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不屑人情世故的我……

 晶晶k4ofoe7pkb 2023-04-19 发布于北京

市面上大张旗鼓宣扬的家庭教育多舶来自国外,比如常听说的,对孩子多说“爱你”之类的话,对孩子要充分尊重,要求孩子完全地独立等等,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里是没有这些个要义的,不仅没有,而且有排斥的意味在。

我自己当然是非常认可国外的一些先进的育儿理念的,同时也非常积极地践行了许多先进的育儿观。

但有时候在实践过程中,还是难免会遇到尴尬的点,比如当着老人的面跟孩子互动时说着“宝贝,妈妈爱你奥”就会有些许的不自在;再比如隔代教育问题,再如有第三人在场的情况下,跟孩子谈论性教育,就有点羞于启齿等等。

我想,舶来品要想被我们接纳,而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还是要有个本土化的过程的,不然就成了只供膜拜的“贡品”了吧?

姐姐从画室回来,一家子围着看姐姐的画,夸赞画得真好!老公悠悠地说:“你看,俺小时候也不开发俺的啥潜能,弄得一点特长都没有!”孩子爷爷奶奶说:“你小时候哪有这个条件呀!”你看,孩子都长到四十岁了,对养育自己的父母还可以“追责”,在西方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在中国这却很正常,因为养育下一代就有“光耀门楣”的之义,如果没做到,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画室的画依样画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很多东西源自对“家庭”的不同理解,源自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不是折根柳枝一插就地一片绿意盎然的那样。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祖辈是依赖土地而生存的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我的童年甚至于青少年时期,伴随着我求学之路的是乡村土地农忙之类的字眼。

周围的人是熟悉的人群,“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无需规划人生,如果不想走出去,靠着祖辈留下来的经验亦可以过活。这某种意义上说得夸张点有点类似老子所说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稳定,安定。

我们家和另一姓氏的二爷爷家两家相好,大概自老爷爷那辈就开始了吧?等到我的父母当家之时,即便他们的父母早已离世,也改变不了什么,逢年过节,还是照旧要去看望二爷爷二奶奶,无需探究原因,祖辈如此,下辈照做就是,这就是所谓传承吧?

中国千年历史文化中,都与土地密切相关,我们从土里长出过璀璨辉煌而光荣的历史诗篇。

而我终归还是离开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开始了漂泊的生活。现在想来,我离开时的“逼不得已”与我头也不回的“决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那片以“血缘”为联结纽带的土地上,除了依恋,我应该还是感受到了无名的压迫吧?

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血缘所带给你的社会地位不容许个人的选择的。

当今时代,当代大学教育里,充斥着的是“个性自由”“个体发展”“职业理想”甚或“恋爱自由”,哪一样不是对乡土,对传统的背离和反叛?

乡土文化的土崩瓦解并非于我辈始,我只是讲述我与自己乡土过往的纠缠不休,回看我之来路,深思我所依恋的文化根源,挖掘内心安全感的源泉,希冀在前行之路上,可以气定神闲,为自己养育之路寻求一个较为光明的前景。

再如妹妹申请结婚,老妈一口咬定的是先得姐姐结了婚,妹妹才能结,妹妹不满不解,老妈只一句“人家哪有这样的?”,人家哪有这样的?“人家”就是别人家,乡邻们。我们觉得“管人家干啥?”老妈则做不到“管人家干啥?”生活在时代祖居的乡村里,大家都这样,你就得这样,这是规矩,现在想来应该还有“长幼尊卑”的传统观念作祟吧?

十年之后再返乡,什么奉子成婚,出嫁的女儿回家过年,邻里乡亲春耕秋收要收费才可帮忙,都已变得习以为常。

城里人所津津乐道,所向往,所梦寐的乡下人的那份淳朴、天真已渐行渐远已。

但我们还是无法完全抹杀产生自乡土文化之上的传统的我们骨子里的那部分内容,在传统当中亲子关系是“父慈子孝”等级森严的产物,而现代社会不再是父在场,儿子就如宝玉一般战战兢兢,但父子又不像西方社会的亦师亦友,所以关系变得非常微妙而奇怪。

对男女生的双标表现更加明显,比如希望女孩子健康快乐,到时候找个好人家之类,仍然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的延续。

我的“原生家庭”是从乡土文化中长出的一脉,我曾不屑回乡,亦曾叛逆于人情世故,自为绝世而独立,任性妄为,畅快一世,才觉不枉此生!

然三年疫情,亲情和时空阻隔之际,心中会升腾起莫名的空虚和虚妄之感。我仍惦念生我养我的那片热土,我所怀想的不是吾家一寓一人一事,是生养我的那片乡土上嗅起来就是那个味,一张嘴的那个乡音,摸起来热血沸腾的让浑身舒爽松散的乡土地。我的籍贯一栏,此生非“山东”莫属,而这两字写起来也别有一番刻在骨髓中的纠葛缠绵之感。

游子返乡上坟祭祖,承欢膝下,返回,气定神安。

如何在国际纷乱之时,在乡土文化瓦解,而新的秩序未建成之时,志士仁人如何在杂务缠身之中,找寻自身的安全感,让自己心安气定,为小家庭营造稳定的秩序感的同时,思考舶来的家庭教育如何与本土的文化相连接,以求得合道合术的适合本土,适合自家家庭教育之要义,莫让下一代在无所适从且焦虑的父母影响下,成为更加无所适从而焦虑的下一代,吾辈当勉励呀!

我自思势单力薄,在此抛砖引玉,希冀有此念想的同仁志士结社群也好,搞活动也罢,集结同频共振之辈,先改变自身,营造小环境,制造适宜的小气候,为娃之未来尽一份心出一份力,不内卷不内耗,只思考人之适宜的大发展,共同面对困境,相助相携,共谋未来。

啰啰嗦嗦颠三倒四缀成一篇,不知是否能言尽吾义。

不过真心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被焦灼的时代裹挟,不被焦虑的父母所累,作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可以自由畅快大踏步地一往无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