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抗疫有名方⑦|滋阴养液名方 治疫特色鲜明

 弘道厚德保健康 2023-04-21 发布于河南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盛增秀 余凯

滋阴养液法是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治法之一。汉代张仲景对热病伤阴的机理有颇多阐发,创制了不少保津、养阴的方剂,如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等。随着温病瘟疫学说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明代医家吴又可治疗温疫注重养阴,并创制了清燥养荣汤治病后“阴枯血燥”,有滋阴养血之功。特别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基于“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的病理特点,治疗温病十分重视滋阴养液法,并创造性地将养阴法分为甘寒濡润和咸寒滋填两大类,为针对阴虚不同部位准确地运用养阴法指出了要领。吴鞠通对温病伤阴和滋阴法的运用有更详尽阐述,其所著《温病条辨》强调指出该书“始终以救阴精为主”,并将护阴养阴大法贯穿于温病治疗全程,谆谆告诫医家治温必须时时预护阴液,处处提防其损耗,并创制了沙参麦冬汤、益胃汤、五汁饮、加减复脉汤等方,影响深远。现代治疗温病瘟疫,传承了前人学术精华,滋阴养液方剂在临床上亦广为应用。兹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增液汤

本方出自《温病条辨》,由玄参、麦冬、生地组成。有生津养液、润肠通便之功,主治温病津液耗伤证,症见口渴欲饮,大便数日不行,舌苔偏干,脉象濡数。吴鞠通谓“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并自注曰:“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其偏于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瘟疫证型与此相类者,可选用本方。

用治流行性出血热:张氏报道增液汤加味治疗出血热23例。基本方: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大黄10g,丹参30g,茅根30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热甚者,加石膏15g;热病伤阴明显者,加天花粉12g、石斛15g;少尿期,加前仁10g、泽泻10g;有尿毒症,加清开灵;呕吐甚并烦躁不能服药者,加牡蛎30g、槐花15g,水煎取汁600mL,分4次保留灌肠,每隔6小时1次,并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休克者,口服参麦饮50mL,每日3次。或用生脉注射液2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每日2次。结果治愈19例(占82.6%),好转4例(占17.4%),平均住院天数9.1天。(《湖南中医杂志》1995年第1期21页)

用治猩红热:已故中医印会河经验:猩红热恢复期咽喉红肿、疼痛、口干,舌红,脉细数,治以养阴生津,用增液汤加味:生地4.5g,麦冬4.5g,花粉6g,知母4.5g,板蓝根9g,玄参4.5g,竹叶3g。(《中医内科新论》,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用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林氏认为养阴保津法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后期不可偏废的方法之一。若体虚不大便者,宜用增液汤或益胃汤回护其虚,存其津液。(《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20页)

沙参麦冬汤

本方出自《温病条辨》,由沙参、玉竹、生甘草、冬桑叶、生扁豆、天花粉组成。有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之功,主治燥伤肺胃阴分证,症见口渴欲饮,或干咳乏痰,舌苔偏干,脉象濡数。凡瘟疫证型与此相类者,可选用本方。

用治支原体肺炎:有报道将80例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选择阿奇霉素治疗,实验组患儿则在阿奇霉素治疗的同时应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组方:麦冬、北沙参、生扁豆各15g,天花粉12g,桑叶、玉竹各10g,甘草6g。咳嗽严重者,加用杏仁、川贝母、紫菀、百部;咳而气喘者,加用诃子肉、五味子;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者,加用地骨皮、知母、胡黄连等。患儿年龄小于4岁,每日1/3剂;年龄4到6岁,每日1/2剂;年龄大于6岁,每日1剂。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蒙古中医药》2017年第2期44页)

益胃汤

本方出自《温病条辨》,由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组成。有生津养液、补益胃阴之功,主治温邪虽解、胃阴损伤证,症见身热已退,口干咽燥,舌干苔少,脉象濡细。瘟疫证型与此相类者,可选用本方。

用治温热病后期:佘氏总结益胃汤可应用于温热病后期(包括急性感染性疾病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中医病名中的外感春温病、风温病、暑热病、湿温病、秋燥以及温毒瘟疫等,西医学的各种肺炎、脑炎、伤寒病、流感、腮腺炎、急性肝炎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等。在这些疾病的后期只要出现胃阴虚,均可应用本方化裁。(《新中医》1988年第8期42页)

用治小儿高热:张氏用该方治疗小儿高热1例。患儿赵某,男,3岁。1980年12月因高热入住某院,通过化验、胸透、摄片,结合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肺炎,先后用红霉素、青霉素、四环素、泼尼松、中药清热解毒剂和输液等疗法,罔效,后又疑为肺结核,用链霉素、异烟肼等抗结核药治疗40余日不奏效。患者家属要求出院,出院时体温波动在38.5℃~40℃。1981年2月到张氏处就诊,当时患儿精神萎靡不振,言语低微,两颧发红,体温39.4℃,发热以夜间为甚,手足心热于手背,纳食差,口渴饮水不多,舌质红苔少,脉数,二便尚可。处方予益胃汤原方加白术,3剂,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当晚患儿即服1次,次日热退,3剂尽服,诸症痊愈。随访再无复发。(《山西中医》1988年第3期40页)

养阴清肺汤

本方出自《重楼玉钥》,由生地黄、麦冬、生甘草、玄参、贝母、丹皮、炒白芍、薄荷组成。有滋养肺胃、兼解风热之功,主治白喉,亦可用于乳蛾等病。凡瘟疫证型与此相类者,可选用本方。

用治白喉:徐氏报道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白喉中、重期,症见发热或不发热,咽干喉痛,吞咽困难,鼻声重,呛咳,喉间起白点成伪膜,体温38℃左右,脉搏如常。同时局部吹以吹喉散,次日即见喉头滋润,白膜渐见消退,至三四日白膜消退,五六日可以治愈。(《福建中医药》1960年第2期21~23页)詹氏报道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白喉7例,认为白喉初起发热无其他并发症者,要始终坚持服此方,至愈而止,重者每日3剂,轻者每日2剂。(《江西中医药》1959年第11期14页)

清燥救肺汤

本方出自《医门法律》,由桑叶、石膏、人参、生甘草、胡麻仁、阿胶、麦冬、蜜炙枇杷叶、杏仁组成。有清燥润肺之功,主治温燥伤肺证,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口干咽燥,气逆而喘,心中烦热,胸满胁痛,舌苔干燥,或舌干无苔,脉象细数或滑数。凡瘟疫证型与此相类者,可选用本方。

用治流行性感冒:王氏报道印会河教授运用清燥救肺汤治疗因流行性感冒引起咳嗽,症见咳吐白沫不爽,胸闷气短,口干、便调,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滑。处方:桑白皮15g,桑叶12g,杏仁12g,沙参15g,麦冬12g,石斛15g,生石膏30g(先煎),阿胶珠10g(烊化),黛蛤散15g(布包),枇杷叶10g。服药7剂,诸证改善。(《中级医刊》1997年第10期50页)

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李氏报道已故中医米伯让辨证治疗钩端螺旋体病657例,其中温燥证用清燥救肺汤加味,药用桑叶、枇杷叶、杏仁、火麻仁、阿胶、沙参各9g,麦冬24g,生地、元参各30g,瓜蒌、贝母各12g,生石膏30~60g,取得了满意疗效。(《光明中医》1989年第1期5~7页)

加减复脉汤

本方出自《温病条辨》,由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组成。有滋阴养液、填精益肾之功,主治温邪疫毒深入下焦,肝肾阴精耗损,症见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舌干绛或枯萎,脉虚大或细数无力或结代。瘟疫证型与此相类者,可选用本方。

用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冯氏介绍以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115例,对其中证属正虚邪恋,症见低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咽燥、神志呆滞、脉虚数者,用加减复脉汤(麦冬、沙参、知母各6g,白芍12g,生地、石斛各10g,阿胶6g)治疗。结果治愈106例,死亡5例,遗留痴呆或肢体瘫痪等后遗症者4例。住院时间10~20天者49例,21~30天者60例,30天以上者6例。(《陕西中医》1990年第7期301~303页)

用治肠伤寒(西医病名):浙江已故中医潘澄濂曾以本方加减治愈1例伤寒。患者翁某某,男,22岁。发热20余日不解,体温波动于38~39.2℃,神疲而烦,渴不欲多饮,大便微溏,日2~3次,纳差,回盲部触之有过敏感反应,舌根黄浊,前半及尖边质红,脉象弦缓。血象检查:白细胞6400/mm3,分类:中性58%,淋巴40%,单核2%。伤寒血清反应1:95。西医诊断为肠伤寒。先以葛根芩连汤加减治之,患者服药1剂后,夜半十二时许觉烦躁不安,鼓肠,欲大便,突下血约300~400mL,体温骤降至36.2℃,肢厥神清而倦怠,默默不语,肠鸣,仍有欲便意,舌苔根黄浊、前半干绛,脉象细数,急投复脉汤加减以救其危。方用:西洋参9g,肉桂1.2g,鲜生地30g,元参12g,黄连6g,麦冬9g,银花16g,地榆炭15g,仙鹤草30g,炙甘草6g,赤芍6g。患者服药1剂,下血即止,精神稍佳,尚有低热,舌苔根部黄浊消退,质仍红绛,再以原方去肉桂,加白薇、旱莲草。服2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前方去赤芍、仙鹤草,加怀山药,继服3剂。调理20余日乃愈。(《潘澄濂医论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

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李氏报道用加减复脉汤结合西药治疗钩端螺旋体病致心肌损害56例。处方:白参、麦冬、阿胶(烊化冲服)、金银花各10g,五味子3g,生地黄12g,连翘、土茯苓各15g,黄连、炙甘草各5g。每日1剂。心阳偏亢加酸枣仁15g、龙骨30g;心阳不振加桂枝7g、附片6g。结合使用西药青霉素、地塞米松等。对照组在治疗组使用的西药基础上加用普萘洛尔、阿托品等。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48例(占85.7%),有效7例(占12.5%),无效1例(占1.78%),总有效率98.22%。西药组治愈18例(占56.3%),有效12例(占37.5%),无效2例(占6.2%),总有效率93.8%。(《四川中医》1999年第9期14~15页)

用治流行性出血热:李氏等采用加减复脉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动过缓132例。处方:炙甘草12g,生地黄20g,白芍15g,生姜9g,麦冬15g,桂枝9g,阿胶10g。每日1剂。加减:余邪未净,舌苔厚腻,脘痞纳差者,加藿香、薏苡仁、厚朴以芳香化浊、燥湿理气;胸闷气短者,加石菖蒲、桔梗、枳壳以理气宽胸;汗出气喘者,加黄芪、五味子以收敛肺气。疗效:经过3~9天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心率升至60次/分者26例,有效9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1%。(《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年第2期150~15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