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 导读: 总结胰岛素(如德谷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GLP-1RA(如日制剂利拉鲁肽、周制剂司美格鲁肽)、基础胰岛素/GLP-1RA双组分制剂(如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双胍类、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优势、适用人群和不良反应。 ![]() 本文共计3453字,阅读约需 6-8 分钟 高血糖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综合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为您总结了临床上常用的注射类和口服类降糖药共9大类,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优势特点、适用人群以及不良反应应对,建议转发收藏。 第一类:胰岛素 作用机制:生物合成的外源性胰岛素,通过促进骨骼肌、心肌及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肝脏的糖原分解及糖异生来调控血糖代谢,降低高血糖1。 优势:降糖疗效好,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长程管理2,新一代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如德谷胰岛素,具有半衰期长,平稳无峰,低血糖风险小的优势3,4;新型胰岛素制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显著降低HbA1c,且低血糖风险小5,无需混匀,使用便利6。 适用人群7(此处为综合描述,具体每款胰岛素的适用人群应参考各自的说明书): 1型糖尿病患者 新发的、分型困难、很难与1型糖尿病鉴别的糖尿病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明显的高血糖症状,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3个月后,血糖仍未达标的糖尿病患者 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显著下降的糖尿病患者 围手术期、妊娠期、合并感染、住院期间血糖持续≥10.0 mmol/L的糖尿病患者 不良反应8: 低血糖,与胰岛素种类、剂量不准确、注射技术不规范、活动量过大等有关; 局部皮肤青肿; 局部硬结、皮下脂肪萎缩等 第二类: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 激动剂(GLP-1RA) 作用机制:通过激活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同时增加肌肉和脂肪组织葡萄糖摄取,抑制肝脏葡萄糖的生成而发挥降糖作用,并可抑制胃排空,抑制食欲等9。 优势:可有效降低血糖,能部分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体重,改善血脂谱及降低血压;GLP‑1RA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9;还有明确的、独立于降糖的心肾保护作用10。如日制剂利拉鲁肽,强效降糖,HbA1c降幅高达1.6%11,且显著降低包括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心血管死亡在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达13%,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达22%12;周制剂司美格鲁肽,强效降糖,可显著降低HbA1c达1.7%,HbA1c达标率达86.1%13;显著降低MACE发生风险达26%,非致死性卒中风险达39%14。 适用人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或有高危因素(指年龄≥55岁并伴有冠状动脉或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狭窄≥50%或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可考虑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GLP‑1RA15。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轻中度的胃肠道反应,包括腹泻、恶心、腹胀、呕吐等。这些不良反应多见于治疗初期,随着使用时间延长,不良反应逐渐减轻9。 第三类:基础胰岛素/ GLP-1RA双组分制剂 作用机制:同时拥有基础胰岛素组和GLP-1RA双组分,作用机制互补,协同发挥降糖作用,具体见下图16,17: ![]() 点击查看大图 优势:拥有基础胰岛素和GLP-1RA双组分,一天一次,即可同时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有助于提高HbA1c达标率;降糖疗效优于单组分的同时低血糖风险更小,避免体重增加9。如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GLP-1RA注射液,仅一天一次,有效控制全天血糖,HbA1c<7%的患者比例达89.9%,低血糖发生率低,且体重获益明确18-20。 适用人群:适用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不良反应:用药初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现象,为一过性反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会有所降低21。 第四类:双胍类 作用机制: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9,15。 优势: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基础用药。如无禁忌且能耐受药物者,二甲双胍应贯穿药物治疗的全程。 适用人群:无使用禁忌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另外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引起维生素B12水平下降,可每年测定1次血清维生素B12水平9,15。 第五类:胰岛素促泌剂 作用机制: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来降低血糖9,15。 优势:降糖疗效显著,是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不达标后主要的二联用药。 适用人群: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9,15。 第六类:α-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来降低血糖9,15。 优势:降低餐后血糖的疗效明显,可与双胍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或胰岛素联合使用。单独服用不会发生低血糖。 适用人群: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的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9,15。 第七类:噻唑烷二酮类 作用机制: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9,15。 优势:改善胰岛素抵抗,单独使用不会发生低血糖。 适用人群: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糖尿病患者。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和水肿,还可能增加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9,15。 第八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Ⅳ(DPP‑4)减少胰高糖素样肽-1(GLP‑1)在体内失活,使内源性GLP‑1水平升高,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9,15。 优势:单独使用不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体重呈中性影响。 适用人群:无使用禁忌及过敏的糖尿病患者。 不良反应: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能出现超敏反应、头痛、上呼吸道感染等9,15。 第九类:钠葡萄糖协同转运 蛋白-2抑制剂 作用机制: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肾糖阈,从而促进尿糖的排出9,15。 优势:降糖疗效显著,有一定减轻体重和降压的作用,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还具有独立于降糖的心肾保护作用9。 适用人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或有高危因素(指年龄≥55岁并伴有冠状动脉或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狭窄≥50%或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可考虑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15。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泌尿和生殖系统感染及与血容量不足相关的不良反应(如症状性低血压、头晕、脱水等),罕见不良反应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9,15。 参考文献 1. 胰岛素抵抗评估方法和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 (6): 377-385.
1 选择题:下列对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描述正确的是( ) A 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GLP-1RA注射液 B 拥有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双组分,兼顾空腹、餐后血糖控制 C 仅一天一次,有效控制全天血糖 D 强效降糖,HbA1c达标率高,低血糖发生率低,且体重获益明确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