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与西方:究竟谁是杰出的科学实验大师?(5-7)

 我心……飞翔 2023-04-21 发布于青海
文章图片1

作者简介

作者华龙,英籍华人,曾在多个国家工作、生活,熟练掌握多种语言。工作涉及金融与贸易、外交、政府国际援助、国际商业与金融诈骗调查、物流、咨询、慈善、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国际关系与国家战略、军事、外交、历史、科学、文化与宗教比较研究等领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目前正在进行系列丛书《醒来!被催眠的巨龙!》的写作。此丛书酝酿二十余年,通过亲身经历及多年精心调查和积累的大量资料,以文明、民族为基点,跨越国际政治、外交、军事、 经济、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并以当今国际舞台前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与标志性人物为连接点,通过表面上毫无关联的事件及人物之间的无形纽带,审视大国的博弈与沉浮、民族的悲欢与兴衰,探索生命的目的与价值,以抛砖引玉,唤醒吾辈仁人志士作为华夏子孙对历史赋予的民族使命的自觉,从数个世纪的“西方中心主义” 精神殖民的催眠中彻底觉醒,带领人类走出迷宫,在完成民族复兴大业的同时构筑一个公正仁爱、共同繁荣的和平世界。

期待我们伟大的华夏文明的复兴之光由今日之星星之火终成明日燎原之势!

华夏与西方:

究竟谁是杰出的科学实验大师?

(一)“科学史”的张冠李戴骗术:“谎言重复千遍等于事实”

(二)让牛顿汗颜的光学大师

(三)杠杆:到底谁才是力学大师

(四)浮力的神话:究竟谁展示了科学思维优势?

(五)地球引力:牛顿的浪漫童话与墨家严谨的科学实验

(六)惯性运动定律:平庸的牛顿与超前的墨家

(七)第二、第三运动定律:神与神话的紧箍咒

注:咖啡色标题为已更新,黑色标题后续待更新

(五)

地球引力:

牛顿的浪漫童话与墨家严谨的科学实验

就如对浮力进行的实验与研究,墨家的实验角度及思维方式远远优于两百年后的阿基米德一样,在牛顿出生的两千多年前,墨家不仅阐述了被渲染成“西方科学优越”象征之一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而且更非同寻常的是,与牛顿相比,墨家对运动规律的理解也远比牛顿更进步、更符合现实、更接近当今最前卫的粒子物理学所理解到的宇宙与自然的现实运动状况。

牛顿从落下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实际上,在西方科学界,这个故事早已被普遍视为浪漫童话,没人真的相信,但在21世纪的今天,它却依旧通过科普读物被广泛传播,被中国大众信以为真。那么,以牛顿的名字命名的那些运动定律本身又如何?

文章图片2

牛顿发现地球引力也许是一个浪漫的童话故事。但早在他诞生的两千年前,中国的墨家对地球引力进行的科学阐述,是实打实地通过科学实验。在实验中,墨家认识到物体自由下落是重力在起作用,并以实验来说明这个原理:以绳自上向下牵引物体,不用费力;但若要上举物体,则须克服重力作用,所以必须要向上用力(《经说下》:“挈,有力也;引,无力也。” )。不仅如此,墨家也提出了物体重量、重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物体的重量由重力导致。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下落,是加速运动。(墨经.经说上》:“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

墨家对重力存在的认知与研究,是基于华夏先人的科学遗产,自古,华夏民族就掌握一个精确的地理知识:地球是个球体。如基于商朝科学遗产的《周髀算经》就以大地为球形来计算天文数据、阐述地球自转及时差概念的,如“日运行处北极,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东极,东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南极,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西极,西方日中,东方夜半。”(《周髀算经·卷下》)。华夏民族之所以发展了世上最精确的阴阳合历,也归功于对宇宙与天体的丰富知识与观测数据。地球是个球体并有时差的认知也被中国许多先哲阐述,如战国时代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的至交惠施就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正因为古代中国人了解地球是球形并在自转而产生时差,所以惠施才说:“今日适越而昔来”(《庄子·天下》)。

文章图片3

基于这些先人的科学研究,墨家提出了数个运动定律。然而今天,晚于墨子几乎两千年后的“牛顿”却成了“运动定律”的代名词,没有人提及墨家的这些运动定律。有什么比这样的数典忘祖更让我们愧对祖先的吗?要知道,墨子与牛顿之间,历史已走过了近两千年!

文章图片4

(六)

惯性运动定律:

平庸的牛顿与超前的墨家

两千年之后的牛顿,与两千年前的墨子,究竟有什么进步?

让我们先看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或称“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除非作用于其上的力迫使其改变该状态。

再看一下墨家的相关定律有何不同。早于牛顿两千年,墨家就提出:停止,是因为有阻碍运动的外力作用。在没有外力作用下,运动的物体不停止。(《经上》:“止,以久也。”;《经说上》:“止,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

文章图片5

乍看,这两个定律说的似乎是同样的原理。但更仔细深究一下,就会看到二者之间在一个关键之处截然不同。

牛顿定律的开头一句,是以物体的静止状态为起点,这从侧面显示了牛顿是把静止状态作为物体本来的固有状态。这看起来很有自然逻辑性,没有什么可厚非的,理由也十分简单明了:位于地球上的人看天体等一切物体,看到的确实是静止的天体或物体。以普通人的肉眼看,或在西方的古典力学研究中,人们也以为空中的天体、地上的物体确实是静止不动的,这是普通常识,也与西方传统的世界观、宇宙观与思维方式有关。

但与这种直观的“普通常识”完全相反的是,墨家以物体都在运动作为本来固有的状态。不仅如此,墨家还提出:所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它不过是运动的不同状态与方式。万物存在于时空中,随着时空而改变。瞬间运动如同一支疾速飞行的箭穿过一根柱子,转眼即逝,这种运动十分明显,如同牛不是马一样;相比之下,人过桥相对很慢,但也在动,也时时在变,就如同一匹马,虽然每一瞬间不易察觉,但其内在的与外在的运动都使其在每一瞬间变成“不同”的马。

文章图片6

直到现代科学最前沿的新科学领域粒子物理、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才得到证明:墨家的理论才是物体状态的本质属性,墨家的定律才真实反映了宇宙万物运动的现实状态与自然规律。宇宙万物时刻都是在运动而非静止,即使肉眼看似静止的物体也在不停地运动,不仅是随着地球运转,物质内部的粒子也在不停地运动。这一切都与普通人通过直观获得的常识相反。

物质运动的这样一种状态,是现代粒子物理学家们要在复杂的实验室精密仪器协助下、或在一个超越地球时空的宇宙世界中才会观察并意识到的,伽利略、牛顿、笛卡尔等西方科学偶像们都在走入迷途,错误地相信并推断一个静止的宇宙——不论是他们的试验还是逻辑推理都如此失败,甚至20世纪的科学泰斗爱因斯坦也不曾例外,不可思议的是古代的墨家却准确地认知和把握了这个宇宙及物质运动的本质。

文章图片7

直至21世纪的今天,西方的许多科学家与科学史家们对一点也仍迷惑不解:现代粒子物理学家要借助复杂的实验仪器去观察的粒子运动,两千多年前的墨家先哲们在没有这一切现代工具辅助的条件下,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身处地球、以地球为参照物去做实验,却得出这个完全违反直观的准确结论,如此准确地想象出或推断出一个不被空气阻力及机械摩擦阻力所扰乱的宇宙。墨家如何看到了人的肉眼观察看不到的事物本质、得出如此精确的科学结论?

墨家之所以能得出这个准确结论,不仅要依靠严谨的逻辑推理,另一个关键前提是:他们必须将自己置于一个超越地球时空的高维宇宙。这是华夏文明的高度进化、华夏科学与哲学的非凡之处。墨家高度超前的运动论实际上也基于其超前的“时空相对论”基础上。

文章图片8

秉承华夏科学遗产,墨家认为时空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并与物体运动联系起来加以说明。如“宇,弥异所也”、“久,弥异时也”,意思就是说,时间这个维度包含古往今来,悠久无极,而空间则不论从何处看,都广漠无垠。作为整体的时空不仅“无限”,也与时间和空间各部分的“有限” 密切相连。这种时空理念在华夏先哲的精彩论述中也得到展示,如庄子的“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在他们看来,一切运动,必然经过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穿越一定的空间,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每时每刻,物体处在某个特定的位置,而物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是密切相连的,时与空密不可分,也都同时是有限与无限的。

文章图片9

墨家折射了华夏文明探索宇宙与生命奥秘的超前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在古代,汉语中的“宇宙”是两个概念的组合:宇为空间维度,宙为时间维度,时空不可分离。时空一体化是华夏往圣先哲超越地球时空分离局限的框架,为人类留下的宝贵智慧遗产之一,是揭开宇宙与生命奥秘的一把金钥匙。作为华夏文明的杰出传承者之一,墨子也远远领先于西方而传输了这个华夏宇宙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一切个体和局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体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与整体有着密切而必然的有机联系。

这一切都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要早数千多年, 也比牛顿的时空宇宙观要先进得多。

文章图片10

(七)

第二、第三运动定律:

神与神话的紧箍咒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数学公式F=ma表示作用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之乘积。

但牛顿真写出这个数学公式了吗?答案是:没有!实际上,这个公式在他去世的半个世纪后,由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写下 的。

我们已经审视过,数学是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长期保持的一个弱项与短板。这也是为什么伽利略本人压根就没有写出过那个有关自由落体定律的数学公式,牛顿也从未写出以他名字命名的运动定律的这个数学公式 F=ma 。

不仅如此,西方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也阻止了牛顿的科学探索——不仅他没有对这个“作用力”的原因提供一个科学的解释,而且在他之后,也未被进一步地探索。因为对于牛顿及他那个时代的西方科学家们来说,粒子、它们之间的各种力乃至运动定律本身,都是上帝在创世时就都已经颁布制定的,因而没有必要、也无法经受世俗凡人任何进一步的分析。细心阅读牛顿的《光学》(Opticks)和《原理》( Principia)就会看到,牛顿坚信星球辉煌而有规律的运行只能出自上帝之手。他宣告:“不可设想,仅靠机械式运动会产生如此多的有规律运动......太阳、行星、彗星的最美体系只能来自一个智慧而强大的生灵的富于才智的规划与支配。”

文章图片11

具有悲剧性讽刺意味的是,牛顿本人也遭受了许多思想家同样的命运:他的话被许多人掐头去尾,任意诠释。牛顿本来是告诫人们不要以机械式的方式去理解自然:“万有引力解释了星球的运动,但它不能解释是谁启动了众星球的运动。上帝支配主宰着万物,并知道发生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却被曲解为简单化的机械式世界观的倡导者,加之他的“科学家”同事波以耳也把上帝视为一个伟大的制表人,把世界比作一个自动机械,如同一个运转正常的机械钟表,这一切都在十八、十九世纪兴盛的基督教科学观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此后的三百多年中,这种基督教科学观主宰、禁锢了整个地球的“科学”发展进程。直到二十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量子力学等新一代物理学家崛起后,西方才开始逐渐冲破这个禁锢。

文章图片12

那么墨家是否也提出了一个相应的“第二运动定律”?牛顿从未对这个作用力的原因提供一个解释,而是把它简单地归于“支配主宰万物一切”的万能上帝。那墨家呢?

墨家提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墨经.经上》:“力,刑之所以奋也。)在这里,墨家虽然没有给出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九章算术》已经有加速度的初步计算,中国也是迄今发现的世上首次对该类问题进行数学运算的国家 (《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 。

《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大章,包含各种问题并列出该问题的解法。其中面积的计算、分配比例计算、开平方与开立方计算、体积计算及其土石方和用工量等工程数学问题、计算税收等更加复杂的比例问题、双设法问题、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正负数的加减法、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分数计算等等,这也是世界最早的对分数进行系统叙述的著作。

文章图片13

《九章算术》与《周髀算经》 都同属华夏古代《算经十书》中的重要科学成就。有关《周髀算经》的断代问题涉及现代文明大战,在近现代西方主导的人类文明史系统重构与虚构大潮中,一个惯用的手段,就是极力把华夏古代文明成就进行“年轻化” 断代,把一切华夏文明成就说成是后来发展的。否认《周髀算经》源于周朝,就是这样一个文明战范例。

华夏文明最晚在殷商和周朝时就高度发达,掌握并娴熟驾驭了数学、天文学等一系列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但是在经历了周朝崩溃、秦朝对文化的摧毁、宋朝覆灭、明朝灭亡、明清时代内外势力对华夏文明成就的摧毁与劫持、现代社会对传统文明的诋毁等一系列文明大浩劫后,华夏大多文明科技成就或流失海外、或完全消失,今天面临几乎灭绝的危机。比如,在秦朝“焚书坑儒”的文明浩劫中,中国高度发达的众多科学知识都被销毁,而此后的汉朝大力收集并在前任基础上发展的成就,大多都不被西方主导话语权的现代科学史界承认是属于秦汉之前的,而多被归类成汉朝或其后的成就。《周髀算经》如此,《九章算术》也同样如此。当代主流科学史研究者们通常为《九章算术》进行的历史定位是“其作者已不可考”、“汉朝时期的著作”。

文章图片14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深受西方物种演化论(“进化论”)和“历史阶段论”影响,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定古代社会一定是“茹毛饮血、野蛮落后”,现代社会才“先进、文明”。这种思维障碍导致当今的中国人不敢也不肯相信华夏民族在汉朝之前就曾拥有过辉煌的文明和卓越的成就。

再看牛顿第三定律 ,这个定律说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早于牛顿二千年,墨家同样讲述了合力问题及反作用力问题,并给出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如:多项力合而为一力,逆向力在同一位置、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有反作用力。”(《墨经.经下》:“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 )

文章图片15

当今中国流行着这样一些话题:“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爱因斯坦?没有爱迪生?没有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科学传统?”等等。

这些伪命题本身就显示了现代中国被“西方中心主义”历史神话催眠的触目惊心的程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华夏文明自上古至21世纪的今天,不仅有众多的“爱因斯坦”与“爱迪生”,甚至远远超过他们。现代中国缺少的不是爱因斯坦或爱迪生,而是摆脱西方精神与文化殖民、砸碎西方话语权垄断枷锁的新一代华夏子孙。

当一个社会把自己民族的天才视为“伪科学”者去排挤、打压、迫害,因为他们的创新和思想不符合西方设置的“科学”紧箍咒框架时,这样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因斯坦” 或“爱迪生”?

文章图片16

虚构人类科技史,如同可以让人窒息的毒气,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强度,弥漫着现代中国的各个角落。对一个民族进行润雨细无声的精神与文化殖民,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谋略的现代精致版。

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对自己祖先的轻视、对自己文明的漠视,也为西方催眠师们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反省的,也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本清源、恢复我们祖先的荣誉、我们民族的光华。华夏要完成复兴使命,这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否认并蔑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注定没有未来。愿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不辱使命!

文章图片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