明确她的皇族身份及合法地位。当然,它修饰的豪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孟吐霍特普诸王的祭庙。

用许多雕像修饰起来的规模宏伟的哈特谢普苏特祭庙,是由一座高于一座的三座露台的从岩壁上剜出来的大殿和谐的结合。大殿的立面用列柱进行修饰,坡道的倾斜面出色地把水平露台与垂直的柱子互相交替的线条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坡道的倾斜面是以盆地为起点的这一条道路路线的延续。

严谨的原陶立安式列柱,从高而陡峭的岩壁背景上突了出来。在圣堂里有200多尊雕像。地坪的金银砖以及门扉上的青铜镶嵌等内部装饰,与祭庙外貌的富丽堂皇互相呼应,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综上可见,第十八王朝的建筑艺术不愧为埃及建筑史上的黄金时代。

2.浮雕、壁画

在底比斯第十八王朝的庙宇和陵墓里,保存着为数极多的浮雕和壁画。与国王的陵墓、祭庙中的作品相比较,更值得重视的是那些高官显贵们墓葬中的作品。因为,国王陵墓里的作品主要表现为宗教题材,而祭庙里的浮雕又局限于再现国王胜利的场面或是法老在祭庙中举行仪式的场面,表现范围狭隘,局限较大。而那些高官显贵们墓葬中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也相当广泛,大胆地表现了许多世俗生活的场面,且手法更纯熟、更自由。如以衣纹来表现人体美。不再默守皮肤设色(男人涂红棕色,女人涂黄色)的陈规,而是自由真实的表现埃及人特有的肤色美。在传统的狩猎题材上,出现了描写猎人驱车疾驰,追逐飞奔逃命的猎物的剧烈运动的场面。

此外,对许多舞女、女乐师及女仆的刻划则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法则的束缚,创造出一个个更鲜明的个性。

底比斯尼巴姆墓的一幅壁画片断,表现了歌舞奏乐的场面。坐着的4个乐女,身上、头上戴着许多饰物,身着多褶宽松长服,曲卷的黑发披散在肩上。其中一个乐女正在吹奏,另外3个在和拍击掌。有两个舞女随笛声翩翩起舞,舞姿轻盈柔美,动作非常协调。值得注意的是,坐着的乐女们的双脚全被处理成脚掌朝向观者,并用浓淡阴影画出,这在以前的埃及绘画中几乎没见过。显然,艺术家在试图摆脱传统程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及手法。

底比斯的纳赫特墓里有一幅描绘摘葡萄和捕禽的场景。画面分成两层,上层反映的是采摘、酿制、贮存葡萄的过程,下层是捕获加工禽鸟的场面。

在上一层,人们先是采摘,然后用脚踩踏使葡萄汁通过一个管道流入小槽,再盛入酒瓮。人物共7名,全部为男性。他们除围一白色短围裙外,其他部分均赤裸着。下面一层的捕禽场面也十分生动:有的在齐心协力拽着装满禽类的大网,有的在拔毛,也有的在开膛收拾,一派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洋溢着田园的温馨。

在纳赫特墓里,还有另一幅美丽的壁画,主要描绘宫里喜庆宴乐活动的场面。其中包括著名的3个女乐师的形象。3个妙龄女子形象极富魅力:第一个站立不动弹拨着竖琴,神情持重。后面一个吹着双笛,姿态优雅,二者都身着薄料华丽的长裙,她们窈窕的身段体态透过长裙隐约可见。另一位裸体女子走在两位长裙乐女中间,她似乎是舞女,因为当时画舞女时常采用裸体。这位女子手拨竖琴,向后扭转身体,似正在和后一位乐女交流着什么,神态活泼妩媚,轻盈健美的体态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艺术家在这一作品中,摒弃了画人物下半身时必须采用全侧面的传统手法,在画舞女的形象时,取了接近正面的角度,这在过去是罕见的。这说明,艺术家正在挣脱传统的束缚,力图创造出充满魅力的活生生的形象。

底比斯大臣拉莫斯墓入口柱厅的壁画,描绘了送葬的场面,其中一群妇人哭丧的情景,被艺术家刻划得淋漓尽致。她们拥挤在一起,仰天哭号,悲痛欲绝。伸向天空的双臂,似是欲要回离她们而去的人。一个个悲戚的神情,极为感人。她们身上的长衣用纤细而颤动的线条绘出,强烈地表现出由于哭泣而全身抽搐的感觉。形象逼真,令人难忘。

3.雕刻

第十八王朝的雕刻作品除集中地发现于哈特谢普苏特女王陵墓中的外,大多数墓葬雕刻已荡然无存。在女王陵墓中发现的女王雕像,根据其用途的不同而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构成祭庙外观、竖立于列柱前面的巨型雕像,仿佛出自一个模子,极少有个性的刻划,仅仅表达出女王脸部最显著的特征。雕像一般为5-8米高,为了获得较好的远效果,雕像的形象概括,手法洗练。而放在祭庙大灵堂里祭台上供参拜之用的雕像,则刻划得十分细致,尽可能酷肖地表达出法老的具体形象。中央的一尊女王雕像,是用近似大理石的石灰石制成。另外还有4尊,其脸部和双手都染成玫瑰色并涂上了漆。尽管女王保持着法老的头饰及传统的姿势,但艺术家们还是再现了女王的女性魅力和王者风范。

在第十八王朝的阿门霍特普三世时期,女性雕像的优雅气质得到了充分地表现。如王妃泰伊的雕像,通过眼、唇的细微刻划,成功地表现了脸部的表情。手持睡莲的妇女雕像,披一头华丽的假发,着横斜胸前的上衣,微露着右侧乳房,手握睡莲,面部端庄平和、温文尔雅,显示出贵族女性的独特魅力。

从第十八王朝中叶即图特摩斯四世开始到阿门霍特普三世,艺术中新的因素在悄悄地增长,为第十八王朝末期阿玛尔那的艺术打下了伏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