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六年五月,周世宗柴荣突袭契丹收复三州两关,却因病不得不撤回开封,一个月后柴荣溘然长逝。后人常以燕云未复,贬低宋太祖拔高周世宗,却没有人从理性专业的角度分析周世宗的军事行动是如何达成的,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是否能真的收复幽州呢? 周世宗柴荣 显德六年二月,周世宗以北境未复为由,宣布巡幸沧州。他先行派出义武节度使孙行友,沿太行山东麓进军,吸引契丹注意力。四月韩通奏报通济渠已经挖通,周军可以沿着水路直通瀛洲、莫州。不久,周世宗到达沧州,一场蓄谋已久的突袭已是箭在弦上。 契丹方面,除了不让后周随意消灭北汉之外,“睡王”耶律璟素无大志,他并不认为后周可以越过北汉直接挑战契丹。沧州靠近海滨,河网纵横沼泽遍地,历来不利于大军行动,因而周世宗的举动,并未引起契丹方面的重视。 睡王耶律璟 周世宗到达沧州后,不等大军集结便沿水路发起突袭(时帝先期而至,大军未集,随驾之士不及一旅),一路所过竟无人发觉(河北州县非车驾所过,民间皆不之知)。契丹乾宁军本非防御重点规模较小,面对周世宗的突然袭击立即投降。拿下乾宁军到达独流口后,周世宗并未沿滹沱河南下直接攻击瀛洲、莫州,而是北上南易水转而向西,攻击后方防守薄弱的义津关和瓦桥关,直接封堵住了契丹南下救援的路线,瀛洲、莫州相继投降。面对大好形势,周世宗不顾众将劝阻继续向幽州发动进攻,终因身体不适而作罢。 周世宗此次北伐之役,实际上仅仅是一次战术突袭,初始目标只有瀛洲、莫州、义津关、瓦桥关。胜利来的太容易又一次冲昏了周世宗的头脑,高平之战后他就乘胜攻击太原,在后勤不继、天气不利、辽国援军的三重打击下狼狈撤退。这一次,他又做出既定战略之外的决定,在任何计划都没有的情况下,盲目与契丹决战。 周世宗北伐路线图 沿水路突击虽然达成了战役突然性,但是到达义津关后,就因水路狭窄无法使用了,只能舍舟登陆。周世宗为了突然性,不等大军集结便轻兵冒进,不久就被契丹侦骑盯上,只是因为不知道周军主力虚实,契丹骑兵才没有进行攻击(胡骑连群出其左右,不敢逼)。直到攻克瓦桥关,李重进及诸将才带大军赶至(帝驻跸于瓦桥关。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及诸将相继至行在)。在大军到达前,一旦战事稍有不顺,周世宗难免身陷重围。 脱离水路周军的后勤运输就成了问题,周世宗似乎又一次将之抛诸脑后,不顾“睡王”已经带领大军进驻幽州(癸亥,如南京。辛未,周兵退。),在战役突然性已经丧失的情况下,要强行攻击幽州。攻击幽州必然要与契丹主力对决,同时要分兵防御燕山方向,阻止契丹进一步增援,还要分兵井陉口防御北汉,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以周军当时的力量断无可能实现。一旦惨败或者陷入与契丹的全面战争,必会使中原再次陷入板荡,多年努力付之东流。然而周世宗根本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和后果,战役目标亦不明确,只是不顾一切的要攻击幽州。 燕云十六州 大难临头之际周世宗病了,周军得以在契丹发起攻击前转入防御,由于孙行友攻克了易州,堵住了契丹唯一的攻击通道,使得契丹无法捕捉到合适的战机,遂放弃了进攻,周军得以安全撤军,并在土门击败北汉援军,成功保住战果,为宋朝留下了较为有利的边防形势。 纵观周世宗一生,并非网上吹嘘的神乎其神。其身上带有浓厚的五代军人习气,喜好冒险投机,缺乏大局观和沉稳性,往往因为一时之利,不惜以身犯险,抛弃既定战略。而他“雄才大略”形象的出现则是在周宋易代之后,宋朝君臣为了强调那场光荣革命的合法性,在神话自己的同时,也必然要神话一下自己曾经与之共命运的前朝。600年后,满人再次越过长城南下,清初士人将明亡之情投射于宋,反思宋朝未能统一燕云,遂大加攻讦宋太祖,再次拔高周世宗的形象,一直神话至今天。 王船山的《宋论》将对明亡的反思投射于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