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祖妣姓氏起源时间考证曼公至祁侯世系是杜撰的

 nfy985 2023-04-21 发布于广东

邓良甲 日期:2023-4-20

查阅了本人收集的三百多套邓氏族谱,从殷商曼公至东汉邓禹的世系记载,有十几个版本,错综复杂,漏洞层出不穷,经不起历史考证。本人去年撰文《曼至禹四十七世系不可信》,列出各世系与史不符之处,例如出现前朝人物使用后朝设置的官衔和地名,甚至私造官衔,倒置年代。乱捏造名和字,如曼公无“德阳”字,吾离无“宣”名,祁侯无“明渊”名,吾离与祁侯也非曾祖曾孙关系等。本文从祖妣姓氏起源时间来考证曼公至祁侯世系,进一步的佐证曼公至祁侯世系是明清谱匠杜撰的,完全不可信。

姓氏起源多元化,为使可信度高,本文参阅《史记》、《春秋左传》、《前汉书》、《唐书-宗室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證》、《姓氏急就篇》、《万姓统谱》、《元和姓纂》、《氏族大全》、《通志-氏族略》等,仅摘载该姓氏最早起源资料予以考证,未引证私谱资料及百度信息等。

若本文姓氏起源有不对之处,欢迎指出斧正,谢谢大家。

一世:曼公,字德阳,受封侯爵,賜姓受氏,邓氏出此,妣辛夫人,生子:晁。

曼公,殷商第十六任君主祖丁之季子,商高宗武丁之季父。

按《竹书纪年》记载,祖丁,名新,元年丁未王即位居庇,九年陟,即公元前1326年卒,因此曼公出生于公元前1326年之前。公元前1274年商高宗武丁即位,大概在公元前1271年左右封季父于河北曼(曼国)。

二世:晁公,字昊宁,世袭侯爵,妣李夫人,生子,徽。

按《北史-李氏序传》卷一百、按《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按《万姓统谱》卷七十:李,陇西。颛顼曾孙尧时咎繇为理官,子孙以官为氏,殷末裔孙理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变姓李。

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为李氏得姓始祖李(理)利贞的父亲。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逃至苦县将“理”改为“李”,利贞(公元前1069-992)后被尊称“李姓始祖”。

由此可知,李氏起源最早于西周初,即公元前992年之后,而二世晁公、妣李夫人大概生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此后300多年才有李氏

三世:徽公,字虞,世袭侯爵,妣汪夫人,生二子,长庆、次耿。

1、按《姓氏寻源》记载:“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 鲁成公,姬姓,鲁宣公之子,名黑肱,为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一任君主,嫡子鲁襄公,姬姓名午(前575年─前542年),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二任君主,鲁成公庶子姬汪,封汪侯,其后代便以邑名“汪”为姓。

此支姬姓汪氏最早起源于春秋末期公元前542年。

2、据典籍按《广韵·唐》中记载:汪,姓。汪罔氏之胤。汪氏,源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按《万姓统谱》记载,汪,汪罔氏之后,汪罔,古国名,国君防风氏。后来防风氏被大禹所杀,国人迁居浙江湖州的深山里,称汪罔氏。按《湖州府志》记载,湖州禹贡扬州之地,防风国在焉,春秋属吴,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国灭吴国,地属越国,战国时,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国,地属楚国。汪罔国为楚国灭之,国人避之于安徽歙县,改称汪氏。

此支汪氏起源公元前334年之后

由此可知,汪氏最早起源于春秋末期公元前542年,而三世徽公、妣汪夫人大概生于公元前1270年左右,此后700多年才有汪氏

四世:庆公,字晃文,世袭侯爵,妣姜夫人,生二子,长超、次桓。

五世:桓公,字仁挚,世袭侯爵,为人优勤惕励,妣郑夫人,生二子:长昆、次仪。

按《元和姓纂》按《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其地华州郑县是也。生武公,与晋文侯夹辅平王,东迁于洛,徙溱、洧之间,谓之新郑,其地河南新郑是也。十三世孙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

郑国,公元前806年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棫林(陕西凤翔南),后东迁至河南新郑,公元前375年被韩国灭亡,后人以国为氏

由此可知,郑氏最早起源于公元前375年,而五世桓公、妣郑夫人大概生于公元前1210年左右,此后800多年才有郑氏。

六世:昆公,世袭侯爵,妣闻夫人,生子,忠。商王无道,去商归周,择主而事,可谓顺时听天。

曼公,出生于公元前1326年之前,周朝建于公元前1046年,因此一世至六世相隔280年,每代平均47年,因此商王无道,去商归周,择主而事”不可能在六世

按《通志-宋-郑樵》记载:闻氏源自复姓闻人氏,闻人氏源出姬姓,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因为少正卯在鲁国有名望,成为鲁国的大名人,时称闻人,其后裔遂以闻人为氏。闻人氏之后改单姓为闻氏。故闻氏后人尊少正卯为闻氏的得姓始祖。

少正卯(?~前496),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是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

由此可知,闻氏最早起源于公元前496年,而六世昆公、妣闻夫人大概生于公元前1180年左右,此后680多年才有闻氏

七世:忠公,世袭侯爵,妣张夫人,生二子:长晖吉、次晖文。

八世:晖吉,世袭侯爵,妣杨夫人,生子:浩。

按《世本》说:“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于杨侯。”

大约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尚父的杨国被晋献公诡诸所灭,晋献公将杨国封给弟弟伯侨,伯侨是晋武公姬称的次子,因封地在杨国,被称为杨伯侨。

晋武公灭杨国,以杨国故地赐予其少子伯侨,伯侨之曾孙羊舌肸食采于杨邑,其后裔以邑名为杨氏。杨氏后人尊伯侨为得姓始祖,杨伯侨(公元前724年~?),晋武公次子,晋献公之弟。

由此可知,杨氏最早起源于公元前661年之后,而八世晖吉、妣杨夫人大概生于公元前1120年,此后550多年才有杨氏

九世:浩公(日浩),世袭侯爵,妣魏夫人。生子,煦和,妣孙夫人,生子:咸和。

1、魏氏起源

按《古今姓氏书辩證》记载,魏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封于毕(陕西咸阳北),裔孙毕万事晋,受魏为大夫,河中河西县是也,因以邑为氏。

按《姓氏急就篇》记载,魏氏,姬姓,国在河东为晋所灭,又毕万毕公之后,晋封魏后因为氏。

按《史记-汉-十二諸侯年表》记载,晋献公诡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灭魏、耿、霍。始封赵夙耿,毕万魏,始此。

按《史记-三十世家-魏世家》记载:魏之先,毕公高之後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毕,於是为毕姓。…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

毕万,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毕公高之后裔。姬姓,毕氏名万,公元前661年,毕万事晋献公,灭耿、霍、魏有功,晋献公将魏地赐封给毕万,并任命为大夫。其后魏、韩、赵果三家分晋。毕万死后,毕万子孙以其封地为氏,称魏氏。

因此魏氏最早源于春秋初期,公元前661年魏国灭亡之后。而九世浩公、妣魏夫人大概生于商末公元前1090年左右,此后430多年才有魏氏

2、孙氏起源

按《万姓统谱》记载:孙,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卫,至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以字为氏,又望出太原

按《元和姓纂》记载:“孙,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因此孙乙(武仲)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按《古今姓氏书辩證》记载:孙氏,出自姬姓,卫康叔八世孙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生武仲乙,以王父字为氏…

卫武公(公元前852年-758年),姬姓,卫氏,名和,卫国第十一位国君。曾孙武仲,即孙乙大概出生于西周末春秋初。

因此姬姓孙氏最早起源于西周末春秋初。

按《古今姓氏书辩證》记载:孙氏…又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

田书,字子占,齐国大夫,著名按《孙子兵法》孙武(公元前545年—470年)的祖父,田书于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乐安,赐姓孙氏。此妫姓孙氏最早起源于春秋中期,公元前521年之后。

由此可知,孙氏最早起源于周末春秋初,公元前770年左右,而九世浩公、妣孙夫人大概生于商末公元前1090年左右,此后320多年才有孙氏。

十世:煦和,世袭侯爵,妣宋夫人,生子,杞,妣黄夫人。生子,楠。

1、宋氏起源

按《姓氏急就篇》记载:宋氏,子姓,周封微子于宋,其后氏于国

按《元和姓纂》记载:宋,子姓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于宋,传国三十六世,至君偃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伐宋杀之三分其地,宋亡,子孙遂以国为氏。

由此可知,宋氏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286年宋亡之后,子孙以国为氏。十世煦和、妣宋夫人大概生于商末公元前1060年左右,此后700多年后才有宋氏

2、黄姓起源

按《元和姓篡》记载:“黄,伯益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按《通志·氏族略》记载:“黄氏嬴姓,伯益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按《春秋左传》记载:鲁僖十有二年(公元前648年)夏,楚人灭黄。

由上可知,黄氏最早起源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48年楚灭黄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

由此可知,黄氏最早起源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48年楚灭黄国之后。而十世煦和、妣黄夫人大概生于商末公元前1060年左右,此后400多年后才有黄氏

以上一至十世考妣所在殷商时期,但是李、汪、郑、闻、杨、魏、孙、宋、黄等姓氏最早起源于西周之后,因此这些世系中的考妣都是杜撰的,与姓氏起源的时间不符合,延后几百年才有此妣氏。

十一世:杞公,世袭侯爵。妣余夫人,生二子,长加珍(朗喜)、次朗珍。

宋郑樵所著按《通志·氏族略》记载:余氏,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

由余,春秋中期晋国人,姬姓,名由余,字怀忠。秦穆公(公元前683年-621年)拜其为上卿,由余的后世子孙以祖名为氏,衍生出由氏和余氏。

由此可知,余氏最早起源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21年之后,而十一世杞公、妣余夫人大概生于公元前1030年左右,此后400多年才有余氏。

十二世:加珍(朗喜),世袭侯爵,妣汪夫人,生二子,长怡、次悦。

见上,汪氏最早起源于春秋末期公元前550年之后,而十二世加珍、妣汪夫人大概生于周初公元前1000年左右,此后400多年才有汪氏

十三世,怡公,世袭侯爵,妣黄夫人,生二子:长淮、次沛。

见上,黄氏最早起源于公元前648年之后。而十三世怡公、妣黄夫人大概生于周初公元前970年左右,此后300多年才有黄氏。

十四世:沛公,世袭侯爵,妣姜夫人,生二子:长琮、次壁。

十五世:壁公,世袭侯爵,妣许夫人,生二子:长厚,次淳。

按《古今姓氏书辩證》记载:许氏,出自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以为四岳之嗣,至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河南鲁山),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按《春秋左传注疏》许,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周武王封其苗文叔于许,今颍川许昌是也,…许国文叔所封二十四世为楚所灭也。

许国,周朝时期诸侯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许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国君为姜姓,爵位为男爵。许二十四世(公元前375年)为楚所灭

由此可知,许氏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之后。而十五世壁公、妣许夫人大概生于周朝中,公元前910年左右,此后500多年才有许氏。

十六世:淳公,世袭侯爵,妣杨夫人,生三子:长衡、次峻,三峄。

见上,杨氏最早起源于春秋中公元前661年之后。而十六世淳公、妣杨夫人大概生于周朝中公元前880年左右,此后200多年才有杨氏。

十七世:衡公,世袭侯爵,妣曾,袁夫人,生三子:长纬,次略、三猷

1、曾氏起源

按《姓氏急就篇曾氏出于鄫,姒姓,莒灭鄫,子孙在鲁者,别为曾氏

按《古今姓氏书辩證(宋)鄧名世曾氏,出自姒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莒灭鄫,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

按《通志(宋)鄭樵》卷二十六记载:曾氏,亦作鄫,亦作缯,姒姓,子爵。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灭之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

按《氏族大全》曾,鲁国,仕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周末莒灭鄫,子巫鲁,去邑为曾氏。

天下无二曾,曾氏得姓始祖曾巫,春秋时期人,曾参(前505年-前435年)的曾祖父,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国所灭,鄫太子巫逃亡鲁,鄫国亡。

按《春秋左传》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莒人灭鄫

按《前汉书-班固》莒灭鄫,齐灭莱,师古曰事并在襄六年(公元前567年),鄫、莱皆小国。

因此曾氏得姓始祖曾巫,公元前567年鄫国亡,子孙去邑为曾氏。由此可见曾氏最早起源于春秋末期,公元前567年之后,而十七世衡公、妣曾夫人大概生于公元前850年,此后300多年才有曾氏

2、袁氏起源

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證-》、《通志-氏族略》袁氏,出自妫姓,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爰)为氏,宣仲生选,选生声子突,突生惠子雅,雅生颇,奔郑,秦末,裔孙告,辟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辕涛涂(公元前701年-625年),字仲,谥宣,春秋时期陈国大夫,世代为陈上卿。辕姓得姓始祖。

袁政,秦(公元前221-206年)末汉初时期人,袁姓得姓始祖。

由此可知,袁氏最早起源于秦,而十七世衡公、妣袁夫人大概生于公元前850年,此后600多年才有袁氏

十八世:略公,世袭侯爵,妣李夫人,生二子:长宣、次殷。

十九世:宣公,字吾离,世袭侯爵,妣曾夫人,生三子,长尚、次高、三敦。

见上,曾氏最早起源于春秋末期,公元前567年之后,而十九世衡公、妣曾夫人大概生于西周末,公元前790年左右,此后200多年才有曾氏

史籍中,吾离无“宣”这个名

二十世:尚公,世袭侯爵,妣张、朱夫人,生二子,长名粹、次名纯。

按《元和姓纂》记载:朱氏,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

按《通志-宋-鄭樵》记载:朱氏,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以朱为氏。

按《氏族大全》朱氏,周封曹挟于邾,为楚灭,子因去“阝”姓朱。

按《姓氏急就篇》记载:朱氏,舜臣禾虎之后,自高阳后,周封于邾,后为楚所灭,子孙去邑,氏朱焉。

由上可知,邾姓,源自曹姓、子爵,帝王颛顼的来孙名安,被赐曹姓。曹安的子孙以曹为姓,周武王将曹安后人封到邾邑,战国时期楚国灭邾, 邾失国,子孙去“阝”,以朱为氏。

因此朱氏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楚灭邾之后。而十世煦和、妣朱夫人大概生于春秋初,公元前760年左右,此后300多年才有朱氏

廿一代:粹公,世袭侯爵,妣苏夫人,生二子,长明渊、次明德。

廿二世:明渊、字祁,春秋时,邓侯吾离的接班人祁侯,于周厘王四年(公元前678年癸卯年)邓国被楚文王所灭,失茅土,失侯爵。妣朱夫人,生子:史。

见上,朱氏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楚灭邾之后。而廿二世明渊、妣朱夫人大概生于春秋初,此后200多年才有朱氏

按《春秋世族谱》记载,邓祁侯即吾离,或吾离之子。因此邓侯吾离与邓祁侯不是曾祖与曾孙关系。邓祁侯即吾离(谥号祁),或吾离之子,史籍未记载祁侯,名“明渊”。

查阅大量史籍资料,殷商和西周时期关于曼国或邓国的记载几乎空白,直至春秋初期才有邓国的片语只字,记载了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朝鲁;鲁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楚巴围鄾,邓帅师救鄾,邓师大败,鄾人宵溃;鲁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楚伐邓,灭之。

从曼公至吾离(或邓祁侯)这中间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关于曼国或邓国的君主资料,史籍中无任何记载,后来在襄阳邓城考古发掘中也没发现,因此我们邓氏族谱上出现曼公至吾离(或邓祁侯)至邓禹,这些世系是明清谱匠杜撰的,几百上千年来我们连邓禹的父亲是谁?都弄不清楚,再往上追溯,可信吗?完全不可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