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豪苏东坡三次至陈

 海曲上人 2023-04-20 发布于山东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苏轼(号东坡)直言不讳地上书神宗,陈述变法得失,提出了自己对新法的不同认识,引起了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的不满,王安石的连襟、御史谢景温借口弹劾苏轼。对于莫须有的诬陷,使苏轼感到形势险恶,于是再三请求外任。七月,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时年36岁,在他携眷离京(今河南开封)南下,赴杭州上任之前,仁宗时期的一些名臣儒士因与“新法”不合,都已四散外地。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也在张方平的举荐下,被任命为陈州州学教授,已于年前到任。

一、苏轼先后三次至陈

陈州,位于国都汴梁(今开封)东南近150公里,正是苏东坡赴杭上任行程中路经之地。他应胞弟子由邀请,欣然前来小住,共度中秋佳节,同享天伦之乐,这次一住就是七八十天。子由住的房子较矮小,东坡拿弟弟的高大身材取笑,他的《戏子由》诗中写道:“时常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文章图片1

他们的老世交,在陈地任知州的四朝元老张方平,这时也常来相聚,三人饮酒畅叙。张方平饮酒甚豪,他的酒量百杯不足,而苏东坡则一杯即醉,但苏东坡却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是同得其乐吗?反映出苏东坡的“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旷达人生。

苏氏兄弟在陈州的亲朋好友,还有张耒、文同之子文逸民、太常少卿李宗易(淮阳人)以及陈州进士黄实等。后来,黄实以次女嫁苏轼之子,结为至亲。文同是苏轼兄弟的堂表兄,由苏轼做媒,文逸民成了苏辙的乘龙快婿,可谓亲上加亲。

在那些相处的日子里,轼、辙兄弟二人和家人悠闲团聚,共度时光,有时一起荡舟于柳湖,有时漫步于城郊,无所不谈。苏氏兄弟二人气质不同,个性迥异,子由淡泊自甘,自律自重,沉稳寡言,随遇而安;而东坡则激烈冲动,倔强好辩,直言无隐,无所顾忌,言谈或诗文直抒己见,评论朝纲,往往由此而引起祸端,甚至遭贬监禁,故而子由常向兄长进言,要“三缄其口”。论才气,子由不及兄长,但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足称大家。

苏东坡与弟弟子由及家人在陈州中秋相聚,终有一别,兄弟二人临别时难分难舍。子由决定送兄长到颍河下游的颍州(今安徽阜阳),由于有恩师欧阳修在那里,又一同相伴半月有余。提起恩师欧阳修,还得追述到兄弟二人先后参加的进士及礼部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正是大力提倡古文运动的文坛领袖、礼部侍郎欧阳修。苏轼的文风令欧阳修有探骊得珠之感,大加赞赏:“读苏轼书,不觉出汗。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经复试,苏轼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名列榜首。在皇帝亲自出题进行殿试时,苏轼兄弟二人同登进士,时年苏轼22岁,苏辙19岁,一时为天下美谈。当时,主考官录取一名高才生,即表示自己有发现真才的眼力,也是非常荣耀和欣慰的快事,往往从此结成“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的关系。

文章图片2

在苏东坡乘船离开颖州的前夕,兄弟二人又在船上共度惜别之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这天夜里苏东坡写下诗两首,足以表露他此时依依不舍的心境。其一首中云:“始我来宛丘,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另首有云:“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此后,东坡对这次在陈欢度中秋一直思念不忘,他在写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云:“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手足情深确实非比寻常。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44岁的苏轼,因遭革新派借诗文指控被捕,前后在狱里四十多天,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初,苏轼赴任黄州,再次路经陈州。这时苏辙已在南京(今河南商丘)任职,特地赶到陈州与即将远去的兄长相会。苏轼为此写下了《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一诗。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闰六月十三日,东坡再度路经陈州。此次来陈时,见到曾经“治蜀”有政绩的名臣张咏(乖崖)的曾孙张祖。张祖乘机拿出曾祖墨迹请其题跋,东坡写下《题张乖崖书后》,极赞张笔法之严。

二、苏轼游陈诗文

苏轼先后三次至陈留有诗文多篇,表达了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诸如: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

《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柬崔度贤良》

《戏弟子由》

《次韵子由柳湖感物》

《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和之》《慰弟》(二首)

《和弟子由初到陈州》(二首)

《和子由》(二首)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

《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此诗》

《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二首)

《书李简夫诗集后》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