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人王昭三先生的轶事趣闻

 jxwhb 2023-04-20 发布于安徽
奇人王昭三先生的轶事趣闻

王昭三简介:
      王昭三(1870~1940),字子乾,号抱吟馆主人,安徽绩溪汪村人,9岁入县学附读,后入上海方言馆(相当于现在的外国语学院)学习。方言馆毕业,游幕于浙苏。30岁应邀回徽州办学,先后创办婺源崇报学堂、歙县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黟县碧阳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正月任绩溪劝学第二学务所总董兼视学员。时值县教育界经济风潮迭起,岭南岭北学董各存意见,自恨处理无方,告假回家,自沉于井,幸及时被救。次年四月辞职回家,协助父亲王维馥兴办植基初高等小学堂。民国2年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希龄电邀赴京,襄助政务,昭三婉辞不就,居家读书著作。编著有《地学》、《矿学》、《电学》、《重学》、《力学》、《气学》、《珠算速成课本》(均为光绪末刻本)、《溥通学前编》、《溥通学》、《世界丛刊》(均在宣统间刊行)、《前知学》(民国4年刊行),未刊的有《神之研究》等。如今,有关昭三先生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流失渐渐消失,想写王昭三轶事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此文只不过想给研究昭三先生开启一个窗口,提供一星半点的线索而已。
一、自幼聪慧
       传说他自幼博览群书,上自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下至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皆能过目成诵,堪称村里奇才。传说他十三岁去考秀才,考官见他年小,便拿出一张豆腐干大小的纸,放到他桌子上,对他说:“如你能在这张小纸上写满一万个字,便赏你一个秀才。不用考了!”但见年幼的昭三不慌不忙,略加思索,下笔一挥而就,不到五分钟就交卷了。这时考官还刚刚把卷子发完。见了王昭三已经交卷,大惊,接过答卷一看只见上面写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考官叹道:此儿学而能化,日后必成大器!
二、一目十行
        昭三先生阅读,能一目十行:传说每日邮差(邮递员)送报上门,邮差转身之际他就像现在的电脑扫描仪一样,把报纸内容全部浏览了一遍,那时的邮差工作并不繁忙,便停下来拿出他看过的报纸问他今天的报纸有什么内容,只见昭三先生一个版面一个版面和邮差娓娓道来,说得井井有条,一条不落,邮差大惊,不由自主叹道:先生真乃奇人也!
三、因材施教
        昭三先生教学与一般先生不同,最显著的特点是:因材施教。比如说吧:教一部《古文观止》时,甲生比较聪明,便教他如何先自学,让他先过一遍,问几个估计难解的问题,答不出来时,才略加讲解,然后让他全文背诵。学生问为什么,他晓之以“书到用时方恨少,文到妙来无过熟”的道理。学生叹服。乙生天资较差,他就一段一段让他自己看,看不懂时再给他讲解疏通。背书时不强调背多少,因人而异,能背一段背一段,能背全文背全文。学生能接受多少知识他就教多少,从不强求,让学生能愉快接受知识就好。举个例子吧,我家有位叔叔,接受能力较差,一部古文观止教了三年才背完,直到《古文观止》每篇文章都熟背如流才算结束,先生从来不批评他,叔叔也从不埋怨先生。
四、惜时如金
       昭三先生白天教学,夜晚著书立说,著作颇丰。编著有《地学》、《矿学》、《电学》、《重学》、《力学》、《气学》、《珠算速成课本》(均为光绪末刻本)、《溥通学前编》、《溥通学》、《世界丛刊》(均在宣统间刊行)、《前知学》(民国4年刊行),未刊的有《神之研究》等。从他家到学堂有一里路程,来去的路上,他都在构思晚上该写什么,需要准备什么资料,如何下笔才使人喜欢看。为了防亲友熟人打断思路,他随身带伞,路过亲朋好友大门口时,他便打雨伞遮面,匆匆通过。晚上在昏暗的灯盏灯光下,奋笔疾书。一部一部的著作便由此脱稿付梓。
五、不想当官
      1913年,(民国二年),首任“名流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希龄,是他之前“广方言馆”(即现在的外国语学院)同学。电召先生出山,协助处理政务,但他无志仕途,,婉辞不就,他立志居家读书教学、著书立说。献身于桑梓教育和治学而乐此不疲。在别人眼里他的行事颇为奇特。
六、生活俭节
      由于他出生于衰落的中的小康家庭,早年父亲在世时家道还算殷实,随着他结束学业走入社会,由于工作不稳定,经常是入不敷出。家中经济状况逐步下滑,加上他要写书,就需买书订报和各种刊物还得养家糊口,家境渐渐贫困不堪晚年主要靠嫁给他的一位上海妻子变卖首饰度日。传说先生在晚年时,一块豆腐乳要吃上几天。有人不信,悄悄上门看他怎样吃豆腐乳,他是这样吃的:在连喝几口粥后,用筷子垂直插入豆腐乳,只是带出一点豆腐乳的咸味则满足,接着又匆匆喝粥。他穿的衣服终年是粗布的布扣衣服,为了珍惜布扣,每逢单日,他扣一三五三个布扣;每逢双日,他扣二四六三个布扣(中国旧时老百姓是穿布扣衣服,一般是六个布扣;现在一般是五个扣子)。他的节俭是现在人无论如何也不可思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