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判断孩子是学会了还是学好了?

 圣龙领主 2023-04-19 发布于河北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就是:

孩子说他学会了,到底真的学会了吗?仅仅只是学会,到底有没有学好呢?

学会、学好,指的都是孩子自身学习的内生状态。

我们家长很难真正细致入微的予以判断,但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有时自己都不太清楚到底是学会还是没学会?是学会,还是学好?

在超前学习的学生群体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脱离了学校的学习进度固然可以自由的狂飙突进,但也失去了参照物,失去了老师对于进度、学习效果的把控。

家长往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到底孩子学的咋样?可别到最后做成一锅夹生饭了!

当家长就此问题来询问我时,我会给出几个判断标准

学习完一部分之后,你问孩子某个概念,他能给你讲清楚,那叫学会了;

你不问,让孩子从头到尾的把各个概念都给你讲一遍,讲清楚,讲明白,概念之间的关系能捋清楚,那叫学好了。

举个数学上的例子,比如平面几何

在学习平面几何时,孩子们需要掌握的概念包括平面图形的基本属性和性质、图形的分类和命名、图形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公式和定理等。

学会了这些概念,孩子们可以通过各种题目来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例如:画出一个正方形、用勾股定理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

但仅仅掌握这些概念还不足以说明孩子已经学好了。

那什么是真正学好呢?

比如常见的几何图形,他们不能割裂的看待,而是联系在一起:

要清楚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矩形,矩形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一个特殊的梯形,三角形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梯形......

正因为如此,这些图形的面积、周长公式实际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由此当他们遇到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时,也能顺利的进行知识迁移。

这些关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各个概念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更好地应用它们。

做题会用老师讲的技巧,说明学会了;

能把解题技巧背后的原因搞明白,能回到概念上,并且能给别人讲明白,说明学好了。

比如在初中数学中,孩子们会学习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即形如ax + b = c的方程,也会遇到二元一次方程,即形如ax + by = c的方程

老师通常会教授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技巧,让学生们能够解出方程的根。

只掌握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能够明白所有技巧的本质目的就是消元——把多个未知数转化为一个未知数,而大部分方程的解决方向都是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如果我们只是按部就班的应用解法,而没有理解方程的本质和解方程的思路,那么在遇到更复杂的方程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

再比如,高中会遇到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有一句著名的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有些孩子自始至终都不会用这个口诀来变形;有些孩子会用但是不求甚解,不明白为什么要假设角α为锐角;有的孩子则能吃透,知道这是利用了公式的任意性以及锐角三角函数都为正值的性质。

吃透的孩子做诱导公式时,根本不需要死抠公式,很多都是一眼就能看出结果。

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很方便,但需要满足“一正二定三相等”,这背后是有原因的。

有些孩子只记住基本不等式,却完全忽视了三相等这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就导致求最值总是错误。

......

诸如此类因为概念抠的不细导致的错误在高中有很多,看上去是因为马虎,其实都属于学习不够深入,没有真正弄懂技巧背后概念原理惹的祸。

图片

看完例题,能把同类型题做出来,说明学会了;

能举一反三,一题多解,题目变形一下也能做出来,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指出这类题目的关键点,说明学好了。

很多时候,你看孩子好像听老师讲完例题也能自己把同类型题目做出来。

这其中有不少孩子其实并不是真正完全掌握,仅仅只是模仿而已,这种模仿很有欺骗性,尤其是一些看上去很踏实的孩子也会有这种情况。

鉴别的标准很简单,不要仅仅改变题目条件中的数字,而是把题目做一些“大”调整——复杂化,加入分类讨论,在易错处设置陷阱

如果一变化就搞不定,那十有八九是学的不够好。

比如数列中的求通项公式,学生记得比较牢固的是:Sn-Sn-1=An这个式子的正用,即用这个式子把Sn消掉转化为An,但有些题目是要倒用公式,把各项都转化成Sn,Sn-1来处理,有些学生就想不到。

再比如数列中的数列求和不太难,但是如果给出的数列奇偶项规律不同,有些孩子就要挠头。

分参法很多学生都会,恒成立问题经常用这种方法,但有些时候未必能用分参法,孩子们却还是硬着头皮用,那就是只记了套路,不理解方法。

有时候条件中任意改成存在就是两回事,可是有些孩子却视若无睹。

......

真正学的好的孩子,用一些老教师的话来说就是:考不倒

管你是什么套路,都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管题目有百般变化,都能看透本质,从容给解决。

而且学的好的孩子,深刻领悟了方法背后的思想,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学会了累加法,自然就通了累乘法;

会求在切点处的切线,就会求过切点处的切线,在共切点处的公切线,切点位置不同的公切线;

椭圆离心率的题目会做,双曲线离心率的题目也大都会;

奇偶性会了,对称性也能自己引申;

......

嗯,高中数学大家看不懂?

那我举个小学数学的例子,有个孩子做二十以内加法很熟练,但是到一百以内加法却不会了,你觉得他算不算学的好呢?

因为知识很多都是联系的,很多题目解法背后的原理、思路都是一致的,学数学绝不是学一道一道单独题目的做法,而是学通性通法。

图片

解题流程清楚,各个知识调用无误,说明学会了;

解题快、准、稳,一气呵成,说明学好了。

还是拿加法来举例子,假设一个小学生正在学习二十以内进位加法,他当然知道应该怎么做,每一步都很清楚,但是上手做起来,每一步都需要思考一下,那么能说他学好了吗?

二十以内尚且如此,一百以内呢?一千以内呢?

如果到考试的时候,出了十道这种计算题,他如果慢慢写当然是可以做出来的,但是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追求进度,就又会顾此失彼。

所以,只是知道步骤,流程,只能说是学会,离学好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看课、听讲能按部就班的跟上,没啥听不懂的,说明学会了;

听课时能赶到老师前面,提前得到老师要讲的结论,说明学好了。

听课能都听懂,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课程内容大都是连续的,之前学过的内容都是当下学习的基础,所以能听懂,说明大致上掌握的还行。

但也仅此而已,只能说是学会了。

讲课的时候实际上老师相当于是把概念的形成过程,题目的解题思路解剖、暴露给学生去看,当然会觉得听得懂。

离学好还有一段距离,真正学的好的孩子在听课时触类旁通,你点一下他就能够意识到,甚至能够想到后面的结论。

因为学的好的孩子思维一般比较活跃,本身可能就善于联系、推广,听课不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而是主动去思考。数学课本中的内容本身也是层层递进的,思维活跃的孩子完全可以根据现下所学的内容推出将来要学的知识。

比如诱导公式,一个孩子学了α与π-α的正余弦诱导公式,吃透了对称的思路,他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α与-α、α与α+π的正余弦诱导公式。

学习了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也就直接出来了。

......

对这一科无所谓,学没学会不清楚;

对某一科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感兴趣肯定是学好了。

一旦某一科学好了,孩子学的很有成就感,越是这样,他就越是喜欢,越感兴趣,自然会投注更多的精力,那就是渐入佳境、良性循环,成绩会越来越好。

在这里我额外多说两句,一定要争取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任何人都是需要激励的,没有什么激励比自己的付出有回报更能给人动力。

在孩子学习的开端,培养成就感就应该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将来孩子会遇到各种情况,也许会对学科失去兴趣,到时候支撑他的也许就是曾经品尝过的那些成就感了!

期中、期末考试能考六七十分(百分制)说明学会了;

考到八九十分,说明学好了。

说一千道一万,考试成绩最关键。

有些超前学习的家长问我如何检验孩子的学习效果时,我也会建议他们去找几份当地名校的单元考试试卷,让孩子做一做看看成绩如何。

如果能拿到60分、70分(满分100分),那就算是对知识有一个大致的掌握,不能说很扎实,就是处在基础题能做,但是做不快;中等题目连蒙带猜能做一些,但是都不完整;难题一概搞不定。

如果仅仅是预习,这种也就可以了。

如果是有更高的目标,这个分数对应的水平就远远不够了,这种掌握水平,既不扎实也不全面,更不深入,豆腐渣工程。

多少才够?

百分制90分左右;120分满分,105左右;150分满分,120左右。

不要觉得高,你想超前学习就得具备这样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轻易超前,老老实实专注当下,把当下搞好。

学会与学好的判断标准比较主观,在此我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