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润三国医大师运用阳和汤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盆腔粘连1例

 经方人生 2023-04-20 发布于四川

【病史摘要】

35岁育龄女性,急性盆腔感染盆腔脓肿,盆腔包块,经手术、抗生素及对症等治疗后包块未明显缩小,要求中医治疗。就诊时月经第四天,量可,下腹隐痛,伴下坠感,少食即腹胀,喜温,食欲差,睡眠差,多梦,大便溏,每日3~4次,排便时腹痛。妇科检查及盆腔超声均发现一侧附件有6 cm左右包块。舌淡胖,边有瘀点,苔白腻,脉细。中医诊断 ①癥瘕;②妇人腹痛。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 ①盆腔炎性包块;②盆腔粘连症。干预措施 中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阳和汤加减治疗两个月。疗效转归 腹痛症状缓解,盆腔包块明显缩小,一年后正常妊娠分娩。

【关键词】

妇人杂病; 盆腔包块; 盆腔粘连

【引言】

盆腔炎性疾病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1]。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常常会发展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往也被称作慢性盆腔炎。其病理改变主要为长期的炎症刺激导致的局部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以及瘢痕形成。临床多表现为慢性盆腔痛、带下异常、腰酸等不适,甚至导致异位妊娠、不孕等严重后果。治疗上,西医主要运用广谱、敏感的抗生素,但局部组织黏连等病理改变使药物难达病所,加上抗生素的耐药以及不良反应等问题,导致西医对本病的疗效欠佳。而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且副作用小,在本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2]。从其主要临床特点来看,中医归属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癥瘕”“不孕”等范畴。现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以湿热者居多,采用大量的寒凉渗湿药治疗本病,常常难以取效。本案例患者手术治疗因感染形成的盆腔脓肿后仍遗留盆腔包块,盆腔粘连,以及下腹疼痛,要求中医治疗,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辨证为阳气虚,湿瘀互结,采用阳和汤加减,温阳养血,祛湿兼祛瘀止痛,守方两个月诸症缓,包块缩小,获得正常生育的结局。

【临床资料】

一、病史资料

1.一般信息

患者林某,女性,35岁,已婚,主因“下腹隐痛4年,加重4天”于2007年03月27日初诊。

2.病史

因下腹隐痛4年,曾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具体不详)。半年前因腹痛、发热于外院行盆腔脓肿手术,诉术中发现盆腔严重粘连。术后下腹痛无明显缓解。20天前因劳累、受凉后盆腔炎急性发作,抗炎治疗后好转。近4天月经来潮,量可,下腹隐痛,伴下坠感,少食即腹胀,喜温,食欲差,睡眠差,多梦,大便溏,每日3~4次,排便时腹痛。舌淡胖,边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月经婚育史:孕0产0,月经规律5/30天,量中色红,血块不多,痛经(+)。查体:面色淡白,弓背抱腹,步履缓慢,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妇科检查:左附件区可触及一大小约6 cm×4 cm包块,质韧,压痛(+),右附件增厚,轻压痛(+)。B超:左附件区囊性包块,大小5.6 cm×4.6 cm。请西医妇科医师会诊,考虑有严重盆腔粘连症,半年内盆腔脓肿手术史,术后盆腔疼痛无明显改善,目前盆腔包块炎性可能性大,暂时不考虑再次手术,建议保守治疗。

二、辅助检查

见病史描述。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

①癥瘕;②妇人腹痛。阳虚湿瘀证

患者可因经期余血未尽之时,外界湿邪毒乘虚而入,引起湿毒热之邪与血气相博,蕴蒸不解,湿毒郁凝结成痰,冲任气血不通而成血瘀之势,二者裹挟,变成癥瘕,湿毒瘀血病理产物又因患者偏于脾虚体质无法排除,形成脓肿,经抗生素治疗以及手术后仍然不能排除,且手术损伤气血,更加重原有的脾虚,阳气受损,患者就诊中医时辨证为脾阳虚,湿瘀互结证,症见下腹隐痛,伴下坠感,少食即腹胀,喜温,食欲差,睡眠差,多梦,大便溏,每日3~4次,排便时腹痛。舌脉为阳虚瘀滞之象。

2.西医诊断

①盆腔炎性包块;②盆腔粘连症

四、干预措施

【治法】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药】方药:阳和汤加减:鹿角霜10 g,肉桂6 g,麻黄10 g,炮姜6 g,熟地黄黄20 g,白芥子10 g,甘草10 g,细辛3 g,皂角刺10 g,莪术20 g,蒲公英2O g,生黄芪30 g,黄酒1两。14剂。

2007年4月11日二诊:下腹痛减轻,饮食睡眠改善,大便次数仍多,觉咽干,口唇起泡疹,将上方麻黄减为6 g,加炒白术30 g,泽泻10 g。14剂。

2007年4月25日三诊:患者笑逐颜开,气色有红润之象,走路轻便,下腹痛明显好转,软便,每日1~3次,排便痛亦明显缓解。嘱续服1个月,症状基本稳定,仅走路较久或月经来潮前稍觉下腹痛,复查B超,盆腔包块4.6 cm×3.3 cm,较前缩小。

五、疗效转归

电话随访盆腔包块未再增大,次年妊娠分娩时我院剖宫产同时行盆腔包块剔除术。

【临证体会】

盆腔炎后遗症的盆腔包块、不孕等以瘀血阻滞冲任为根本病机,故消除冲任胞脉气血瘀滞是治疗本病所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法则。因血属阴,赖气推动,故只有温药有助于推动血行,消散瘀血。因而许老认为临床只有选择温经通络活血 类药物,才能起到推动血行,消散瘀血的作用。许老认为在确立温化在本类病证治疗中“主则”地位后,仍然需要中医辨证施治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辨证则依据患者病程之久暂,体质之虚实,感邪之寒热,相应地在温化瘀血基础上施用理气、祛湿、益气、养血,或佐以清热等法,最终使气血平和,“阴平阳秘”[3]。

确立治疗的思路后,中医温化方剂汗牛充栋,选方是一个临床问题。许老比较喜爱的温化方剂之一是“阳和汤”。阳和汤出自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4],其由熟地黄黄、鹿角胶、麻黄、白芥子、肉桂、炮姜炭和炙甘草7味中药组成,功效为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是用于治疗阴疽的经典方。方中重用味甘、性温之熟地黄黄,具有滋阴养血,益精填髓之效,味甘、性温、血肉有情的鹿角胶,具有壮肾阳,益精血之功。两药相伍,共奏温补肾阳之功,使正胜而邪祛。肉桂入营,能够温肾化气,通利血脉;炮姜炭性温,破阴通阳,又可引诸药直入血分;麻黄宣通腠理,畅达阳气,与炮姜、肉桂合用,开腠理、解寒凝,气血畅达而毒消。芥子逐痰散结通络,疏导气血。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温阳补血,共补精血而培脾土,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寒散痰消。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中依据中医理论“异病同治”及现代药理研究不难发现,只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增减组方,灵活运用阳和汤,便能扩大主治范围,达到满意的治疗目的[5]。阳和汤用于盆腔包块有报道,但相较桂枝茯苓丸,其不被广泛认可,主要原因在于方中麻黄很少被妇科医家所习用,麻黄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许润三教授擅用麻黄,将其灵活运用于输卵管积水、郁证、癥瘕等多种妇科疾病,形成了独特的用药经验,许老认为麻黄入肺经,上宣肺气而解表,下输膀胱利小便,常用来治疗各种水湿之证,妇科各种水湿症也不例外[6]。因此在盆腔包块,病机为痰湿阻滞,气血不通时使用有麻黄的阳和汤就非常对症。临床实践中许润三常在原方基础上加生黄芪、当归、皂角刺、莪术等,或与失笑散、少腹逐瘀汤等合用化裁,用治阳虚寒凝、痰湿瘀结型盆腔包块、输卵管积水、盆腔积液等引起的下腹痛。一般用鹿角霜代替鹿角胶,前者“温通”作用更强;加细辛以散经络之寒。本案例初诊还加入黄酒送服中药,黄酒气味苦、甘、辛、大热,主行药势,有百邪恶毒、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皮肤、散湿气、扶肝、除风下气、活血、利小便等功效。在本例应用除了具有活血祛寒以及通经活络功效外,还作为“药引”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

该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疗效显著,不但使其再次免受手术痛苦,而且还有利于松解盆腔粘连,缩小包块,有利于其生育能力的恢复。

( 所有作者均声明本文章不存在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 .妇产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58.[百度学术] 

[2].曾海燕,岳明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新疆中医药.2022,40(02):77~80[百度学术] 

[3].王清、经燕.试述许润三教授之慢性盆腔炎非'炎'说[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21(04)∶223~224[百度学术] 

[4].清·王维德撰,胡晓峰整理.中医必读临床丛书·外科证治全生集,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 38.[百度学术] 

[5].陈晶,刘欣欣.阳和汤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2,40(08)∶10~13.[百度学术] 

[6].李影、王清.国医大师许润三巧用麻黄治疗妇科病经验[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0,34(02),113~113+115.[百度学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