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核性包块型腹膜炎——李可医案详解

 中医知识圈 2023-04-18 发布于山东

解析:

王秀清,女,30岁,邮电局职工。1983年8月9日,当年15岁,因呕吐腹痛,其母给患孩揉肚,发现下腹部明显隆起,有一包块质硬,经省一院B超探查(超声号831675),证实为T·B性包块型腹膜炎。包块在耻骨联合上4cm处,17x16cm。
女性,腹痛,下腹部有包块,又在耻骨联合处,一般为胞宫血瘀所致。
据其母告知,患孩喜吃生冷,喝凉水,月经尚未来潮。面色萎黄,脉弦涩,舌淡有齿痕。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患孩发育良好,已属经行年龄。
正常女子14周岁天癸至,应当来月经,然而患者15周岁尚未来月经,小腹又有较大包块,再加上患者吃生冷寒凉过多,所以推断为胞宫寒凝血淤,淤血堵塞以至于月经不来。
很多中医在诊断患者病情寒热时,喜欢以患者喜饮食温热或者喜饮食寒凉来判断病情的寒热。喜饮食温热的患者,即判断其体内有寒;喜饮食寒凉的患者,即判断其体内有热。然而,以这种方式来判断病情之寒热,实则是非常不靠谱的。
若患者体内有热,即喜食寒凉,那么寒凉的东西吃多了以后,岂不是可以将体内的热抵消掉?若患者体内有寒,即喜食温热,那么温热的东西吃多了以后,岂不是可以将体内的寒抵消掉?若所有患者皆遵从此规律,临床中又何来偏寒或偏热之病?
所以,问患者饮食的寒热温凉之喜好,虽为诊断患者病情寒热的手段之一,但却不可以此独断病情。临床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四诊合参,方能诊断无误,切不可囿于书本。若见“喜食寒凉即是有热,喜食温热即是有寒,怕冷即是阳虚,胃热则阴虚,白天爱出汗即阳虚,夜晚盗汗即阴虚,五心烦热即阴虚,舌苔白腻即阳虚,舌苔薄即阴虚,嗜睡多梦即阳虚,失眠多梦即阴虚,腹泻不成型即阳虚,大便干燥秘结即阴虚”,则死于句下矣!
由过贪生冷,致寒痰凝于胞宫,已成有形癥结。拟温经化痰,逐瘀通络,待其经通,癥结自消。
生芪45克,当归、丹参各30克,赤芍15克,川芎、桂枝各10克,茯苓30克,桃仁、红花、丹皮、炮姜、没药、白芥子(炒研)、三棱、莪术、木香、甘草各10克,失笑散20克(包),炒小茴15克,7剂。
因为患者过食生冷,导致宫寒而凝滞血脉,加之患者脉弦涩为有淤血,宫寒血瘀,所以宜用温通之法。以桂枝茯苓丸配合丹参、川芎、红花、三棱、莪术、失笑散(即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散胞宫淤血。炮姜、炒小茴香,温宫去寒。没药活血止痛,白芥子化痰散结。
又因为患者面色萎黄,舌淡有齿痕,此为脾虚、气血两虚,所以用黄芪、当归,补气血以扶正气。
8月16日二诊:肿块渐软,仍未缩小。原方加酒大黄6克、醋鳖甲30克(打、先煎)、土元10克,5剂。
7剂药以后,肿块变软,说明治疗方向是对的,但是没有缩小,说明药力尚有所不及,所以加酒大黄、醋鳖甲、土元,增强活血化瘀、攻坚散结的力度。
8月22日,肿块缩小1/3,守方再服5剂,加党参30克。
肿块有所缩小,既然有效,所以守方继续服用。但是长期活血化瘀难免损伤正气,所以加党参30克补气。
8月26日三诊:又缩小1/2,唯屡用攻破,气分已虚,脐下筑筑不宁,食少神疲,腰困如折,脉细无力。拟益气扶元,佐以化瘀:
生芪30克,当归20克,红参(另炖)、灵脂、桂枝、桃仁、丹皮、赤芍、川芎、土元、柴胡、炙草各15克,炒小茴15克,肾四味120克,茯苓、炒麦芽各30克,鲜生姜5片,枣6枚,胡桃4枚(打)。
隔日1剂,10剂。
药方活血化瘀药太多,且又有化痰散结等攻伐药,木香行气耗散,扶正补气血药太少,所以服用时间久了,难免损伤正气,出现气虚不支现象。
脐下悸、腰困如折,为肾元不固,冲气上逆,所以加肾四味、胡桃补肾固本。食少神疲,脉细无力,是攻伐耗散太过,伤及气分,所以加红参,配合黄芪、当归以扶正,加炒麦芽以助脾胃运化。
10月22日,其母偕女来家,喜告服完药后第6天月经初潮,块已全消。
妇科(子宫卵巢)之淤血性疾病,最佳排淤血时期即为经期,因势利导,排淤事半功倍。所以月经一来,淤血即随月经排出,肿块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