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清朝王府——郑亲王府及历代府主传奇

 青城历史聊斋 2023-04-20 发布于内蒙古

 在如今热闹非凡的西单大悦城西北方向,坐落着一座曾经显赫的清代王府——郑亲王府,是清初佐命殊勋“八大铁帽子王”府之一。

郑亲王这一爵位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当中唯一的“旁支王”,始封王并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直系子孙,而是来自其弟舒尔哈齐这一系。

那么作为唯一的旁系皇族是如何得到铁帽子王的称号?民国时郑亲王府为什么又被称作“凶宅”?

今天我们就捋捋郑亲王府,探究一下王府以及府主们的传奇故事。

郑亲王府,位于西单北大木仓胡同,又称简亲王府。该府东起郑王府夹道、西至二龙坑(今二龙路)、北到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南至大木仓胡同,占地80余亩,房屋900余间。

王府自东而西分成东、中、西三路。东路前部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建筑有:面阔3间的临街门和面阔5间的正门,面阔5间的带丹墀[chí]的正殿,面阔5间的东、西配楼,面阔3间的后殿,面阔7间的后寝,面阔5间的后罩楼。

据说,郑亲王府原为明成祖朱棣的功臣、荣国公姚广孝的旧宅。清军入关后,王府在其基础上重建而成。建造竣工后的郑亲王府气势宏伟、巍峨雄壮。

第一代郑亲王名为济尔哈朗。其父舒尔哈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三弟,因与努尔哈赤对抗,最后被囚杀。

父亲死后,时年12岁的济尔哈朗被伯父努尔哈赤收养。对于父亲被努尔哈赤杀害之事,济尔哈朗不可能不知,但他明智的选择追随努尔哈赤。

济尔哈朗生性温和、谨慎。因他从小生活在努尔哈赤宫中,与其众子关系都很好,尤其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济尔哈朗随努尔哈赤四处征战,立下军功,被封为贝勒。

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后,济尔哈朗更是得到进一步的信任和重用,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清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晋封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世袭罔替。

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驾崩后,济尔哈朗没有卷入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中,而是精明地站在调和立场上。斗争结果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登上帝位,即顺治帝,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共同辅政。

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济尔哈朗留守盛京(今沈阳市),佐理皇帝机务。同年五月,清军占领北京。九月,济尔哈朗随顺治帝入京。十月,顺治帝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

在辅政期间,行事低调的济尔哈朗在很多情形下不得不对多尔衮迁就忍让。这让大权在握的多尔衮得寸进尺,甚至将济尔哈朗爵位降为郡王。

1647年2月,济尔哈朗因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被罚银二千,并罢免了辅政职务。

1648年3月,他又被诬劾获罪,降爵为“多罗郡王”,四月又恢复亲王爵位。九月被授定远大将军。

1649年济尔哈朗先后攻克60余座城,凭靠军功东山再起。

1650年班师回朝。同年,多尔衮意外猝死。

顺治亲政后对历经三朝的济尔哈朗更是礼遇有加,顺治九年(1652),他被晋封为“叔和硕亲王”。第二年,顺治帝恢复了济尔哈朗父亲的名誉。而就在此时,他选择了功成身退。正因如此,顺治帝对这位叔王极为尊敬。

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听闻济尔哈朗病危,顺治帝亲至府中探视。探望后,顺治帝坐在王府院内大哭,许久不忍离去。几天后,济尔哈朗病逝。顺治帝对这位叔王的死悲痛不已,特诏令休朝七天,这在清朝历史上绝无仅有。

济尔哈朗病逝时,其第二子济度正担任“定远大将军”在外作战。直到二年后,顺治十四年(1657),济度归来后,顺治帝才将其父之死的消息告诉他,并命他先至王府祭奠。随后,顺治帝亲临府邸慰喻,命其袭爵。由于在顺治八年(1651),济度已被封为“简郡王”,承袭爵位后,改称“简亲王”。从此郑亲王府改称“简亲王府”。

济尔哈朗有妻妾17人,共育子女24人,爵位世袭10世17代。

爱新觉罗·济度:济尔哈朗次子。

济度出生于1633年,因济尔哈朗长子富尔敦18岁早逝且无嗣。次子济度被封为郑亲王府世子。

1651年,多尔衮死后被清算时,17岁的济度受封“简郡王”。

1654年11月,受命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伐郑成功。

1656年击败进犯福州的郑成功军队。1657年3月,大军回京,方知父亲郑亲王济尔哈朗已于两年前病逝,赶赴父亲停灵治丧之处。同年承袭父亲和硕亲王爵位,改号“简亲王”。1660年去世,年仅27岁。

爱新觉罗·德赛:济尔哈朗之孙,济度第三子,清初名医绰尔济外孙,母亲系嫡福晋科尔沁博尔吉吉特氏。7岁承袭“简亲王”爵位,17岁去世,无嗣。

爱新觉罗·喇布:济尔哈朗之孙,济度次子,与德赛同年出生。在德赛离世后承袭和硕简亲王爵位。

吴三桂叛乱时,喇布任扬威大将军,在江宁、南昌一带指挥平叛。后又进军湖南、广西等地。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北京去世,终年48岁。次年,追论喇布“失误战机”罪,追革爵位。

爱新觉罗·雅布:济尔哈朗之孙,济度第五子,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承袭和硕简亲王爵位。

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数次参加平定噶尔丹叛乱,康熙二十九年(1691年)八月,雅布在乌兰布通(今内蒙赤峰境内)击败噶尔丹,噶尔凡逃遁,雅布没有乘胜追击就还师而归,因“不追敌”获罪被夺爵位,罚俸三年。数年后再次亲征,参加平定噶尔丹叛乱。

1699年掌管宗人府,1701年去世,终年43岁。有妻妾9人,15个儿子。

爱新觉罗·雅尔江阿:济尔哈朗曾孙,雅布嫡长子。

雅尔江阿20岁受封世子,1702年,25岁承袭“和硕简亲王”。这是位“奇葩”王爷。

康熙四十九年(1710),雅尔江阿掌管宗人府。“宗人府”,是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皇宗室成员若是有陈述请求,宗人府替他们转呈报告给皇上;另外宗人府还具有向皇帝推荐宗室贤能、记录清皇宗室人员罪责过失的职责。这是一个令皇宗室成员又敬又怕的机构。

雍正元年(1723),雅尔江阿担任宗人府的玉牒馆总裁,专掌纂修玉牒——皇族家谱。玉牒馆自顺治十三年(1656)第一次题准开馆,之后每十年开馆纂修一次,每次开馆设正副总裁。

雍正三年(1725)十月,雅尔江阿奏禀玉牒纂修已经完成,获赐银币。结果发现玉牒的编纂不但有遗漏,还屡屡失误!玉牒的编纂事关皇室血脉,如此重大严肃的事,雅尔江阿竟然差错连连!

雅尔江阿因此被停俸,撤六佐领归公。佐领是满旗社会的军事编制单位,它兼有行政、生产、军事三种职能,一佐领所辖人数在150-200人左右。几个月后,雍正四年(1726)二月,雅尔江阿竟然向雍正奏请“再撤佐领,乞免停俸”,气得素来严谨认真的雍正帝大怒,直接削了他的爵位。

爱新觉罗·神保住:济尔哈朗曾孙,雅布的第十四子。

雅尔江阿被削爵后,神保住于雍正四年(1681)三月,袭封“和硕简亲王”,成为第七代亲王。

他的结局和长兄雅尔江阿一样,削爵。兄弟两人,哥哥被雍正削爵,弟弟被雍正的儿子削爵。

1748年,乾隆下诏怒斥神保住恣意妄为,以致两目成眚,还虐待兄长女儿。削爵!诏济尔哈朗之弟贝勒费扬武的曾孙德沛承袭简亲王爵位。

《清实录》中记载:神保柱“擅令太监责打伊兄忠保之女”。(忠保,雅布第十一子,辅国将军,神保住的哥哥)

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家务事,但皇宗室乃天潢贵胄,作为有爵位的皇宗室之女,亲王的孙女,竟然被下人殴打!皇宗室尊严何在?这才是神保住被夺爵的真正原因。

爱新觉罗·德沛:济尔哈朗曾侄孙,费扬武曾孙。

费扬武,清初将领,是舒尔哈齐第八个儿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异母弟弟。

1735年5月,雍正封德沛“镇国将军”。乾隆年间,德沛先后任甘肃巡抚、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江总督。

1748年,神保住废黜后,乾隆选择了敦厚稳重、操守颇佳的德沛袭亲王爵。1752年,65岁的德沛去世。无嗣。

乾隆诏济尔哈朗曾孙奇阿通袭爵。

爱新觉罗·奇阿通:济尔哈朗曾孙,济尔哈朗第四子巴尔堪之孙,辅国公巴赛第十子。

清朝男子爵位分十二等级,和硕亲王是最高等级,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不入八分辅国公是第八等级的爵位。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雍正九年(1731)奇阿通袭爵“不入八分辅国公”。

乾隆三年(1738)奇阿通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职责是绝对保证皇帝的安全,能担任这项职务的都是皇帝的亲信。

乾隆十七年(1752)奇阿通袭“和硕简亲王”。奇阿通之所以能够承袭亲王爵,主要是因为他的祖父辅国公巴尔堪和父亲巴赛皆战死沙场,乾隆皇帝特加优待而选取了他。

1763年,奇阿通去世。

爱新觉罗·丰纳亨:济尔哈朗玄孙,奇阿通长子。

1762年10月承袭“和硕简亲王”爵位。曾任“领侍卫内大臣”。1775年去世。

爱新觉罗·积哈纳:济尔哈朗来孙,丰纳亨次子。

1776年,袭封和硕简亲王。1778年,乾隆下旨恢复“郑亲王”封号,积哈纳简亲王改为“和硕郑亲王”。1784年,积哈纳去世,年仅27岁。

爱新觉罗·乌尔恭阿:济尔哈朗晜(kun)孙,积哈纳之子。

积哈纳去世时,其长子乌尔恭阿年仅6岁。1794年,16岁的乌尔恭阿袭爵“和硕郑亲王”。

乌尔恭阿育有八子,存活至成年的有六人,其中最有才干,也最为世人熟知的两个儿子端华和肃顺皆被慈禧所杀。

爱新觉罗·端华:济尔哈朗仍孙,乌尔恭阿第三子。

1846年端华袭爵“和硕郑亲王”。

不久,道光帝诏端华为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1850年,道光帝临终时授端华“顾命大臣”。由此拉开了端华悲剧的序幕。

道光帝薨,咸丰帝即位初年,也曾一番壮志,欲扭转乾坤。他勤于政事,日理万机,怎奈内有太平天国和北方农民起义;外有英法联军入侵,俄国趁火打劫。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和中国三千多年来未有过的西方列强入侵,全让他遇上了,令他心竭力疲。

在位期间的咸丰不断被迫同各侵略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又丧领土又赔款。

登基没多久,咸丰便由踌躇满志变为了逃避现实,醉心温柔乡。自咸丰二年起,他多次选秀,尤其宠爱叶赫那拉氏(日后的慈禧)。

1860年咸丰携佳丽们弃宫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不敢回京,派弟弟奕訢前去割地赔款议和。

1861年7月,在避暑山庄的咸丰一病不起,他拟遗诏: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任命端华、肃顺、载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顾命大臣"。为了防止皇权旁落,咸丰同时授予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御赏"章一枚,皇太子载淳"同道堂"章一枚(实际由其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掌管),作为符信。咸丰规定,经顾命八大臣草拟的谕旨,必须加盖这两枚印章,方为有效。

咸丰六弟恭亲王奕訢机智练达有才干,令咸丰非常嫉羡,登基后他始终将奕訢排斥在最高核心权力层之外,即使临终安排后事也不例外。咸丰的亲信肃顺等人也因此将奕訢视为对立面,极为排挤。这令奕訢颇为失意。

费尽心思防止皇权旁落的咸丰,怎会料到:正是因为他的安排,皇权旁落到了外戚手中!他的安排,促使两宫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咸丰生前平庸,难以肩扛大清的天下;临终前不但将诺大的国家交付给一个六岁孩童,还埋下了巨大隐患,爱新觉罗一族自此开始黯然失色。

1861年农历8月17日咸丰离世,慈禧欲垂帘听政,遭到了肃顺等人的激烈反对。爱新觉罗氏的大清怎么能让后宫的外姓女子干政?

慈禧暗中派心腹回京,向奕訢求援。奕訢收到信号后,于农历9月1日化妆成萨满(神职人员),赶赴行宫面见两宫皇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立即返京进行部署。

9月11日两宫皇太后与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又围绕“垂帘听政”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彼此咆哮,互不相让,小皇帝当场被吓尿了。

9月23日咸丰灵柩起驾回京,启程一天后,两宫皇太后借口“新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梓宫”,走小道提前抵京。然后,速召奕訢。而护送灵柩的队伍因逢滂沱大雨,四天后才抵京。

9月29日,八位顾命大臣随同咸丰灵驾一同抵达京城。

以下是一名参与政变全过程的宫廷侍卫的回忆:

奕䜣一进入宫内,就听到辅政大臣郑亲王端华大声质问:“哎?原来是老六,你怎么敢来这里?”

奕䜣答:“我是大行皇帝的弟弟,又不是枉佞之臣,如何来不得?”

端华步步紧逼:“哦,难怪叫你鬼子六,到底是逆夷的帮凶,你竟敢带刀闯入!不怕犯忤逆吗?”

奕䜣厉声回答:“我是当今圣上的皇叔,正统龙子!你这个王能来,我这个亲王就不能来吗?”

“咱俩都是王,看你个洋奴还能把谁怎么样?倒要看你怎么走——让你认得我郑亲王!来人哪!把刀给我下了!”

“黄马褂何在?”奕䜣连道两声。

奕䜣带来的侍卫猛然间冲上前去,迅速将载垣、端华等人擒拿。随后,奕又派人赶往密云将肃顺捉拿,并将其押解回京。

十月初六,两宫太后下诏,宣布八大臣罪状,处肃顺斩首,赐载垣、端华自尽,其余五大臣或革职或充军。废除八大臣所启用的年号“祺祥”,改为“同治”。此次政变史称“辛酉政变”。

端华被赐死后,王府被朝廷收回,亲王爵位也被革去,降世袭爵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没过多久,清廷将郑亲王府改赐给钟郡王奕诒[yí](道光帝第八子),府邸改称“钟郡王府”。

10月1日任命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

10月6日,于菜市口处斩肃顺。行刑时,刚烈的肃顺不肯下跪,刽子手残忍地用大铁柄击断其双腿,迫使他屈膝,然后挥刀处斩。

同日,慈禧又颁诏赐白绫给怡亲王载垣(康熙六世孙)、郑亲王端华,命二人于宗人府狱中自缢。并将两位亲王革职、爵位连降八级,从世袭罔替、最高级别的“和硕亲王”黜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另外五位大臣或被革职或被流放。开国元勋后裔、爱新觉罗王爷、清廷重臣命丧慈禧!

紧接着,慈禧将原来拟定的年号“祺祥”改为“同治”(共同治理之意),于农历11月1日垂帘听政,开始了她对中国长达47年的统治。

这场宫廷政变发生在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因其改变了祺祥年号,又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慈禧发动政变赐死端华后,将王府改赐道光帝第八子——钟郡王奕诒,改称钟郡王府。奕诒成了王府第十四代主人。同治七年,年仅25岁的奕诒薨逝,无嗣。

爱新觉罗·庆至:济尔哈朗仍孙,奇阿通玄孙、积哈纳之孙。

1871年袭爵,1878年薨。

同治三年(1864),清廷恢复了郑亲王爵位。奇阿通玄孙、端华的族叔承志袭爵。同治十年(1871)承志因为曾经命令护卫玉寿殴打并杀死主事福珣之罪,被夺爵圈禁。积哈纳之孙庆至袭爵。王府发还给庆至。

自端华、肃顺死后,郑亲王一宗受到沉重打击,虽然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但已经失去了参政、执政的资格。

爱新觉罗·凯泰:济尔哈朗云孙,庆至之子。

1878年袭封和硕郑亲王,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王公们也四散奔逃,凯泰逃难到北京南郊的固安,在惊惧中病逝,年仅20多岁。因为当时条件不允许,丧事简办,购棺入殓,运回祖茔落葬。

爱新觉罗·昭煦:照煦,字绍勋。济尔哈朗耳孙,凯泰之子。

凯泰去世后,他的遗腹子照煦出生,1902年便袭封郑亲王,由叔叔乐泰抚养长大。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小郑亲王年仅12岁,无官无职无主见,懵懵懂懂地就在革命的浪潮中成为了“前朝王孙”。

大清终结,“郑亲王”更是有名无实。自小习惯挥霍的照煦不谙管理家务,一切大小事务均由管家闫继武经办,全靠卖家底维持生活。

1918年,昭煦仅以2500元的价格就把郑亲王府祠堂的建筑物卖给了新街口南大街路西的高阳李家。

1924年,又由闫继武经办,他把王府抵押给了西什库教堂,却没见着钱。到了第二年六月无力归还抵押款,教堂起诉至法院,要求拿王府房产抵债,此时中国大学出资15.5万银元替王府偿还债务。

1925年9月,王府租赁给中国大学做校址,中国大学聘照煦为名誉董事。郑亲王一宗从王府里面搬了出来。昭煦与叔叔乐泰分家后,搬到北京西城区果子市居住。

不懂治家,管家捣鬼,卖家底的钱最终落入照煦手中的只有一、二成。当所有的房产、家当都卖尽了,闫继武便出主意卖地。就这样,诺大的家底很快便殆尽了。

不谙世事的昭煦,在欺骗的网中挥霍,生活状态越来越差。在忍受了几天饥饿之后,他终于放下亲王的尊严和颜面,用身边唯一的家传玉佩换了一辆人力车,开始了他人力车夫的生涯。

40年代,北平一家电影公司制作了一部以最后一位王爷昭煦为题材的恐怖片,票房大卖。电影中,将昭煦刻画成一个无恶不作的强奸杀人犯,把郑亲王府描绘成是一个经常闹鬼的鬼宅。

这部名声大噪的电影,触怒了照煦,他怒气腾腾地将这家电影公司告上了法庭。法庭当场裁定电影公司污蔑,判其向昭煦公开道歉;罚电影公司13亿法币作为给昭煦的赔偿。昭煦胜诉。

在通货膨胀的民国年代,13亿的法币就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万人民币左右,仅够勉强维持昭煦大半年的生活开销。而昭煦拿到这笔钱,立刻拉着自己的一群朋友去酒馆潇洒快活,来了一场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狂欢。几天后又被打回了原形,继续拉人力车。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闫继武怂恿照煦将郑亲王济尔哈朗坟上的两棵古树卖给姓徐的木材商人,这位商人又把古树转卖给日本驻华使馆,这引起郑亲王宗亲的强烈不满,与照煦打官司,宗亲们认为:亲王爵是你昭煦的,但郑王祖坟不归你,不能卖!官司一直打到北平解放,土地归国有,官司也不用打了。此时照煦也已身患重病。1950年,大清朝最后一位郑亲王去世,终年50岁。

照煦共有6个儿子,长子中学时落水溺死,其余五子均长大成人,有的在解放后参加革命,南下工作。

1985年,对郑王府进行了修缮。郑王府今为国家教育部址,中国教育基金会所在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