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历史上,农民为什么总是起义?
2023-04-18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历史上,农民为什么总是起义?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开始,直到清朝覆亡,中国历史悠久,超过2100年。在这漫长历史中,农民起义数不胜数,
无人能够准确统计。就以统治中国268年的清朝为例,农民起义就达300余次。这引出一个问题,为何中国历史上农民总是起义呢?原因是他们
饱受压迫,不堪其重。盛行农民起义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发生农民起义的次数极少。在公元8世纪至公元16世纪的8
00年间,数十个国家爆发的农民起义也只有七八次。有趣的是,在西方历史上,也没有一个当政王朝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即便是东罗马帝国,在
内部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候,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导致王朝更迭的全民族革命。西方的农民起义更多是社会运动的一种表现。例如,公元997年,诺曼
底地区农民爆发了一次大起义,他们的目标是要按自己的法规来使用森林附属地和水源;公元1024年,发生了布列塔尼起义,他们的目标是恢复
古老的村社制度;公元1524年,德国爆发农民战争,他们的目标是满足宗教诉求。与西方农民起义截然不同的是,中国的农民起义目的和使命都
是为了要改朝换代,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清末的洪秀全起义,无一不是为了推翻旧的政权、建立新的政权。我们通常将这种剧烈的农民起义运动
称之为“革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2000多年的历史中,发生了无数次以改朝换代为目的和使命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往往沉重打击了统治者
的统治,迫使后继王朝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推动历史前进。因此,得出结论:农民起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然而,这也带来一个悖论:中国
农民虽然是世界上最逆来顺受的老百姓,最能忍耐、最能吃苦、最能承受压迫与剥削的群体,为什么还会频繁爆发起义,宁愿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来与
统治者对抗?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他们受到的迫害太重,已经走投无路,无法生存。天启皇帝从名称上来看,中国农民通常被统治者称为“民”
或“百姓”,而西方国家的农民则通常被称为“农奴”。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奴”与“民”的地位绝对不在同一层次,“奴”的地位绝对比“民
”要低得多,贱得多。但实际上,恰恰相反,中国农民的地位远远不如西方农民的地位。根据有关专家学者测算,在相对社会稳定的条件下,中国农
民去掉赋税后,人均粮食不足640斤(遇到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时则更低),而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则通常人均粮食消费量多达1070斤。人们常
说“民以食为天”,仅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农民的地位就已经远远不如西方农民了。自秦孝公、商鞅时代以来,统治者们就把控制农民视为维护统治
的头等大事。他们的统治手段就是要让农民“无余粟、无余力、无余智”,以免农民横生枝节、惹是生非,使农民世世代代被困死在乡土之中,这样
就能保证天下太平了。于是,“户口制度”和“保甲制度”等对农民的冷酷控制制度就应运而生。在统治者管辖范围内,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人都必须被囊括进统治者的统治范围之内,以确保统治者的掌控。在这个统治体系下,人们一出生就被记录在档案中,并被禁止随意迁移和改
变职业。此外,规定邻里之间必须相互监视,并实行连坐制度,只要有一家犯事了,邻居们都会受到牵连。除此之外,当局还明令禁止任何人发起和
成立民间组织,并对民间的宗教组织和集会结社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统治者始终确保在其治下的农民保持一种分散的状态。例如,清政府规定,百姓
之间结拜兄弟的行为是犯罪行为。这种严密甚至严苛的控制,是为了确保统治者的长期统治和最大程度地剥削农民的财富以供养自己。统治者对农民
的盘剥程度远远超过了官方所谓的“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的规定。明末农民起义在中国从秦始皇到清朝覆亡的2100多年中,农民很少能享受
到真正的“国泰民安”。即便在每个朝代建立的最初30年,当统治者最关注民生时,农民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水平并略有节余。即便如此,农民还
要感恩皇恩。然而,绝大多数时候,农民都在苦苦挣扎以求温饱,饱受天灾和人祸的摧残。食利阶层的贪腐日益加剧,特别是在王朝的中后期,他们
将农民视为牢固的财政来源,吸取他们的血汗和财富,将农民逼至卖儿鬻女的悲惨境地。明朝末年,特别是在天启皇帝(明朝倒数第二任皇帝)统治
的最后一年,即1627年,农民的状况异常恶劣。当时,一位名为吴应箕的官员路过河南真阳,看到他行进的40里路全是抛荒之田,两边的村庄
都成为了废墟。当地人告诉他,税负太重,无法承受,只能逃亡。逃亡的一家,其税负就会转移到本家或亲戚名下,导致更多人逃亡,最终导致整个
村子被遗弃。当灾害来临时,农民的处境更加艰难,易子而食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当中国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常常无法找到诉求的渠道。在
他们的心中,最渴望出现的是一位圣明君主或青天老爷,但实际上,这种出现的概率比中彩票大奖的概率高不了多少。即使有圣明君主或青天老爷,
作为底层平民百姓,要想拦住皇帝的轿子大声疾呼,或者进京上访,难度之大以及成功的概率之低不难想象。当农民被逼急了,他们可能会自发地采
取聚众示威或者小规模的暴乱等手段来与统治者进行抗争。然而,这种行为往往会遭到严厉打击。只有当农民连活下去都成问题的时候,才会意识到
与其饿死,不如起来造反。虽然这样做的下场往往很惨,他们仍然会铤而走险。他们从抢夺一袋米开始,逐渐步入了造反的不归路。只要有人率先行动,很快就会有更多的人响应。因此,农民起义就这样开始了。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