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本之争背后的那些事儿|郑贵妃|万历皇帝|朱常洛|朱常洵

 chapter9 2023-04-21 发布于四川

事先声明,此文章为原创,请大家支持原创。

国本之争、梃击案,这两个大事件都与郑贵妃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郑贵妃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挤掉朱常洛继而当皇帝。在梃击案最早之前,郑贵妃闹的非常凶,郑贵妃这一派在万历皇帝的暗中支持下一度取得了莫大优势。但一个莫名其妙的梃击案瞬间让郑贵妃没了声音。为了保住母子俩的小命也为了不引起公愤,郑贵妃罕见的对朱常洛做出了妥协。郑贵妃一再撇清自己与梃击案的关系并且在口头上一再声明自己并没有让朱常洵当皇上的想法。随着郑贵妃的妥协,梃击案算是告一段落。在梃击案之后,国本之争也算是尘埃落定,朱常洛御掌天下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梃击案的真相究竟是怎样?我不清楚。宫廷的争斗极为复杂,当时的大明人都不能彻底搞明白真相,更何况我们这些近千年后的后人了。但我知道郑贵妃在皇位的问题上绝对是撒谎了。你要说郑贵妃从来没有让朱常洵当皇帝的想法,恐怕这番话连鬼都不相信。我手中有一部紫禁城出版的明朝书籍,这部书籍明确记载郑贵妃是有让自己儿子朱常洵当皇帝的野心。在确定郑贵妃的野心后,国本之争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儿也浮出水面!


郑贵妃影视形象

在元朝,正一派大宗师张留孙在北京朝阳门外建造了东岳庙,这个东岳庙保存完好的流传到明朝。在明朝年间,朱氏一朝正式确定东岳泰山的神灵是国家正祀之神。在明朝,但凡求雨,祈求丰收,祈子,征战等国家大事,明朝的皇帝皆要命官员去祭告泰山。关于泰山也有一些封建迷信在里面,但凡泰山发生什么灾异都会被明朝看作是国家兴盛衰亡的征兆。虽然泰山有时发生的一些变故是大自然引起的,但在封建时代里,人们却深信这是上天在警示大明。泰山曾在大明时代里启过无比重要的作用,当年明宪宗想换太子,但正好赶上泰山地震,泰山的地震让大明举朝震惊。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学缺乏足够的认知,这让迷信的大明人认定这是上天发怒了。上天为什么发怒?大明人一致认为是明宪宗要换太子造成的。更为迷信的明宪宗甚为惊惧,他随即就取消了自己换太子的决定。明孝宗也因此保住了太子地位。我铺垫这一段是为了说明泰山在封建时代里的独特重要性。

北京到泰山毕竟距离有点远,再加上皇帝,皇子以及宫内妃嫔不能轻易离开紫禁城,所以东岳庙就成为了代替泰山的最佳地点。虽然史书中没明确描述东岳庙都谁可以去祈福,但鉴于东岳这两个字的重要性,我猜测东岳庙应该是只对皇族开放。重点来了,在东岳庙的众多石碑中,其中一座碑文明确记载了这么一段话“大明皇贵妃郑氏,暨皇三太子,集诸宫眷、中官等人特来祈福...........................(后面祈福的话语就不写了)”。这座碑立于万历20年三月,这时的国本之争尚未有明确的归属,也就是说朱常洛与朱常洵之间谁都有当太子的可能。这座碑文的重中之重就是“皇三太子”这四个字,在国本之争尚未尘埃落定时,朱常洛就还是名义上的皇位继承人,郑贵妃这“皇三太子”用的实在是大不敬,明显是僭越。皇三太子这四个字僭越在太子二字上。郑贵妃的这波操作的确是野心勃勃。

这座碑文大有学问的还在后头,这碑文是谁写的?能给皇家写碑文的肯定不是普通人。我就不卖关子了,这碑文的主笔者是王锡爵。在这座碑文上明确记载“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太仓王锡爵应宦官刘坤等人之请而撰写”,看完这写碑文的人,这件事就变的有趣起来。


王锡爵

第一,王锡爵此人刚烈正直,不阿权贵,他因为自己独特的性格而得罪了大明当时最牛逼的两位人物那就是高拱和张居正。如果王锡爵此人的性格真是刚烈正直,按照儒家思想来看,那王锡爵肯定是站在朱常洛这一边的。但通过这座碑文来看,王锡爵明显是站在郑贵妃这一边的。如果不是一个派系的,打死王锡爵,王锡爵也不敢写如此大逆不道的碑文。王锡爵在万历年间的能量极大,他的站队毫无疑问让郑贵妃手中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

第二,万历19年6月,万历皇帝准假王锡爵三个月驰驿归省,但王锡爵因母亲生病为由没按时回京。这中间经历过万历皇帝的种种催促后,王锡爵才于万历21年正月回京。但这座碑文写于万历20年三月,这段时间也是国本之争最敏感的一段时期。通过这时间线,我们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如果王锡爵是万历21年正月回的京,那万历20年三月王锡爵撰写的碑文又该怎么解释。是有人栽赃或是没经过王锡爵的同意而擅自撰写吗?以王锡爵的地位来看,要想栽王锡爵的赃,实在是有点蠢,弄不好就会引火烧身从而引起王锡爵本人的激烈反抗。会是没经过王锡爵的本人同意而擅自撰写然后打着王锡爵的名号吗?这么大逆不道的碑文内容,如果没得到王锡爵的本人同意,谁敢盗用王锡爵的名号然后擅自撰写。所以说这大逆不道的碑文就是王锡爵主笔的。这对不上的时间线,我猜测应该是征得了身在老家的王锡爵本人的同意,他写了这封碑文内容然后托人带回京城,最后由工匠刻上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王锡爵人不在京城但却能完成那个碑文。

从这个碑文来看,王锡爵明显是跟郑贵妃站到了一起,说的在透彻一点就是王锡爵选择了跟万历皇帝一个阵营。如果没有皇帝的默许,谁敢在东岳庙的碑文上写下大逆不道的皇三太子,更没人敢在大逆不道的署名下撰写碑文。

第三,王锡爵刚回到朝中,也就是万历21年正月,他做了一件极其耐人寻味的事!那就是王锡爵提出三王并封,最关键的是万历皇帝还同意了,这就不由得引起他人的无限遐想了。最令人浮想联翩的是王锡爵担任首辅的时间就是在万历21年而且担任首辅的时间是在王锡爵提出三王并封之前。先让王锡爵当首辅然后让身为首辅的王锡爵亲口提出三王并封,不得不说万历皇帝的路子很深。万历皇帝天真的认为凭首辅的地位与话语权可以轻松的办成三王并封这件事,但万历皇帝显然小瞧了东林党的决心与能量。三王并封也让东林党全员进入战斗状态。

万历皇帝也很无奈,万历虽是皇帝,但他在国本之争中没有多少人是支持他的,所以万历皇帝急需一位有分量的大人物站在他这一面,所以他费尽心力的把威望颇高的王锡爵提拔为首辅。史书记载王锡爵在三王并封这件事上是一时糊涂,是中了算计。但我认为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王锡爵历经宦海沉浮,他肯定摸透了万历皇帝的心思,他这次是想投机一次。与其说王锡爵与郑贵妃、朱常洵站到了一起,倒不如说王锡爵更相信万历皇帝能乾纲独断,王锡爵相信活着的万历皇帝能改变一切。究竟是王锡爵主动示好还是郑贵妃、万历皇帝主动拉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个人倾向于是王锡爵主动示好,如果王锡爵本人不表态,那万历皇帝和郑贵妃如何在众人之中准确的拉拢到王锡爵。


万历皇帝

目前来看,三王并封绝不是临时起意,这肯定是早已酝酿好的计划,就差像王锡爵这么一位有威望且身为首辅的人来亲口提出。

第四,王锡爵本人在国本之争中的态度很暧昧。他最早之前的表现的确像是朱常洛一方的人,但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王锡爵就以母亲生病为由回家了,对比其他人坚决拥护朱常洛的决心来看,我们可以看出王锡爵支持朱常洛的心并不是很坚定。通过王锡爵自己主动离开朝堂这件事,我猜测郑贵妃他们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瞄上了态度暧昧的王锡爵。在之后的事就完全是一场精心谋划好的阴谋了。

万历17年,万历22年,万历24年,郑贵妃分别派乾清宫的太监去泰山的三阳观修碑文。这其中有趣的是万历17年的碑文,郑贵妃这时还称呼自己的儿子为皇子。但在之后的碑文中则全是皇三太子与太子的字眼。泰山的三阳观与东岳庙的碑文足以看出郑贵妃的野心,那真是昭然若揭,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其中更为有趣的是泰山有很多祠庙,但三阳观却是泰山众多祠庙中最隐秘的一个,可见在后期郑贵妃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表明自己的野心了。为什么?万历20年的那座碑文显示了万历皇帝和郑贵妃的决心,王锡爵也心甘情愿的被当枪使甚至顶着被群僚唾骂的风险提出了三王并封,但结果依然是失败了。这次失败后,郑贵妃也老实了一些,但以郑贵妃的野心来看,她不可能善罢甘休,国本之争最后从明面上的斗争转为了暗地里的交锋。

几座不起眼的碑文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明争暗斗。千万别把国本之争只局限在梃击案身上,那些背后的交锋才是最惨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