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双足肿痛10个月,名中医14剂中药搞定!看她怎么治

 mxb08 2023-04-20 发布于黑龙江

商宪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教授、任医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痛风的认识见解独到,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痛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商宪敏教授认为湿邪痰浊是导致痛风的主要病因,气血经脉阻滞是引起痛风发作的重要病机。

痛风急性发作期多见湿热雍盛、血脉痹阻型,治以清利湿热、活血通痹。

慢性痛风关节炎期多为寒湿阻滞、血脉痹阻型,治以化湿散寒、活血通痹;痰湿内蕴、血脉痹阻型,治以化痰除湿、活血通痹。

痛风缓解期多见肝肾亏虚、湿淤互阻型,治以滋补肝肾、化湿通络;脾肾亏虚、湿淤互阻型,治以温补脾肾、化湿通络。

商教授治疗痛风注重辨证分期治疗,注意辨证辨病相结合。并自拟了痛风经验方痛风定痛汤,临床疗效显著。

图片

(网络配图)

2

治疗方法

处方:车前子(包煎)30克,萆解15克,秦艽、秦皮、虎杖、山慈菇、牛膝各10克。

加减:热盛者,加生石膏、连翘、忍冬藤各10克;湿盛者,加薏苡仁20克,茯苓15克;痛甚者,加汉防己、地龙、穿山龙各10克;伴泌尿系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包煎)、鸡内金各10克;伴高血脂者,加生蒲黄、枸杞子、绞股蓝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3

病案举例

梁某,男,66岁。主诉双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10个月。患者于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于当地医院诊为血管炎,行下肢血管治疗手术,后左足第一跖趾又肿,查血尿酸高,诊为痛风。

为进一步诊治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疼痛时作,行走不便。舌体胖,舌质暗,苔黄白腻,脉沉滑。实验室检查:血尿酸:465µmol/L。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痹证,湿热痹。辨证为湿热下注、血脉淤阻。治宜清利湿热,活血通络,予以痛风定痛汤化裁。

处方:车前子30克(包煎),萆解20克,秦艽、益母草、虎杖、山慈菇各15克,生蒲黄(包煎)、威灵仙、秦皮各12克,生意苡仁、炒薏苡仁、牛膝、丹皮各10克。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共7剂。

图片

(网络配图)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足趾痛好转,舌暗,苔黄白腻,脉沉。中医辨证属湿热留连不去。上方加苍术15克,法半夏10克。7剂。

三诊:患者服药后足趾肿痛消失,上方加减以善其后。

4

体会

本案所举痹证为湿热兼淤。商教授临证治疗时尤注重两方面的指征:一是关节肿痛,多为足第一跖趾关节;二是舌体胖,舌质暗,苔黄腻,脉滑。

图片

(网络配图)

因感受湿热之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筋脉,滞留于关节筋骨,血脉淤阻。湿性重浊,下趋,又受热邪侵袭,故湿热内壅,流注于关节,可见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淤血阻滞,不通则痛,故疼痛时作。湿热淤阻,关节屈伸不利,而见行走不便。舌体胖,舌质暗,苔黄白腻,脉沉滑亦为湿热下注湿热淤血交阻。

本例患者有疼痛时作、行走不便、舌质暗之症,为血淤指征,故加大活血化淤之力,以通经络、止痹痛,使药达病所。

痛风定痛汤是商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治疗痛风的经验方。本方是以清热利湿通络为主,临床适用于以关节红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方中的萆解、秦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秦皮、虎杖清热燥湿解毒、利湿通络、活血化淤;车前子利尿通淋、渗利湿浊;山慈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牛膝活血通络、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效,为治疗湿热兼淤型痛风的验方。

(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