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履园丛话

 为什么73 2023-04-20 发布于北京

叶木喊山 2023-04-19 23:03 发表于湖北

《履园丛话》中较好的故事以前都讲过,比如鼠食仙草,朱尔旦等。又看一遍,摘录其中几个小故事如下。

一、

地师给人家找墓穴,定凶吉,似乎虚妄,但有实例证明。吴某王秀才少孤家贫,给人做塾师二十多年。后来用二两银子在阳山顶买了一块墓地,把父母的遗骨迁入。

当年他中了举人,接着又中进士,十多年间官至云南按察使。为了祭祀方便,他出钱修了一条铺石条的小路,从山脚到山顶,盘曲而上,非常坚固,花费二千两银子。

某天一个堪舆师傅路过,说道:“山顶墓穴是块好地,这是燕子筑巢于梁间的地形。可惜这条小路如长蛇入鸟穴,破了风水。祸不久矣!”

不久,王某因为贪腐被罢黜,家产没入官府。这件事发生在乾隆四十五年。

二、

乾隆辛亥年大雪,家家足不出户,一夜间路上积雪半尺。清晨,雪地上出现两行足迹,看样子是一男一女,非常清晰。足迹穿过道路田野,有房屋院墙的地方也不绕过,直接从屋顶围墙上踏过去。足迹蔓延好几个村庄,不知道从何处起,也不见在何处止,殊是可怪。

三、

大凡人心神不宁夜则多梦,又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原作者)做的梦却大多和白日所思无关。某天晚上我梦到一处,高门大院,亭台楼阁俱全。一个童子在门口相迎,说道:“主人回来了!”夫人在丫环的簇拥下出见,欣喜说道:“儿子去京城考试,家里又添了一个孙子,真是好事。”

进入房间,只见金银如山,五六个大柜子并排陈列,打开一个,里面装着珠宝。又打开一个,里面是满满的古钱,唐宋年间的都有。正想翻看古钱的年号,有老仆来报:“两位公子都考中一甲。”我大喜之下忽然醒来,惆怅很久。

另外一天晚上,梦中我和一个权贵对坐,旁边摆满古玩玉器,名人字画。其中有一块玉璧,二尺高,洁白如雪。贵人说:“这是连城璧。”我拿起把玩,忽然失手落地,碎成几片。贵人声色俱厉,大声斥责,我局促不安,跪地道歉。

然后变卖家产赔偿,不足,又到亲朋处借贷。以致家徒四壁,妻子饥寒交迫鸠形鹄面。我对着空荡荡的屋子感叹:“这是梦吗?如果是梦就赶快醒来吧,如果不是梦,就要死了。”片刻后醒来,不由庆幸。

四、

苏州人金某和张某去京城贸易,共同雇了一辆车。他们路过藤县的时候天色已晚,忽见路旁有一座大宅。二人敲门投宿,对看门人打听主人是谁。看门人说:“这是徐都统府,主人去世后只有夫人在。容我禀报。”

片刻后,看门人把他们请入,屋里明烛高燃,已经摆上宴席。不见夫人,却有一个年轻公子待客,衣衫华丽,几个美貌丫鬟侍奉在左右。张某看到如此招待,心里不安。金某是个自来熟,读过书,到哪都喜欢多嘴炫耀。他对公子说:“尊大人官至极品,公子得到恩荫了吗?(恩荫指得到世袭的待遇)”公子不回答,好像有些生气。

金某看不出来,又说:“如此美酒佳肴,我们行酒令助兴吧!”公子一言不发,拂袖离开。丫鬟们也跟着进了内室。

一个老仆出来说:“你们触怒了我家公子,大祸不远了。看在咱们是苏州老乡的份上,快跟我离开。”二人赶快出门,呼喊车夫跟在老仆后面。走了二里多,来到一所茅屋前。老仆推门说:“请进,今晚在这歇息吧,我还有事先走了。”

二人点上灯笼四下查看,房间里空荡荡只有一张床。掀开床帐,看到一人躺在床上寂静无声,须发皆白,身高不过二尺。二人正不知所措,一阵狂风吹灭了灯笼。二人惊恐不敢出声,蹲踞地上。后来乏累,席地睡着。

早晨醒来,发现躺在一座古墓前的矮树丛中。茅屋不见了。二人狼狈起身,看到车夫在车上睡着,也懵懵懂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四处找路,遇到一个起早耕地的农人,打听到官道重新上路。

五、

归安王勿庵侍郎幼年时,卦士说他命中缺水,母亲花钱把他送到一个渔妇的船上抚养了三个月。王勿庵中状元当官后,忽然想起那个渔妇的养育之恩,于是派人找到。渔妇已经七十多岁,然身体康健。王勿庵登门对她拜了三拜,又送钱米布匹。几天后渔妇病死,有人说她命薄承受不住状元跪拜之故。

六、

吴江有个卖酒的店主,某天一个朋友来借钱。因为钱不凑手,因此让朋友把女儿的金镯子当掉。两个月后,朋友赎回了镯子送来,店主随手放在柜子里。夜里柜子中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打开检查发现一个纸人,金镯子不见了。

早晨,纸人还蠕蠕而动,烧掉时发出啾啾的声音。店主想托人去龙虎山求符捉窃贼,朋友劝他,那样做的费用比一个镯子还要多。于是作罢,最终也没弄懂是怎么回事。

七、

己巳年,有虎窜入董家坞,伤了一个路人。朱某壮勇,持火枪和众人一起围堵。他想独自把虎擒住为利,于是挺身向前。虎回头猛扑,朱某来不及发射,情急之下把火枪戳过去,直入虎口甚深。老虎咬住枪管对着朱某乱抓。朱某紧握枪柄和老虎相持,枪管被掰弯。老虎负痛松口逃走,朱某头面受伤,仍旧坚持走路回家。

《履园丛话》中志怪故事仅占一小部分,大多是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记载。在杂记部分作者提到了裹足。他说:妇女裹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古籍,唐朝时似乎还未有裹足之风。

某唐代纪事诗中说歌姬斗殴脱下鞋子打人,既然能打人,想来鞋子不小。南唐李后主的妃子用帛绕足,裹成新月的形状,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也有人说从汉代东昏侯潘妃开始的。

裹足让妇女痛苦不堪,本来好好的人成了残疾。本朝(清)崇德三年七月(皇太极),皇帝圣谕:“有模仿他国裹足者治以重罪。”他国指的是大明。顺治二年,康熙三年,朝廷都曾下令禁止裹足,但都未落到实处,只是八旗妇女遵循。

康熙三年的禁裹足令,曾明文规定,从那年正月初一以后出生的女孩儿,一律不准裹足,以前的既往不咎。如果违背,家长是官员的交给吏部处罚,家长是百姓的打四十板流放。但是百姓们编造女儿岁数,屡禁不止。

又有人胡乱诬告,牵连无辜。官府对这件事并不太上心,皇帝也并未把它当作关乎社稷的大事,逐渐不了了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