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和我的中专年代

 zhyn 2023-04-21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作者:高金玲

算起来,我应该是1986年的中专生。

那年我初中毕业,中考成绩过了中专录取分数线,算是榜上有名了。自小目睹了父母亲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辛苦,心高气傲的我,一心想逃离农门,也不想再念什么高中,就上了中专,西安一所医学院校。想着早点毕业,早日工作赚钱,好减轻家里负担。

老家距离县城不远,属于县城南边,城郊区一个村落。记忆中,老屋旁边是有个池塘的,夏天,池水清澈,婶婶嬢嬢们在池边洗衣槌布,欢声笑语,一群半大小子在池塘里洗澡,游来游去的捕虾捉鱼,满池一片生机。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涉及农村,池水干涸,池塘荒芜,终年浮萍满池。

父母生育我们姊妹四个,我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两个妹妹。从小生于斯,长于斯,池塘承载了我们姐妹童年所有的快乐。

六七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号角还没有吹响国民大地,农村还是大集体,合作社模式,父母都是农民,同中国大多数农民一样,随队里上工劳动,挣工分,一年仅靠生产队里分点粮食,菜蔬等粮食作物生存。缺吃少穿,度日艰难,可想而知。那时,谁家都是土地里刨食,勉强填饱肚子。父母亲辛勤劳作一年,还要养活我们姐妹四个,各种辛苦,个中困惑,难以诉说。不瞒说,那年月,五六岁的我们姊妹几个,连吃一口白米饭都是一种奢望。

按理说,这样的家境,这样的没有外在帮扶的条件(别家还有爷婆疼惜,而我父亲自小是抱养的,爷婆自从有了自己亲生的儿子后,对父亲的苛刻是往事不堪回首的)下,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上学念书了。所幸,父亲曾经毕业于当时的县城中学,高中文凭,当时这样的文化知识,这样的文凭,在村里屈指可数,可算是“秀才”级别了。所以刚一毕业就被大队部选送当了村小学一名民办教师。

父亲从此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家里学校两头跑。尽管生活不易,一月也就十几块,几十块钱的工资,当时年轻的父亲却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知识的无限尊重。他是如此的热爱自己的工作,也深深知晓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发誓再苦再难,也要让我们姐妹上学,接受文化教育。

母亲在家里养了一头老母猪,靠培育小猪仔卖的钱,养育着我们姐妹四个,补贴些家用。

姐姐身为老大,初中没毕业就在县城打工了。其实当时大姐念书也是颇为刻苦的,无奈身为老大,自然肩上的担子就重了些。帮衬父母做家务,做饭,照看弟妹等,上学有些耽误。现在想想,还是有点愧对大姐的。

两个妹妹,伶俐聪明,却对念书一事兴趣不大。大姊温厚,乖巧懂事,是母亲的小帮手,放了学,老早就能帮母亲做饭洗碗,剁猪草做家务,小妹聪明绝顶,颇有个性,念书之余,总是向往着外边的世界,一心想着早点出去打工自由。

只有我,号称“书呆子”一个,不擅长家务,虽有些顽劣懒惰,却常常抱着砖头厚的书本读得津津有味。用村里长辈跟父亲的话说“你家老二有念书的天赋,将来是个考状元的料”。父亲教书育人,一辈子爱才惜才,看到二女子这么刻苦,能念进去书,也就全身心支持我念书学习,告诉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天道酬勤”等励志语来鼓励我好好学习,将来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并一再告诉母亲农活家务一律不准我沾手,告诫姊妹们,金玲做作业学习时,不准打扰。姐妹们虽有微词,却也给了我更多的时间学习。

文章图片2

这以后,本来就爱看书学习的我,从此,就更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上学路上,放学途中,田坝,沟沟坎坎上,到处都有我读书背课文的身影。老屋旁的池塘边,夏夜的风吹过,“知了”吱吱叫个不停,到吃饭时间了,我还是坐在塘边树下背书诵诗,读着文学名著………

就这样在父亲的关心支持下,一直到小学毕业,乃至上了初中,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初三那年,面临中考,更是一刻也不敢松懈,努力再努力!最后一学期,中考前一月,父亲更是小心翼翼,对我关怀备至。要知道,那个时代,农村谁家家里只有女孩,没有生下儿子(虽然知识分子的父亲从不重男轻女,虽然后来也有了弟弟),在邻居面前是抬不起头来的。我们“四朵金花”的陆续降生,父亲虽略有遗憾,但心里始终有一丝希望,就是“我家二女子学习好”!这在房前屋后同年龄的女女们当中,是没有的。尤其在这十年寒窗之苦,关键时刻,家里要是能出个“状元郎”,那将是多么的荣耀,多么羡煞旁人!

那个年月,一般的家庭也喝不起牛奶,补脑液什么的高档营养品,更何况农村乡下。每当学习至深夜,顶多也只有母亲怀揣着一颗煮鸡蛋轻轻地走进我的睡房(闺房),将鸡蛋放在我的书桌上,那疼惜的眼神,那样的惴惴不安,生怕打扰了我学习,做作文的思路。

那时候的中考高考,不管是学生自己,还是亲友陪同团,都没有现在的磅礴阵势。进考场时,父母亲还在村头田间劳作呢。

中考,看起来一场平常的考试,没有高考霸气,却也决定着某些学生的前途。成绩最好的,上中专,国家包分配,不但能早点工作挣钱,还有国家正式干部的身份。成绩第二阶梯的,上重点高中或许将来能考上大学,成绩不好的,直接回家捋锄头把务农。特别是农村户口的学生,为了跳离农门,吃上国家“皇粮”,就一心只想着上中专,我姑且属于第一种兼最后一种吧。当时父母亲也深知寒窗读书之苦,再说当时家里的困境,也要照顾到其他女儿,一切也就尊崇了我的愿望。

中考完后,学校照例要放假的。对于自己考场发挥水平如何,我有些忐忑不安,答案对与否,不敢肯定与否定,父亲几次欲言又止,不敢问我考得怎么样,只是不停地对女儿说“这下好好歇息歇息吧!改天跟你姐姐去城里耍哈,买件新衣服”去。

蓝天白云下,绿色苞谷地里,布谷鸟叫得更欢,我揣着爱的压力,依旧放牛,喂鸡,割猪草,倔强地跟妹妹争着添火做饭,只是时不时坐在池塘边发呆发愣。割猪草时,割了人家的韭菜还不知,明显的有些心不在焉。

这样磨人等待通知的日子里,我知道父亲已悄悄地进城去学校打探过消息了,母亲也更是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姐姐知道我爱看书,好几回从城里买书回来安慰我,两个妹妹也更加勤快懂事,不再跟我争嘴斗架,不再争着要穿我的花裙子去城里显摆臭美,因为她们知道心比天高的二姐,平静的内心下是波涛汹涌,是对上中专,走出农村无尽的渴望。

“池塘边的榆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坐在池塘边,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回忆着自己的答卷,对了错了?丢分是哪道题?想到父母亲殷切的希望,姐姐妹妹们为了我的中考,大气不敢出的小心,如果这次考不上,我就不活了!跳河,投井,还是离家出走?十五六岁的懵懂少女,幼稚而傻傻的,现在想起来挺可笑的。

文章图片3

一个月后,班主任老师打来了电话,父亲带我去学校,直到看到我的分数,过了中专录取线,我才喜极而哭,父亲沧桑的脸上也布满了笑意,特意给我买了五分钱一个的“炕炕馍”算是庆贺。

又过了几天后,邮差送来山外西安(那时候人们将翻越秦岭出省叫山外边)某医学院校的中专录取通知书时,全生产队,乃至全村都轰动了!

“中了,中了”我家二女子考上了!父亲激动的喜悦难以言表。

“羊娃(父亲属羊),咱们二女子搁古代就是女状元,总算给你老汉争气了”跟父亲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德发叔,也替父亲高兴。

“羊娃大大,金玲妹子可是咱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啊”!本家一个小名叫狗娃的哥哥也一脸的自豪。那几天,家里人来人往,母亲脸上充满了喜悦,飞针走线,弹棉花,同村里的婶娘们给我准备着上学时要带去学校的被褥,姐姐打坐到深夜,特意给我织了一件毛线外套,等着我去西安上学时穿。两个妹妹则抢着做家务,坚决不让我再去割猪草,放牛。

去西安上学后,家里曾经我住过的简陋“柴火睡房”(闺房),被家人和邻居戏称为“状元屋”。当时正初二在读的大妹妹,自火车车站送别我去西安上学后,在绿皮火车的“咔嚓咔嚓”声中,也更加激发了她努力学习的兴趣,住进了我的闺房,在“状元屋”挑灯夜战,做最后的冲刺,那年中考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本地一所中专师范学校。现在县城一学校教书育人,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也算是承继了父亲的衣钵和遗愿。

哦,我的中专,我的梦,虽然在今天这物欲横流,遍地大学生,博士研究生的年代,想起当年,或许有些可笑,有些悲怆得可怜。可在那个年月,那个简朴纯真的年代,也是一笔可贵的成长财富,是我今生的荣耀,更是父母双亲的自豪。

曾读过一篇关于当年中专生的文章,说当年能上中专,是中国无数个农村户口乃至小部分城镇学生的中国梦,是人生的一大目标。也有说法,当年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文凭,可别小看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专生哦!

不管如何,曾经沧海难水!经历过中专生的苦与乐,一个时代的变迁,人生无怨无悔!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如今我们姊妹已经步入中年,父亲也离开我们整整十个年头了。而父亲和我们姊妹当年艰难的中专情怀却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父亲对我们人生的谆谆教诲将永远牢记在心!

现在我和妹妹的孩子,还有侄女也继承了父亲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勤奋,努力,上进!孩子们均已大学毕业,或参加工作了或博士研究生在读。

风乍起,吹起满池菱角香

忆往昔,难忘那年中专情

又是一年清明至,

几度青烟袅袅,

几度无语凝噎。

泪光中,父亲,你在那边还好吗?

您的儿女后辈永远思念着您!

安息吧,父亲!

——谨以此文纪念父亲去世十周年

(文中插图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高金玲,笔名冷月,洋县医院职工。在《陕西工人报》《洋县文艺》《健康报》以及洋县作协公众号等处有文章发表。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