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舟山发现罕见鸟类,竟是“饮鸩止渴”中的“鸩”,它真有毒吗

 科普大世界 2023-04-19 发布于河北

“饮鸩止渴”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意思就是喝毒酒来解渴,很明显这不但解不了渴还有可能被毒死!寓意就是用一种不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往往会导致出现更大的问题!在这里,成语中的“鸩(读zhèn)”字代表的是毒酒,但是这个字又是鸟字旁,让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鸟类,那么这个字跟鸟真的有关系吗?还真有!

我国古书《说文》中称:'鸩,毒鸟也。’体有毒,古人谓之鸩毒。”《山海经·中山经》中则说:“(瑶碧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名曰鸩。又通作酖。”晋代郭璞注称:“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头;雄名运日,雌曰阴谐也。”是说这种鸟像雕那样大,脖子很长,嘴巴为红色,喜欢吃毒蛇,已知的鸟类中的蛇雕和这种解释最为相似,因此一般认为鸩鸟指的就是蛇雕,如下图:

蛇雕是鹰科蛇雕属鸟类,属大中型鹰隼类,注意蛇雕并不是蛇鹫,后者是蛇鹫科鸟类,它的腿很长,而且粗壮有力,能把蛇跺死再吃掉。

蛇雕在全球共有21个亚种,体长多在60-75厘米之间,翼展超一米,头顶多有黑色杂白的圆形羽冠,体毛多为暗褐色,翅膀和尾部长羽的颜色黑白相间,爪子多为黄色,在我国,蛇雕是二级保护动物。

这种鸟类喜欢成对活动,捕食前喜欢在高空中盘旋,看到地面上的蛇、蜥蜴、青蛙、老鼠等小动物就会俯冲下来捉住吃掉,多以蛇为主食,吃的时候通常并不会把蛇弄断,而是整根吞下。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但是以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最多。

在我国,蛇雕多分布在南方地区,在蛇类较多的河流边、草地上或能看到蛇雕的影子,但这种猛禽不喜与人类亲近,见到人类往往就会飞走,所以还是比较罕见的,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林业部门的人员在普陀区东港街道开展滨海鸟类调查项目时就发现了蛇雕的身影,并留下了影像记录,这是该区首次拍摄到这一物种,也是舟山市第二次记录到蛇雕的存在,也说明它是一种罕见鸟类。

那么为什么古人认为蛇雕有毒呢?这个还得从它以蛇为食上说,因为有很多种蛇是有毒的,那么能以蛇为食的鸟类当然也应该能克制它的毒性,古人懂得以毒攻毒的道理,既然蛇毒都奈何不了蛇雕,那么蛇雕应该比毒蛇更毒了。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蛇雕这种鸟类并没有毒性,因为蛇毒只能作用于活体动物的血液中,如果把蛇毒吃下去,虽然也有一定的毒性,但毒性要弱得很,蛇毒也大多是一些有毒性的蛋白质,这胃酸胆汁等的分解下,蛇毒的毒性也会被去掉,因此吃掉蛇基本上对活体动物没什么影响,所以蛇雕这种鸟类是无毒的。

也有古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认为蛇雕有毒的部分是它的羽毛,而“鸩”作为毒酒的解释,通常也是指用蛇雕的羽毛沾过的酒,应该是古人认为蛇雕在捉蛇时各种毒蛇也会攻击蛇雕,但是蛇雕的羽毛很厚,蛇很难咬到蛇雕,通常会把蛇毒沾染到蛇雕的羽毛上,那么用蛇雕的羽毛在酒里面搅动,蛇毒就会稀释到酒中,所以这酒也就会成为毒酒了。

但是前面也说了,即使饮用少量蛇毒都不一定会毒死,我国传统中医学就有把蛇毒当做中药用的方法,因此即使把蛇毒放到酒中,喝下去也毒不死人的,除非消化道中有创口,导致蛇毒直接进入血液中,不然“饮鸩止渴”而被毒死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所以古人用蛇雕的羽毛制毒酒的做法并不科学,《国语·鲁语上》中也有“温之会,晋人执卫成公,归之于周,使医鸩之,不死”的说法。现代也有人用这样的方法做过实验,毒酒的毒性也不大,所以饮鸩止渴中的“鸩”这种毒酒应该还有另外的做法,有人推测是酒中加入砒霜或朱砂,以及毒草泡制的可能性更大。

参考资料:

《浙江日报》4月14日文章《舟山市普陀区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蛇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