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伍子胥过昭关:为报仇而叛逃敌国,率军反戈旧主,将仇人鞭尸泄愤

 梦想童年594 2023-04-20 发布于江西
文章图片1

伍子胥像,图片来源网络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生于公元前559年,后人常称其字伍子胥

1.不共戴天之仇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时期,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担任太子太傅(储君太子建的老师),奉命与太子建在城父这个地方镇守。奸臣费无极素来与太子建不和,担心将来遭到清算,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向楚平王进谗言:太子与太傅二人大权在握,坐拥重兵,又偷偷与其他诸侯结交,恐怕不久就要叛乱,到时候我们怎么低档得住!

楚平王听信费无极的话,准备废掉太子。他们密谋,先召来伍奢,让他一起对付太子。伍奢来到楚平王跟前,怒斥费无极,他一心为公,既不愿意让这个奸臣得手,又不想加害无辜的太子,就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

费无极一计不成,决心除掉伍奢,又知道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都是杰出的人物,就想将他们父子三人一网打尽。于是,楚平王逼迫伍奢,写信给两个儿子,要求他们速速返回楚国都城郢都。

伍尚接到父亲的信,并无任何怀疑,就拉着弟弟伍子胥,要求他与自己立刻返回郢都,伍子胥有些疑虑,就没有与哥哥同行。结果,伍尚刚刚回到楚国,就与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处死。伍子胥大难不死,开始了他的逃亡和复仇之路。

文章图片2

伍子胥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2.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逃到宋国,遇到同样逃亡到宋国的太子建,以及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他们一合计,准备借助郑定公的力量,杀回楚国,报仇雪恨。

郑定公对太子建的要求犹豫不决,拖着不给答复,太子建急于报仇,就联合郑国的大臣,阴谋扳倒郑定公,夺取政权,从而获得支持。不料事情败露,太子建被郑定公杀死。伍子胥只能带着公子胜,继续逃亡,朝着东南方向的吴国奔去。

伍子胥担心被楚平王抓获,所以白天躲躲藏藏,晚上快马加鞭。这时候,楚平王已经命令在每个城门和关隘处,张贴伍子胥的画像,重金悬赏。伍子胥成日提心吊胆,夜不成寐,又因为父兄之死而悲痛不已。这一天,他们来到楚国和吴国交界处的昭关,发现这个关口盘查特别严密,难以通过,只能潜伏下来等待机会。他心急如焚,一夜下来,满头的青丝都变成了白发。幸而遇到善良的东皋公帮他蒙混过关,又有侠义的渔翁带他渡河。伍子胥得以逃过追击,进入吴国。这就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故事。

文章图片3

伍子胥助吴王阖闾登位,图片来源网络

3.反戈旧主报大仇

伍子胥逃到吴国,投奔了吴国的公子光。公子光此时正准备夺取吴王僚的政权,伍子胥就将刺客专诸介绍给公子光。其后专诸携鱼肠剑,杀死吴王僚,为公子光登上王位铺平了道路。公子光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伍子胥因才能出众,且立下不少功劳,被吴王任命为大夫,负责国家大事。伍子胥积极训练军队,侵扰楚军,令其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吴王请来大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训练新军,向周边扩张势力。孙武与伍子胥精诚合作,陆陆续续兼并了周边几个小国。吴王阖闾雄心勃勃,想要争霸中原,他就乘势联合多国部队,任命孙武担任主帅,伍子胥为副帅,向楚国进军。伍子胥对楚平王恨得咬牙切齿,当然不会错过这机会。

孙武和伍子胥的军队接连获胜,长驱直入,攻破了楚国的郢都。这时候,楚平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新继位的楚昭王又丢盔弃甲跑路了,伍子胥本想立刻复仇,不料拳头打在棉花上,于是更加气愤。怒不可遏的伍子胥,下令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拉出楚平王的尸体。他亲自动手,拿着鞭子狠狠抽打楚平王的尸体,长达数百次之久。他用这种过激的方式,宣泄自己内心无尽的痛苦和怨恨。

文章图片4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图片来源网络

4.申包胥哭秦,伍子胥未能善终

眼看着楚国就要亡国了,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是楚人申包胥,他逃亡到秦国,请求秦哀公出兵,帮忙赶走吴国。秦哀公不想多事,不愿意搭理他。申包胥就跪在门口不肯离开,并且大哭七天七夜,秦哀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大概也是不胜其烦吧),就派大军救援楚国。而吴国后方也出了乱子,因此而退兵。

吴王阖闾去世以后,夫差继承王位,伍子胥就继续辅佐吴王夫差。早年的夫差也是个英明之主,励精图治,连克强敌,更是大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可他的主要对手是卧薪尝胆的勾践。勾践是天生的影帝,他一边演戏麻痹夫差,一边采用美人计,派西施过来祸害夫差。夫差上当,准备放虎归山。

文章图片5

伍子胥遭伯嚭诬陷,图片来源网络

伍子胥多次劝说夫差杀死勾践,灭掉越国,不要留下祸患,夫差就是不听。后来夫差准备北上进攻齐国,称霸中原,伍子胥再次进谏,要求先灭越国。这次,吴王夫差非常恼火,他听信奸臣伯嚭之言,认为伍子胥在帮齐国说话,就赐给伍子胥一把宝剑,要求伍子胥自尽。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含冤而死。在临死之前,他要求门客在他死后,将他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城门上。更有恶毒的诅咒:我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数年之后,勾践灭吴。

今天,仍有许多人称颂伍子胥的忠心,在嘉兴就有伍相祠来祭祀他。可是,伍子胥明明有投敌叛国的嫌疑,为何大家还如此如此敬重他?

其一,春秋时期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说到底是我们华夏民族内部的事,自己人与自己人的纠纷,并不等同于现在的“国家”概念。

其二,楚平王无道,伍子胥身负血海深仇,本是情有可原,从“因果报应”来讲,并无不妥。

其三,伍子胥在吴国,忠心耿耿,为国效力,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情,在民间颇有美名。

其四,伍子胥有长远眼光,且不惧个人安危,屡次直言进谏,因此而冤死。吴王夫差也因为不肯听信劝谏而身死国灭。百姓们对伍子胥充满了同情和遗憾。大抵如此。

关于伍子胥的故事,就以才子唐伯虎的诗结尾吧:

《题伍子胥庙壁》

明·唐寅

白马曾骑踏海潮,

由来吴地说前朝。

眼前多少不平事,

愿与将军借宝刀。

文章图片6

伍子胥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