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片孤城万仞山

 无量山紫剑 2023-04-18 发布于河南

很少写书评亦或只偷取喜欢的片断,看客本无法领略写作者当时的语境,那些隐藏的、埋伏的甚至与生俱来的气质都难找见,因此写的多是看客自己的猜测,或会跑偏。

或与年纪有关,读书越来越挑捡,以致于不屑开卷。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审美的高下取决于才华,各取所需就好,不必纠缠于忠于原著的死磕。

浮躁时本读不了书,这世上没有白嫖的文字,除非你深入其中,否则会难得其味。佛说五蕴皆空不虚,前提是放下五味已成的相,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时不过像一个孩子吃了一份喜欢的甜点。

愈接近真实的东西越无味,恰如我们的热爱之后的始乱终弃,这只是一个譬喻不是哲理。道在于演而不是说,能说出来的东西都是你知我知的流弊,知行合一处才是我们最需要的真挚。

这厢不谈读书,我本少读。少时家贫无钱买书,中年有余而不舍买书,书几同人,在不同的时间你会遇见不同的人,或益或害,爱恨只待有缘。

缘有生灭空寂,其实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起落,起时乘势而来,落时随波而去,一直在人性的河里首尾相衔。

万物自成宇宙,而人性自成大河。与之关联万千,亦是因果的错落摆设,你来过,我去也,像天上人间。

天上有神仙,人间有真爱,地下可伸冤,蒲松龄一卷聊斋说尽人鬼悲欢。宗教的救赎在于启发人性的善,而儒学则至于至善地推波助澜,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所有的情何以堪不过是我们的过于迷恋。

我们迷恋于迷恋,像美女喜欢好汉。若肯过江东,我们岂能至今思项羽,李清照多是思念了赵明诚的春宵苦短。所幸,南渡北归的那一众民国大儒心念国破山河在,倔强于历史的掌纹孤傲前行且不倦,才有了未来文化之万山红遍。

有人说自崖山一役陆秀夫负幼帝跳海,中华文脉已断,此论真是怡笑大方。一族之文化非一朝所谓精英可代表,而大隐于朝者必将叶落归根于小隐于野,教化横贯于始末,礼乐之失可求诸郊野,文化天生植根于人民血脉本不会因朝代的更迭而丢失,只是需要待时唤醒便好。这是人的宿命,亦是国运所在。

亦渐在唤醒,文化之复兴迫在眉睫际有很多人已经在身体力行。满眼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过是及时行乐的逃避,居庙堂之高思江湖之远才能安得广厦千万间。

神驰于太虚还是要尘落于谷底,云端神仙亦不过出身于饮食男女,你我皆凡人,一直在一岁一枯荣的人间。回到食色性也的生活,或更务实,毕竟,人生苦短。

一直有一个奢望,待有时或能开一间私塾,教黄口小儿读书练拳。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一件很愉悦的事,一入公门深似海,有些事会到头来却是一别数年。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皆是修身,无鸿鹄之志,唯以小愿时时叨念,不缠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