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操,第二天。孩子们似乎还不太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在节奏把握不准,时而快,时而慢,如此,便显得凌乱。 我,并没有为此而批评。我知道集体活动是需要耐心的,尤其像这种消耗体能的带有目的性的活动更如此。
跑着,跑着,有孩子受不了,说自己花粉过敏。她,这样说,我倒不敢怀疑。校园里的花确实多,空气里花香分子含量应当很大。
慢跑三圈,不过十分钟。孩子们的表现和感受迥然不同,有的孩子轻松自如,有的孩子叫苦喊累,有的孩子愁眉苦脸,有的孩子笑容满面。
跑操结束,有两个爱玩篮球的孩子躺在球场上。我以为他们是在扭打在一起,急匆匆地跑向球场。走近,才发现俩人并没动手,只是用力压住对方。见我来了,他们迅即散开。有孩子告诉我,是为了抢球,十几个人抢一个球,必然会有冲突。
其实,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运动,拼抢过程中有体能对抗,也有技术对抗。这项运动最能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也很容易受伤。正如此,有很多学校都不鼓励和提倡,甚至反对,怕出安全事故。
但,我们学校的球场总是热闹的。孩子们每一次成功投篮,都会有阵阵欢呼。
教育,就是要激发孩子的潜能,智育的潜能,体育的潜能,美育的潜能,劳育的潜能。如果为了压制孩子们的天性,而做出一些违背人的成长规律的事,那就是一个笑话。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个故事。民国时期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渠去一中学视察,发现学生正在进行篮球比赛。他发现,这场上有10个孩子,居然在抢1个球。于是,大手一挥,声如洪钟,“传我的话,给孩子们一人发一个球去玩吧,免得抢来抢去的。咱又不是没钱!”
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在今天似乎还真有这样做的人。怕这,怕那,于是做出与韩复渠一样的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教育,首先就是要让孩子们明白这个道理。学习,向来就是在竞争,这种竞争不单是成绩,还有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