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散文】向国忠︱走近悬泉置遗址

 鲁鸿武 2023-04-22 发布于甘肃

原创: 阳关客

走近悬泉置遗址

◎向国忠

第一次了解悬泉置,应该是在敦煌市博物馆看到的悬泉置复原沙盘模型,知道是汉代的一个邮驿,后来在一些资料里也看到了一些有关遗址的信息,心中便想有机会能过去看看。直到在《当代敦煌》中看到了陈旻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到敦煌看看,2000年前的“国宾馆”的模样》,一看标题就很吸引人,敦煌2000年前的国宾馆是什么样子啊?细看才知道,说的就是悬泉置,可知其规格相当高了。再细看,才知道“悬泉置”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文中还提到,据简牍记载,丝绸之路繁荣时,一次接待于阗王,其从者达到1600多人,仅用坏的杯子就达300多个。接待乌孙公主的规格也相当高,简上记载有地毯等贵重东西。从这些材料来看,悬泉置的规模是相当大了。而且离甜水井只有1.5公里,很近,对于古城、烽燧、遗址比较感兴趣的我,便下定决心回酒泉时要一睹其“芳容”。此后的日子里,我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对悬泉置遗址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

悬泉置全称为“敦煌郡效谷悬泉置”,是效谷县(汉时敦煌郡下辖6县之一)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专事传递公文、邮件并接待过往官差、使节、军队的重要机构。从历史沿革看,汉武帝时,这里称“悬泉邮”,汉昭帝时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驿”,魏晋时废置,至唐又复称“悬泉驿”,宋以后,逐渐废弃。到清代,民间开始称呼这里为“贰师庙”。悬泉置地处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山前砂砾冲积扇上,海拔1142米。其东有鱼离置,西有遮要置,南通悬泉谷悬泉水,北与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烽燧遥遥相望,是丝绸之路经过此地段的中心枢纽。现存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地面暴露有灰层、大量绳纹灰陶片、草渣和汉简。1990年——1992年对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科学发掘,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经过3年的发现和考古挖掘,将这座汉代的驿站真实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面积为2400多平方米。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用长、宽、厚约40、20、11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悬泉置遗址出土文物非常丰富,总计达7万余件,可分为4大类:简纸文书类、文具类、生活用具类及其他。简牍的内容以邮置,道里,邮书为最多,这些简揭示了置亭的关系,县级置,乡设亭。还在《汉书》以外发现关于天马的记载,而且在灰坑中发现了大量天马骨头。专家们还总结了悬泉置出土文物中的几个之“最”: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最早的书写纸——460余张汉纸;最完整的汉代私人信件——《元与子方帛书信札》;最早的皮鞋——几双帮底开全的皮鞋。

通过对悬泉置的逐步了解,也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悬泉置遗址是继居延遗址之后简牍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该遗址的科学发掘,对研究汉晋驿站的结构、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与之相联系的大量简牍及其它各类遗物为我们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它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的汉代至唐代丝绸之路上具有接待、中转作用的驿站,是丝绸之路上接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驿站。这个驿站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延续使用至魏晋时期,时间长达400年之久。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大量简牍文书、以及已揭示的马厩建筑遗址及其中出土的大量西域天马马骨、驿道遗迹等均见证了汉代丝绸之路的繁盛,真实保存了悬泉置在汉代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上曾担负传递信息、接待官员、迎送过往使者作用的历史信息与物证;已揭示的坞院建筑遗址则反映了汉代驿置建筑的建筑格局、功能特征和建筑材料的真实性。同时,悬泉置的选址特征真实的延续了这一段交通线路两侧艰苦卓绝的苍茫戈壁环境特征和空间感受。这批简牍文书不仅见证了汉时期从长安通往西域的一切邮件往来,展现了汉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衰落,而且为汉驿站的相关研究打开了窗口。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悬泉置,除了承担邮驿职能外,还肩负着接待中西交流使者的重要责任,遗址出土的大量简牍文书生动记载了过往人物活动情况。悬泉置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枢纽,像长长的丝巾中间挽出的一个精美花结,分外夺目。

正在我紧锣密鼓搜集有关悬泉置遗址资料的时候,2018年7月21日,有幸在敦煌文化馆聆听了敦煌研究院王旭东院长《人类的敦煌,共同守望》的主题报告,王院长在报告中讲到了悬泉置,建议大家到那儿去看看。王院长的建议正好说到了我的心里,前往悬泉置的愿望更加迫切了。我开始向认识的敦煌朋友打听前往悬泉置的路线和路况,结果是大家都知道悬泉置,但具体怎么走就不清楚啦。要么是没去过,要么是很早前去过,现在高速路修通后就不清楚怎么走了。同时朋友们还开玩笑说,要考古就去,如果是摄影和观光就不要去了,去那儿路不好走,再说也没什么可看的。朋友的建议固然中肯,但他并不了解我的心意,想去悬泉置的念头已经在我心中萦绕了两年多,而且随着了解的深入,这个念头更加强烈,不去亲眼目睹,心里是无法放下的。这时我想到了敦煌研究院的胡同庆研究员,我看过他写敦煌的几本书,后来在微信里也经常看到他分享的有关敦煌方面的文章,相信他一定熟悉那儿的路线。胡老师很热情,详细给我介绍了遗址的情况,并描述了当年他们考察时行走的路线和路况,只是高速路通了以后的情况就不太熟悉了。万般无奈,最后,只好向当时并不熟悉的敦煌图书馆方健荣馆长咨询,方馆长很快从博物馆朋友处为我了解到了详细的行走路线:不走高速路,走左侧国道→甜水井服务区(可以看到彩钢板屋顶和卖瓜的) →左侧下路基上道(高架U形桥)之后下到对面戈壁滩→甜水井东→南侧→沿车辙5~6公里→往右走,看到管理房(靠山),联系工作人员,让放行。另外,方馆长还给我留了博物馆一个朋友的电话,让我随时联系。这下我豁然开朗,几次我把车停到甜水井服务区,看导航就在附近,可怎么都找不到出口,原来路口在高速旁边的国道。通过电话联系,博物馆朋友告诉我路况很好,一般的轿车都可以通行,这下,我心中的疑问全部得到了解决,悬泉置之行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8月1日清晨,我早早起床,带上两个孩子,按方馆长提供的信息开车向悬泉置出发。到了高速路口入口处,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没有左拐,顺着国道直行。这条路实际上在修高速的时候我也走过,比较熟悉。快到甜水井服务区的时候,我就开始留意路南的戈壁滩,看是否有遗址的管理房。天有点阴,灰蒙蒙的看不清楚。过了服务区西侧的U形高架桥,左侧有个便道,我便停了下来,一看,前面就是彩钢板屋顶和卖瓜的彩钢房,看来没有错。我便从左侧便道过了高架桥,桥下汽车压下的车辙有两条,一条沿高速公路向东,一条沿西南方向通向山下。这时,有点犯难,到底走哪条路不好确定。另外,最近刚下过几场大雨,看起来道路被冲得很厉害,不知我的轿车能不能通过,万一车被陷到戈壁滩上就麻烦啦。便打电话向博物馆的朋友请教,她告诉我走东边的那条路,路应该没问题,前两天他们博物馆的车还去了,这下,心里就踏实了。道路蜿蜒曲折,虽然有点颠簸,但路很硬实。大约走了6公里,发现一条简易公路沿西南方向通向山下,仔细一看,在山脚下确实有一座房子,旁边蓝色的太阳能光板格外醒目,看来那儿就是管理房啦。心里就纳闷,我就在高速公路边,按说平时路过时也能看得到,怎么就没有发现呢?很快来到了管理房跟前,我还没有下车,已经有一个很朴实的汉子走了出来。下车后,我做了自我介绍,也了解到,他姓石,应该就是陈旻老师文中提到的石秀明所长了。他和他妻子是这儿的管理员,是敦煌本地人。石所长很热情,邀请我到里面坐,这时我才注意到门口的牌子“悬泉置文物管理所”。进去一看,里面很宽敞,像一个展厅,墙上有许多关于悬泉置的情况介绍,包括“悬泉置遗址概况”、“悬泉置遗址建筑布局”、“悬泉置遗址历史价值”、“文献宝库”等。我一边听石所长详细介绍,一边细细观看,对悬泉置有了更加详细全面的了解,同时,他还向我介绍了遗址发现、发掘的过程和未来悬泉置开放的规划。当我问到悬泉时,石所长告诉我,悬泉水是驿站的生命之水,然后他领我到管理所外面指着远方的山,说泉水就在山的那面,当地人称为“吊吊水”。顺着石所长手指的方向,我也清晰的看清了位于火焰山下的悬泉置遗址,心情不由的激动了起来。通向遗址的便道用挽在固定于钢筋上的麻绳形成了路的两侧,古朴自然,宛若一条古老的丝路蜿蜒着通向遥远的汉代。两个孩子嫌远,不愿意去,我便一路小跑,扑向期盼了两年多的悬泉置。小路的尽头,一个标有“悬泉置遗址”的大石头呈现在眼前。我仔细端详着,这里就是沉睡了2000多年鲜为人知的古老驿站。

天色阴沉,凉风习习,真是一个怀古幽思的绝好天气。我静静地站在遗址前,按捺住心中的激动,调整好自己的心绪,不想太唐突,就如同渴望很久才终于得到的美食一样,不想一口把它吃掉,想慢慢去品尝,去领略,这可是2000年前的“国宾馆”啊。向四周细看,暗红色的火焰山连绵起伏,东面可见一峡谷,峡谷后面应该就是悬泉水了。遗址处于山下最为开阔的河谷地带,远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一览无余。背靠大山,居高临下,而且,前有甜水井,后有悬泉水,守关就是守水,可攻可守可避风。可见古人在选择遗址位置是经过精心考量的。

我知道,1990年至1992年对遗址全面考古发掘后,为了更好地保护它,这处遗址当年被就地回填,所以,遗址的真实面貌已经无法看到了。我沿着铺了细沙的小路慢慢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东西走向通向遗址的道路,大概有我们今天两车道宽,标为“古驿道”。曾经,那些长途跋涉走来传递公文、邮件的官差,那些来自若羌、楼兰、玉田、乌孙、大宛、康居等国的使臣在这里都留下了来去匆匆的身影……顺着木栈道前行,依次看到了置区(遗置管理人员办公区域)、马厩、马医区、戍守区等,每一个区域都用方砖在原来的建筑遗址上进行了复原,坞院院墙、角墩、坞院内与坞院外房屋建筑一目了然。站在高处,可以看清遗址的全貌,坞院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坐西向东,门向正东开。一路走,一路想象当时驿站的工作情况:戍守区内战士手持兵器严阵以待,马医区内工匠正在给骏马检查治疗,马厩内一匹匹天马引颈长嘶。一路走,我一路寻找,坞堡外的生活废弃物堆积区,那可是三万多件汉简发现的地方。坞墙内北组26号房,那是我国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发现的地方。还有,发现擦屁股染有粪便的棉花的厕所在哪儿?最早的皮鞋在哪儿发现的?最早的纸张在哪儿发现的?我仔细寻找着有关遗址的每一个地方的位置。而且据汉简记载,2000多年前,敦煌就发生过沙尘暴,而且生态问题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在《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就规定春季禁止伐木、禁止猎杀幼小的动物、禁止捕射鸟类、禁止大兴土木等,夏季则禁止焚烧山林等,秋季规定禁止开采金石银矿等,冬季禁止掘地三尺做土活等。这些对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也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往回走的路上,我再次回望遗址,它是那么荒凉,那么孤寂,繁华落幕,喧嚣远去,叮咚的驼铃声消失了,无情的岁月使昔日的“国宾馆”坍塌,最后掩埋在一片黄沙之下,不禁让人唏嘘。

插图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查看作者更多作品】

1、【散文】向国忠︱坚强的母亲

2、【敦煌散文】向国忠︱走近大方盘城

3、【诗歌】向国忠︱诗牵梦绕阳关情 ——写在阳关博物馆建馆十五周年

4、【敦煌诗歌】向国忠︱党水北流

【作者简介】

向国忠,酒泉市阿克塞县中学工作,偶有散文、诗歌在《北方作家》《民主协商报》《飞天周刊》发表。

【本刊主编】成永军

【本期编辑】金 铃

征文启事

本刊是立足敦煌、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交流平台,接受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投稿,尤其欢迎小说和散文。有意者请将作品定稿及个人简介(150字以内)、照片、插图等用附件形式发至电子邮箱 616860905@qq.com。

投稿时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文章体裁、字数。文稿格式为每段开头顶格,宋体小四号字体。作者文责自负,请勿将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发来。稿酬为文章发表后一月内读者赞赏总金额的50%(限于人力,赞赏总额低于10元不发放;高于200元则按60%发放),其余作为平台维护费用。作者请主动关注平台并加主编微信ygk13893713797以便联系,稿酬到期后发文章链接给主编即可如约发放。

《阳关文学》编辑部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