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米人文影像 让你对世界“上瘾”

 颐源书屋 2023-04-21 发布于北京
  出品

2023年的早春咋暖还寒的时候,一款叫做ChatGPT的软件在国内的网络世界里火热了起来,它的问世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一种忧虑正在蔓延,如果AI制图可以生成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的影像作品,摄影师会不会失业?人文影像未来还有生存空间吗?

面对人造产品具有“自主意识”这样一种可能,有人表示焦虑担心,也有人表示应该敞开胸襟,但是无论哪种立场,他们的关注的核心最终都会指向人性何为这一命题。就像虽然在AI指令之下可以生成几乎乱真的“纪实影像”,但越是如此,真实、细腻、难以量化的人类情感在科技的演进中就显得弥足珍贵。

图片
水龙头   邱岳 
“2022中国影像辞典小米徕卡摄影大赛金奖作品

摄影术也是基于人类光学、化学方面的成就而诞生的科技,甫一问世就成为了人类视觉文化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不同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艺术,摄影天然具有向外观看的属性,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运动的影响之下,摄影就像人类眼睛的延伸,逐渐承担起了行走并记录世界的重任。

正是在如此的需求之下,推进了摄影术流程的简化和设备体量的减轻——摄影术早期的达盖尔法以及湿版火棉胶等工艺,流程复杂还具有一定危险性,使用的相机庞大且笨重,这些技术瓶颈,将早期人类摄影艺术的创作与热火朝天的生活图景区隔开来。早期许多以摆布手法模仿绘画的摄影方式除了文化认知等主观因素之外,更有受制于器材的客观原因。

图片 1855年,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摄影助手坐在人类首位战地摄影师罗杰·芬顿(Roger Fenton,1819—1869)的马车上。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摄影术发明的初期,设备的体量惊人,要是没有一辆马车的话就不能指望可以出门照片, 图片源自网络。

1888年,乔治·伊斯曼发明了简易轻便的手持柯达盒式相机,摄影开始更多地走入普通人家的生活场景,但是盒式相机过于简易,让它难堪“严肃”摄影创作的重任。

图片 柯达盒式相机,图片源自网络。

1925 年,结构精密构造复杂的小型徕卡相机诞生了,它紧凑的体积与高性能的光学达到了最佳平衡,这获得了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大师的青睐。徕卡不仅引领了35mm相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我们观看现实的视角,这让摄影师们走向户外,街头开始成为了他们的“主战场”。正如徕卡的创始人奥斯卡·巴纳克的座右铭:小小的胶片,大大的梦想,一批批摄影师携带徕卡相机向着梦想出发,从影响全球的重大事件到私密的感情生活,都被收录在徕卡的镜头中,也因此成就了许多闻名世界的摄影名家和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于是乎,徕卡相机坚固的机身和那个醒目的小红标一起,成为了人文摄影的标志性产品。

图片 徕卡原型机Ur-Leica,图片源自网络。

进入到数码时代以来,更多的相机厂商作为后起之秀,开发出了多种高速对焦、高速连拍甚至AI智能加持的数码影像设备,这让我们的世界处于“前所未有的图像流动”时代,美国布朗大学比较文学和人文科学教授彼得·桑迪(Peter Szendy)如此说到。根据他的研究,“社交网络每小时传播的图片超过1亿张,每天超过30亿张。”在这个惊人的影像海洋背后,我们重新回看徕卡大师们在胶片时代所拍摄的影像,依然会感动于他们对人性的高扬和对生活的歌颂。这足以证明,虽然媒体环境在改变,但是徕卡所倡导的人文摄影理念并不会因此而落幕,只是需要在这个新时代中找到全新的方向。

如今,这个新方向在徕卡与小米手机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被发现。2022年7月,作为小米影像战略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米宣布与徕卡达成影像战略合作,小米提供对手机摄影新技术的理解和经验,徕卡则提供了光学技术以及在影像审美上的积淀。这不止是两家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可以看成是百年影像经典在移动影像时代迸发出的新活力。

对于该合作,多年关注摄影器材发展史的相机收藏家陈奇军从创作者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徕卡引领了专业相机便携性发展方向,各种各样的小型专业相机层出不穷,但是真正能够日常贴身携带的人仍属少数,这就导致即使影像素质再高,也无法实现生活中全场景的覆盖。我们应该把智能手机看作是能打电话、能上网的相机,这种照相机几乎人人都有且机不离身,这让我们的生活与影像之间几乎做到了无缝衔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能“打电话的相机”比以往任何一种相机都加适合于记录和分享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帮助我们留住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的瞬间。

图片
 午后 朱翔

作为小米影像战略升级的首发之作,小米于2022年7月发布了12S系列手机,在这个系列产品中小米与徕卡进行了全链路的深度联合研制,小米12S系列全系搭载与徕卡联合研发的专业光学镜头,并通过了Leica Summicron认证。它还是全球首款徕卡原生双画质手机,提供徕卡经典、徕卡生动两个画质选择。同时,小米12S系列还植入了徕卡同款定制滤镜、徕卡经典快门声、徕卡水印等,全方位的“沉浸式徕卡体验”,彷佛让人拥有了一台可以随身携带的徕卡相机。

拍出中国“希望工程”纪实影像中最知名作品的摄影家解海龙,也对小米12S Ultra的影像表现称赞连连,他认为这台手机的画质高度还原了徕卡相机的“德味”,并且1英寸的感光元件,提升了小米手机在暗光下的表现力,也带来了更好的背景虚化能力,日常抓拍的成功率和画面效果都让人更加满意,同时,小米手机从广角到中长焦的焦段覆盖,能够适应多种类型的拍摄要求,可以说用小米手机去拍摄人文作品是一个让人从入迷到沉迷的过程。

使用徕卡相机在以色列、巴勒斯坦等战乱地区进行了多年采访报道的记者韩冲,对于镜头和相机的表现力和可靠程度有着很高的要求,他认可徕卡也是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了情怀且对品质有着执着坚守精神的品牌。当他使用小米与徕卡合作的小米12S系列手机之后,对手机镜头优秀的光学表现,最终呈现的迷人色调,极快的对焦速度、轻巧便携的体积、快速响应且安静的快门等各方面都非常满意,这让他使用小米手机进行街头摄影创作变得更简单。

图片
鲜花背影  韩冲

2023年4月18日,小米影像战略升级“第二章”翩然而至,这一次通过13 Ultra的发布,小米和徕卡在移动影像方面达成共识:光学问题用光学技术解决。这是向传统移动影像中算法误区的一次挑战,他们认为,算法应该在优秀的基础上“优化”画质,而不是尝试“补偿”已经丢失的信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米带来全新徕卡Summicron镜头,并且实现了从超广角到中长焦、再到超长焦的全面覆盖,以及全焦段大光圈,主摄镜头1英寸索尼IMX989传感器和所有副摄采用首个支持多摄协同系统IMX858传感器的配置,可谓是非常硬核的硬件阵容。

虽然以小米12S系列和最新发布的小米13 Ultra为代表的智能手机都在移动影像领域提升了画质的上限,但是小米影像战略的核心却并没有止步于硬件的改善,“影像是技术和审美的融合,我们正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雷军不仅在发言中清晰地认识到人文在摄影中的价值,更是通过与徕卡联合推出“中国影像辞典”影像大赛用实际行动鼓励摄影师在人文方向上的创作。在人文影像方面,小米确立了“超越人眼,感知人心”的理念,他们希望透过镜头去发掘多样人生故事背后的思想与情感。

2022年,徕卡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则名为“世界需要见证”的广告,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钟,却汇总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相比较追求形式美感的画意摄影,人文摄影更需要的是观于眼,摄于心。作为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的发起人之一,李媚认为人文纪实摄影的核心价值是坚守社会公义与人类良知,关注人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记录。曾经任职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的她,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强调影像的叙事能力,就是希望能有人用影像去把故事讲好,用真实还原的照片去呈现真切的人生,而不是追求过度算法而得来的精致、唯美的虚浮表面。

对于小米手机所提倡的人文摄影,李媚感到这是在移动影像时代一个良好的开端,像小米13 Ultra手机优异的影像质量和0.8秒的快速启动抓拍等性能,让它已经具备了成为摄影师随身利器的基本条件,接下来需要“武装”在摄影师头脑中的,是一颗仁爱、包容、同情的心。

图片
 雨中山城  朱翔

摄影师解海龙不仅以一张“大眼睛”的照片让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为目的“希望工程”深入人心,更是身体力行地去扶助他的拍摄对象。关注社会、关注人,用照片反映人的生存状态是解海龙所追求的人文纪实摄影。在工作中,解海龙习惯于边沟通边拍摄的方式,因此他对于拍摄设备的低调、便携有着特别的要求。当他拿到小米与徕卡联合研发的小米12S系列手机之时,立刻感受到这对于纪实摄影家传统的工作方式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这个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里,在智能化影像算法的加持之下,任何人都可以轻松拍到锐利的影像,但是摄影家能够在影像的海洋中立足,靠的是坚持对生活敏锐的判断力以及对人性的持续挖掘,他们更加需要真实还原的影像。

同样持有该观点的还有自称影像自然派的摄影自媒体人宁思潇潇,他非常认可由移动影像带来的人人摄影时代,但是在早期,很多手机厂商为了追求所谓的“真实”影像,加大了计算影像的力度,宁思潇潇认为,过度锐化、过度饱和、过度HDR的效果带偏了移动影像的审美,经常让影像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自然。而基于小米13 Ultra的发布,小米手机摄影在徕卡光学的加持之下回归到影像的光学本原,回归到更加接近真实场景的效果,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理念上的提升,只有尊重并遵循影像的客观规律才能让小米13 Ultra无愧于人文影像巅峰之作的称号。

图片
 婚房  宁思潇潇

“徕卡Summicron镜头”“1英寸传感器”“可变光圈”“回归光学”这些关键词背后是小米对于高阶影像性能不断地追求和挑战。对于人文理念的支持,让人看到一家科技企业对于文化的格局与眼界。小米在与徕卡的战略合作中,不断构建着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文摄影生态。这一生态也是对人工智能时代思考人性何为的回应。小米所改变的不仅仅是获取图像的手段,更多的是我们介入现实生活的方式,因为只有走向户外直面大千世界之时,才能接收到真实的人心在情感中的共鸣。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