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文锦汇 2024-03-01 发布于河南

世界上使用竹制品的国家,唯中国最早。竹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古来记于竹简上的刑法条文称为竹刑;记载文字的竹简称为竹素;在竹简上记事书写称为竹书。竹雕仅仅是竹文化的一部分。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信仰习俗。古代先民尊奉竹图腾,视其为图腾崇拜物,还作为祭祀的工具和祭品。

看似平淡无奇的竹筷子,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国人历来有讨口彩的习俗,筷子就有快生贵子、快快乐乐、五子登科等好彩头。十双筷子合在一起有十全十美之意。筷子乃成双成对使用,结婚时可作为定情物,两根竹筷肩并肩,寓意白头偕老,永不分离。江南闹新房的时候,人们把竹筷子从窗户扔进去,闻听筷子落地一声响,会说“筷子筷子,快生贵子”。而在竹筷上雕刻花纹、图案,更使其锦上添花。

远在纸墨笔砚发明前,先民们已然用刀刻竹记事。这种最原始的竹雕,应该先于甲骨文。

西周时士大夫依照等级制度,已持带有花纹的竹笏(又称手板)参加宫廷朝会。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把所用的斑竹笔筒美其名曰“裘钟”。汉唐时期的竹雕,目前见到较早的器物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雕有龙纹的彩漆竹勺。

宋代,追求竹制艺术品成为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习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带动了竹雕精品的问世。

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种竹、刻竹、写竹、画竹蔚然成风,促使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相结合,导致竹雕从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此时期,名家辈出,可以这样说,是民风民俗的变化,带来了竹雕的兴盛。

竹雕也称竹刻,有竹根雕刻、留青、贴黄之分。

竹根雕刻是利用竹根的天然形状和节疤,稍加雕凿即可制成人物或器物;留青是在竹材外表的青色皮层上雕刻花纹;贴黄是将竹材内壁约2毫米的黄色表层,经加工后粘贴在器物上再进行雕刻。通常运用浮雕、镂雕、阴刻等方法。民间刻竹艺人,多半从刻扇骨开始。

用材是刻竹的基础,而取材大有学问:刻竹人每次入山取竹,采阴坡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这样的竹子纹理细密,老嫩适中,表面平整,竹斑少。将竹截成竹段后,通常要煮两小时,以便防蛀防裂。煮后晾干,置放两年左右,待颜色转深再用来雕刻。留青所用竹料更有特殊要求。清人封毓秀就把留青取材堪比挖人参和获苓。

明清时期不少竹雕大师,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大部分竹雕高手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根据其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产生了两个竹雕流派,一派始于嘉定朱鹤,一派始于金陵濮仲谦。

“嘉定派”,擅用深刻、浮雕、圆雕手法,运刀如运笔,人物、动物神态自然,成为当时全国竹雕艺术最大的流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作品有海棠花笔筒等。

“金陵派”讲究只就天然形态稍加凿磨,即所谓“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多刀斧为奇”。主要技法是浅刻。其代表作松枝小壶亦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竹雕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四川等省市,其中广东南雄以竹根雕著称,湖南邵阳、浙江黄岩、四川江安以贴黄著称。竹雕图案有的取材于“麻姑献寿”、“哪吒闹海”等古代传说,有的源于龙凤、熊猫等象征吉祥的动物。20世纪初,江安竹雕工艺品绝活曾在巴拿马赛会赢得金奖。

竹雕作品明、清两代传世最多,明末至清乾隆期间的较为珍贵,一般而言,年代越久的色泽越深,呈琥珀色、暗红褐色、深棕色或柠檬黄色。

明清竹雕所镌作者名款、印章,为后世收藏鉴识提供了重要依据。历代名家、艺人刻款的作品,尤以竹雕笔筒身价不凡。香港苏富比2004年秋拍推出的清初登山图蜀道难题诗笔筒(高13厘米),上有仲谦款,成交价达166万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