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第1972期】【河南丨郑州】卞士生丨我心目中的“煤亮子”

 智泉流韵原创 2023-04-18 发布于河南




我心目中的“煤亮子”

作者/卞士生


2016年,我在豫北汤阴县驻村扶贫。元旦假期过后,一天晚上看到央视一套播放报道了一条新闻——
1月5日上午9:10分,李克强总理视察山西太原到了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煤矿,走到了煤矿工人们的身边。
在官地矿井口,总理与夜班升井的职工不期而遇,他紧走几下、大步向前,紧紧地握住了走在最前面一名矿工的双手,大家在瞬间的发愣之后,高兴地笑着,大声地喊着“总理、总理”,自发地形成半个圆圈紧紧地围在了总理身边……
在每天上下井、司空见惯的井口见到了共和国总理,矿工们有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有的握住总理的手忘了松开;有的大声地喊着“总理好、总理辛苦了” “总理给我们讲几句话吧” “总理和我们合个影吧”……面对大家的激动和热情,总理始终微笑着,很爽快地说“好、好”“行、行”。
李克强总理说:“你们常年在黑暗的井下工作,抹黑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有人说你们是'煤黑子’,我说你们是'煤亮子’。”
这就是“煤亮子”称号的来历,充分表达了总理对煤矿工人的赞扬和鼓励,关心和爱护,改变了“煤黑子”多少年来在产业工人中的形象或地位。如今在全国煤炭行业,“煤亮子”早已成为广大煤矿工人的誉称。
因大学期间学采矿专业的缘故,毕业后我在鹤壁矿区安家落户,并工作生活了二十余年。其间,我与煤矿工人建立了较深的感情,并对他们始终怀有一颗敬仰之心,同时了解或接触了不少身边的“煤亮子”代表。
齐合只,河南鹤壁市人,193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便下煤窑养家糊口。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煤矿建设中。1953年6月,齐合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在煤巷掘进中,创造了一整套快速掘进法,大大加快了煤巷的掘进速度。由于成绩突出,1959年,齐合只代表鹤壁一矿青年快速掘进队出席全国群英会。1960年,他带领青年快速掘进队,完成掘进进尺21000多米,比上年提高10000米。为一矿煤炭开采开拓出11个采煤工作面,但是队员却由92人减少为42人。
1964年12月,齐合只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先后三次受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并作为工人阶级先进代表到当时的苏联进行学习交流。1975年,他领导的掘进队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1977年,齐合只当选为第五届省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1978年1月29 日,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群英大会,并受到华国锋主席的接见。1978年至1981年,先后被评为鹤壁矿务局、鹤壁市、河南省煤炭战线劳动模范。1979年,被选为河南省工会八届执委会常委、副主席。1980年2月,他担任一矿副矿长。1984年退居二线,任一矿副矿级调研员。1991年4月,他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王虎只是河南安阳县人,1956年在鹤壁一矿参加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退休。二十八年间,他勤奋工作,忘我劳动,先后三十多次被评为矿、局、市“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1978年和1982年被煤炭部命名为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1982年4月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当选为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和河南省五届人大代表。
王虎只是一名翻罐笼司机,为确保安全生产,他忠于职守,对设备勤于检查保养,精心操作,班中从未发生过运行故障。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别人挖罐底、挂链环、推罐车。他利用班后业余时间到采煤工作面参加义务劳动,帮助攉煤、清理浮煤。据不完全统计,王虎只平均每年加班135天,以每天攉煤4吨计,20多年为国家攉煤上万吨。王虎只还是一名“义务废料回收工”,在到采区义务劳动的同时,他背起了帆布袋,干起废料回收工作仅1980—1983年,就回收废旧料6吨多,金属支架配件800余件,金属架和旧道轨90多件,大小链子1400多米,槽板和挡煤板1100多块,破开关,旧搪瓷槽500多个(节),废旧木料180余立方米,还有大小托滚、电缆、马蹄环、皮带支架、铁管子等各种废旧物资50多罐车,价值(当年不变价)5万多元。
王东方是河南滑县人,1958年参加工作,1987年7月退休。中共党员,曾任采掘区队长、鹤壁六矿党委副书记。他立足本职,勤奋工作,不惧困难、勇挑重担,由于表现突出,屡获殊荣。
1969年10月,王东方参加了国庆二十周年庆典,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70年和1971年,先后为河南省首届和第二届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大会代表。1975年,王东方带领职工,积极组织高产,实现了矿日产突破万吨关,月产11万吨等夺煤大战新纪录。他先后被鹤壁矿务局命名为“煤海铁人”被河南省煤管局命名为“煤炭战线工业学大庆标兵”;还被选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并出席会议。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后,王东方参加了向毛主席遗体告别仪式,并受河南省指派参加了建设毛主席纪念堂方案的工作。1977年1月,在北京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群英大会上,他被命名为“劳动模范”;同年4月20日至5月13日,王东方参加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被命名为“先进工作者”,其间他还在首都参加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1978年,王东方被原煤炭工业部授予“全国煤炭工业战线劳动模范”。王东方先后八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马大角是河南浚县人,1934年出生,1958年参加工作,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退休,2003年10月10日病逝,享年69岁。他生前是鹤壁六矿采煤工,鹤壁市四届人大代表,中共河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他多次被评为矿、局(集团公司)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1981年获全国煤炭系统“先进生产者”,1982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工交战线劳动模范”称号。
马大角在艰苦的采煤岗位上,三十五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出满勤,干满点,无私奉献。1962年结婚,他没歇一天假;1972年,不满5岁的女儿落水溺亡,他强忍悲痛,坚持下井生产;1979年调鹤壁后,家属仍在淇县,他也没享受过探亲假:1985年他母亲病故,只请了四天假,回矿后打了四个连班,硬是把耽误的工作时间补了回来。1981年以后,他年年被上级评为“劳动模范”,为鹤壁矿区煤炭生产奉献了精彩的一生。
施反修是河南濮阳市人,1944年8月生,1958年3月参加工作,1962年8月调鹤壁三矿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局、市“劳动模范”,1985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授予“先进队长”称号。
1978年他任采三队队长后,使该队原煤产量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安全和采面工程质量逐年提高,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全局领先地位。他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身患多种疾病,可他仍然坚守岗位。在生产关键时刻,他坚持三昼夜不脱岗。农忙季节为了照顾其他干部回家,他总是坚持吃住在矿,完成各项任务。1984年3月,他腰痛病复发住院20多天。出院后,他藏起病假条就上了班。他大胆改革生产工艺,将工作面的控顶距离由原来的三四控缩小为二三控,减少了顶板压力,节约了大量材料,降低了成本。工作面放结束顶,他采取不用一根木料,人工一次放落的办法,既节约了坑木,又减轻了劳动强度。1984年11月,21071工作面放结束顶,一次就节约坑木41立方米;21072工作面开采,他又改变原来先悬梁替棚的老办法,采用打点法,去木腿一次挂梁打柱成功,提高工效一多。1985年提前109天超额完成生产计划,采三队达到全国煤矿炮采甲级队水平。
像上述鹤壁几位“煤亮子”的故事,在河南其他矿区同样存在。“煤亮子”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焦作以矿而立,因煤而兴。早在1919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开凿王封矿,俗称西大井。西大井是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活化石”,有“一部王封矿志,半部河南近代工业史”之称。1925年,焦作煤矿爆发了声援“五卅运动”的反帝大罢工,斗争持续了8个多月并取得胜利,罢工的主要力量就是王封矿的煤矿工人,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一文中盛赞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从此,“特别能战斗”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成为焦作煤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百年来,焦作煤矿工人始终秉持昂扬的斗志和向上的品格,积极践行“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比如丁百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丁百元,1936年12月生,河南沁阳城关镇(今怀庆街道)人。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焦作矿务局王封煤矿采煤班班长、掘进一队副队长。1965年焦作煤矿招工,丁百元成了煤矿工人。从此,他全身心投入到煤炭事业上,每天总是第一罐下井,最后一罐升井,干起活来有使不完的劲。3个月后便能独立操作,接着就领班采煤,日产原煤百吨以上。1985年7月,井下52015工作面掘进下风道,遇到岩石硬、淋头水大(每分钟涌水量达两吨半)的难题。队里从各班抽精壮劳力、能工巧匠组成“尖刀班”,由丁百元领头攻坚。掘进中顶板突然出现裂缝,三股碗口粗的水柱直泻下来,使窝头底部打炮眼的工作受阻;见此情丁百元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脊背抵住一股水流,其他工人也随即跟着冲上去,使掘进工作得以持续进行。在这场攻坚战中,丁百元连续85天没有歇班,为提前掘通下风道作出了很大贡献。
据1980年以来10年时间统计,丁百元每年平均出勤334个以上,按每年法定工作日234个计算,等于干了15年的活。他是“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忠实践行者,被誉为“矿山铁汉”“煤海猛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1月病逝。
谢延信是河南滑县人,1952年出生,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公司工人。1974年9月,谢延信新婚一年的妻子生下女儿后因产后风不幸去世,留给他两个年迈多病的老人、一个呆傻的内弟和一个年幼的女儿。
三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全力照顾亡妻的3个亲人,大孝至爱,感人至深。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原本姓刘的他改姓妻姓。岳父瘫痪在床18年,他精心护理,端屎端尿,洗澡按摩,18年老人没有得过褥疮。为省钱给两位老人看病,他利用休息时间,四处打零工,经常挖野菜、捡菜叶,连水果也没舍得给自己买过。岳母患有肺气肿、胃溃疡,丧失劳动能力,内弟先天呆傻,在岳父去世后,谢延信对他们照顾得更是尽心尽力。他以不放弃照顾前妻一家人为前提,多次拒绝组建新的家庭,直到丧妻10年后才与志同道合的谢粉香组成新的家庭。2003年,谢延信因脑出血落下了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他便让妻子来焦作市共同照顾前妻一家。
2022年8月28日10时10分,正在家中整理《朱村矿煤矿志》的赵国堂(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原工会副主席)接到谢延信妻子谢粉香的电话:你亮哥快不行了。赵国堂一惊,放下电话,丢下一切,拿把雨伞就往焦煤集团中央医院赶。到医院时,医生正在抢救,10时36分,噩耗传来,谢延信因抢救无效病逝享年70岁。
35年来,谢延信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无怨无悔地付出,维持着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特殊家庭,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孝颂歌。
谢延信倾注自己的青春、幸福甚至健康,无私无悔、任劳任怨关爱前妻一家人的事迹在百里矿区口口传颂,也引起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对谢延信30多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真情付出以及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用家庭的和谐去倡导社会文明的新风尚进行了详细报道。比如2006年8月31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谢延信:一诺至孝三十载》,首次在中央主流媒体报道了谢延信的感人事迹。2006年年底,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向谢延信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要求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谢延信爱老敬老、大孝至爱的高尚情操,学习他重诚守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学习他热爱生活、迎难而上的坚强毅力,学习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
2006年,谢延信被评为“河南省敬老楷模特别奖”,并入围“感动中国十大矿工”。2006年到2007年,谢延信荣幸当选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河南省“十大道德楷模”“中华孝亲爱老之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谢延信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由河南省豫剧三团倾力打造、反映谢延信30多年如一日照顾亡妻一家人先进事迹的大型现代豫剧《好人谢延信》在全省巡回演出。中央电视台以谢延信为原型创作的18集电视连续剧《好人谢延信》,也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
一“夜”成名,头顶各种光环的谢延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也没有任何的华丽辞藻、哗众取宠,依然保持着朴实淳厚的本色。
老谢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后,中央文明办对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困难者进行救助。老谢说:“我的日子过得去,不能要这个钱。”河南省文明办的领导多次征求老谢的意见,老谢说:“这钱不能要,比我困难得多着呢,我每月有工资,够花了。”最后,有关部门用这笔钱给他买了保险。
  老谢参加“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颁奖时,中国煤矿文联帮扶他1万元,老谢成立了“谢延信基金”,用这笔钱回报社会,帮扶一些生活困难家庭的人。老谢还把一些单位和团体给他颁发的奖杯、证书和纪念品无偿捐赠给了鑫珠春公司谢延信事迹展览馆。
1950年,为适应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河南省人民政府工商厅地质调查所勘探,平顶山煤田河南省最大煤田。1952年,平顶山煤矿被列为国家“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大建设项目。1953年,平顶山矿区被列为全国十大矿区建设项目之一。1954年4月1日,平顶山煤矿筹备处成立。1955年9月8日,平顶山第一座煤矿(原诸葛庙矿,今平煤股份二矿)开始建设,平顶山矿区是新中国自行勘探、设计、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煤炭基地。1957年11月21日,平顶山煤矿筹备处与平顶山煤矿基本建设局合并成立平顶山矿务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期间,我在原平顶山矿务局生产实习,曾经听到过矿区一个煤矿工人的感人故事。
李二银,1937年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原平顶山矿务局二矿采煤一队党支部副书记、矿党委委员。一心为公、以矿为家,身先士卒奋战在采煤第一线。他从进矿那天起,就吃住在单位,经常是几个月不回家。他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凡是对矿山建设有利的事,李二银从不讲条件,不管分内分外都抢着干。回风巷积水了,他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水里去拉料;冬天水泵出了问题,他跳进刺骨的水中,及时排除故障。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一直坚持和工人一起劳动、一起战斗。遇上生产紧张,他就连上好几个班,最后谁也分不清他到底值的是哪个班。他常说:“劳动是咱工人阶级的本色,忘了劳动就是忘本。当了干部更要参加劳动,不劳动就不是好干部。”1971年元月,李二银担任二矿党委委员,3月份出席中共河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省委委员。
1971年5月2日,他和往常一样,到采面和工人们一起干活,这时李二银发现采面有冒顶的征兆,他就带头冲进险区打托棚,当第一架托棚即将打好时,顶板呼啸下落,压到了李二银身上,年仅34岁的李二银不幸以身殉职。
李二银光荣牺牲后,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先后以“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矿工——李二银”为题,刊发长篇通讯,报道了李二银同志的光荣事迹。
李二银是家里的顶梁柱,靠他一个人工作养家度日,他身后留下了妻子和四个子女,可想而知他的离去对家庭的打击有多大。党和单位领导没有忘记李二银,第二年安排他的妻子来到诸葛庙矿参加工作。那个时候作为家里的长子李付敏已上小学了,年纪不大的李付敏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李付敏记忆中难以见到父亲几回面,父亲李二银总是早出晚归,干满点、出满勤。
1977年,李付敏来到了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平煤二矿参加工作,可以给一个人工作的母亲分担些家务了。他一直牢记着父亲的教诲:“咱们是贫苦人家,在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是党、是企业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我们一定要身怀一颗感恩的心,报效国家,回报党、回报企业”!
如今,在平煤神马矿区文化宫院内,矿工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栩栩如生。从“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矿工”李二银到新时代平煤神马人,开拓进取是永恒不变的企业文化,也是党建引领和保障企业发展的精神主题。
从前,煤矿工人被称作“煤黑子”。一个班下来,从头到脚都挂满了“黑煤面子”,最显眼的就是两排白白的牙齿。现在,他们成了“煤亮子”,井下工作环境大变样,通过先进防尘技术应用,工作面抑尘、控尘效果实现了质的提升,下井前什么样,升井后还什么样,干干净净。
过去,煤矿受技术装备限制,井下支护、材料搬运都要靠人力进行,矿工劳动强度很大,磕手碰脚、高处跌落等安全事故防不胜防。这些年,煤矿技术装备日新月异。随着持续推进矿山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井下安全环境条件大为改善,矿工的生命得到了有效保障。
从“煤黑子”到“煤亮子”,身份变亮了,环境变美了,技术装备更新了……然而,“煤亮子”对煤矿的热爱没有变,对安全的执着、未来的信心始终如初。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煤炭企业既是共和国的长子,又是国家能源的基础产业。行业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每一位煤矿工人劳模(先进生产者),都体现着时代精神,也代表着煤炭行业先进的企业文化。他们为我国煤矿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河南的脊梁,国家的脊梁。
不管时代如何进步,煤炭形势如何变换,煤矿英雄模范人物始终是标注历史的精神坐标。一个个“煤亮子”,他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数百万的煤矿工人,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作者介绍


卞士生,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人,现居郑州市。中共党员,工程师,高级经济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无锡分会理事,《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诗人),龙溪文学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特别喜爱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三十多年来,在不同纸质、网络媒体发表有数百篇诗歌、散文、随笔、杂文、新闻、纪实文学等作品,并有数十篇作品获奖。出版发行有《乌金情愫》(诗歌、散文)一书,自编有《卑贱集》(散文)、《荧光尾闪》(诗词)、《飞架天路》(5万多字中篇报告文学)、《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掠影》(画册)等书稿,担任本家族族谱纂修主编。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平顶山市诗词楹联学会;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王海水

顾    问:叶建华

主    编: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