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适|自适其适,乐在其中

 无知一熊 2023-04-22 发布于广东

人要有一股傻气,一股事事时时都能安慰自己的傻气;这股傻气源自醒心,一醒而笃诚信道,二醒而经世致用,三醒而豁达知命;醒心而见悟,见悟而无意必固我,遂有自适自乐:自得其所、人得其所和物得其所。回看曾巩、苏轼、欧阳修、柳宗元、韩愈、贾谊、屈原……皆是经世之才,惟醒心不同而已,然醒心不同决定命运不同,古今同理也,“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余乎?”微醒心,何乐哉?

01)自适自乐论

自适者,自适其适也;自乐者,自乐其乐也。自适自乐者认识自然,道法自然,融于自然,惟和惟叙,悠然自得,乐在自然之中,乐在自适自乐之中。

自适自乐是主体主动、自觉调适、寻乐、得乐、感乐的过程。主体不仅要顺时应物、安然处之,自适自乐于自然、事务之中,适在其中,乐在其中,而且,更应该主动治理,把自适自乐作为一种风格融于日常活动的创造之中,置适其中,融乐其中,从而体现出主体的自我风格。入世治世和出世逍遥都要讲求自适自乐。自适自乐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为人处世态度和方法,是一种“胸有成竹”的闲庭胜步式的自信,不是放弃、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逆来顺受。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短短的八十余字,记录了自己适应黄州贬谪生活、夜游寻乐、得乐和感乐的自适自乐过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是自适其适,虽被流放闲居,却顺应月色召唤而去寻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横,盖竹柏影也”之月下景色,犹如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乐,是得乐之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感乐,世间本是有乐趣的,却被一帮俗人扰乱而失去了乐趣。

何处无乐?但少自适自乐的“闲人”耳。闲人者无为而为平易恬淡,决不妄为,“不刻意而高,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外篇.刻意》)”“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不怨天,不尤人”“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苏轼《上梅直讲书》)”。做无为而为的闲人并非老庄哲学独荐,儒家也讲究。孔子厄于困境,仍与弟子问答且弦歌之声不绝,自得其乐。

自适自乐的基础是客观世界及其具体事物具有一个统一且相对稳定的物相,让人可以认识物相和安心于相而自适自乐;相反,支离破碎和瞬息万变智能让人无所适从。客观世界及其具体事物普遍存在矛盾,具体矛盾是什么有其特殊性,但无论具体矛盾怎样特殊,都具有矛盾双方既对立(斗争)又统一(共生)的特性,正是这种对立统一特性推动客观世界及其具体事物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具有自身规律,表现出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轨迹和过程,进而形成一个统一且相对稳定的物相。自适自乐就是要适应这一事物发展规律,并乐在其中。

通往自适自乐的途径是治理。治理致中和;致中则顺客观世界及其具体事物的发展规律,要求理顺自己与客观世界及其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不禁割也不加塞额外矛盾,此乃自适;致和则促客观世界及其具体事物的矛盾双方相反相成,要求在自适前提下调和客观世界及其具体事物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获得自我发展,以增强自适的舒适性从而实现自适自乐,乐于自适乐于自我实现,更赚万事迎刃而解之乐

由此可见,自适自乐是一种遵道秉义且积极主动的为人处事态度和方法,并非消极被动应付,更非躺平式放弃;可以讲,唯有自适自乐,才能妥善处理生产与消费、保护与发展、消耗与节约、公益与私利、供给与需求、效率与公平、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分与合、有与无、遇与不遇、富贵与贫贱、有病与未病等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秩序、效率、公平和正义。自适自乐当成为一种普遍成立的为人处的态度和方法

做一个自适自乐的闲人,前提是必须掌握客观规律,唯有如此,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不如意事常八九,问题就出在没有掌握客观规律。出了问题,身处困境,既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也要有一种超然于眼前困境的自适自乐心境,多想想那些美好的事,淡化甚至逆向思考那些不如意的事,学苏轼“游于物之外”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自然便可自适自乐于那些不如意了,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天下之乐无穷,贵在自适自乐。快乐人生需要自适自乐。(2022-07-25

02)微醒心,何乐哉

后人本不应妄议前人,更何况名垂千古者;然心底却时不时比较唐之子厚和宋之醉翁,弥时而不能释怀,何矣?借古人自省也。

子厚和醉翁皆材且良,而仕途多舛,子厚贬永州有八记,醉翁贬滁州有亭记,皆为不朽之作,二人的品质和经历何其相似,然子厚英年郁郁而终,醉翁告老寿终正寝,何矣?在二人悟性也。

悟者,从心也,醒心而见悟,见悟而意必固我,遂有自适自乐:自得其所、人得其所和物得其所。子厚以山水自遣而愤于不遇,“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醉翁以山水醒心而乐得其所,“善取乐于山泉之间”(曾巩《醒心亭记》)。态度不同致心境天壤之别,子厚心昧而醉翁心醒也。微醒心,何乐哉!

传一司马以“三腿马不宜远行”为推辞,甘愿偏居普宁鮜溪,潜心立说,留下“春秋写满司马第”故事,可谓活得通透。鮜溪至今仍似与世隔绝,却恰因如此而得其所以然,山如画,水无涯,人纯朴,家温馨!吾见鮜溪山水人家日复一日,吾见鮜溪春夏秋冬年复一年,虽不为人知仍运行独好,似醉翁洒然而醒,悟通人生如此方能怡然自得。

吾又读吕祖《醒心真经》,知社会各阶层自古便有贪得心、奢靡逸乐心、谄媚趋附心、炫燿名誉心等多达29种不轨之心,致居心不一、观理不清、立志不高、当为不为、无耻无格和知过不改,感吕祖之心在唤醒社会各阶层的敬畏心、惭愧心、欢喜心、决断心、精进心和坚忍心,以至“道化一家,天人一家”之大醒。

一醒而笃诚信道。韩愈《伯夷颂》:“信道笃而自知明。”世人物事皆行之有道,“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我辈唯有认识、掌握和遵循道,才能行之有道,并以此检验自己所行是否正确,做到自知之明,不顾流言蜚语,特立独行,树立崇高人格,不会“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

二醒而经世致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经世主张,使之合乎道义、合乎人情和合乎分寸,并努力实行之,死而后已,如醉翁“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争取“三立不朽”;如此,即使不能不朽而存,亦可心安而得,如苏轼所言:“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三醒而豁达知命。有道是“穷达有命,祸福惟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得失寻常事,天理不可违”,尤其是名誉犹风不可搏和影不可捕,做人须有宠辱不惊、死而无憾的淡定心态,如陶渊明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如此,便可如醉翁醒心而望,目新其所睹,耳新其所闻,心新所以然,而乐无穷也。试问:微醒心,何乐哉?2022-10-20)

03)“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余乎?”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余乎?”是谁如此“迂阔”而不让?北宋曾巩文定公也。虽长吾近千岁,吾亦感公之惇大直方,岂只因江西老表邪!

公直行正道,取舍有度,而不同流合污,遭世俗忌妒,却不为之变,遂被“迂阔”。噫!朝廷倡导重道,而公重道却被嘲迂阔,又怎能让人重道?难道朝廷倡导之道是什么邪门歪道

公处北宋百年平世,官家恤商,重利轻义,官商相属,交错天下,无耻无格,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云:“今官大者,往往交赂遗、营资产,以负贪污之毁;官小者,贩鬻、乞丐,无所不为。”又《答曾子固书》云:“学士大夫沉没利欲,以言相尚,不知自治。”公何等正直之人,岂能与之为伍?

于是乎,公于1069年,自离京补外,不久便赴越州任通判。是年,越州饥荒,幸得公勤政爱民、遇事不惧、体恤入、举措有序之才德,顺利度过而民未见菜蔬之色。十年后,公作《越州赵公救灾记》,记赵公救荒之法,丝理发栉,无一遗漏,为后人留下救荒大略,非熟于六经及管、商诸子者不能,非有切身经历者不能,愈显其济世安民之崇高品格。

公成就甚丰,其文学创作卓然自成一家。公主张先道德而后辞章,其文本原六经,积极宣扬儒家的民本思想,以修身为中心,以济世为目的,极合道义,此亦说明公本人对遵道秉义是何等执着也。人笑其迂阔,公“自顾而笑”,这是一种何等清高、何等无畏又何等鄙视屑小的神采!

迂阔,迂阔,遵圣贤之道,守天地之礼,听命顺性,此乃“迂阔”,何错之有?“迂阔”笑德行,古今同慨也,当学公自称“迂阔”以守道:“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余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余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2022-10-28)

04)情曲旨远柳宗元

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看永州山、水、树、、花、草、洲、潭,品自然形、声、色、韵、动、静、疏、密,感慨柳宗元的才气、思想、德行和抱负,认识一位“情曲旨远”的柳宗元。

柳宗元少年得意,并挟世代为官的原始股,步进官场“而立”,获得参与朝廷革新、指点江山的机会,但很快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永州,其后,便再未被朝廷重用,黯然神伤,乃致英年早逝于柳州,时年47岁,何其悲哉!

柳宗元戴罪永州,表面上从山水获得感悟和快乐,似乎乐于永州而不是故乡长安,实则不全是,故有《钴鉧潭记》自问:“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以他的学问和身世,应该还是想回到朝廷干出一番政绩,“乐居夷而忘故土”多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象。

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叹息永州山水在“夷狄”而不在“中州”“怪其不为之中州”,足见其志于朝廷。而且,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深感“境过清不可久居”,虽有潭中鱼之乐,却难以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同时,柳宗元寄望“舟行若穷,忽又无际”(《袁家渴记》)”,期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永州十年,纵情山水以自遣写成“永州八记”,成就“游记之祖”。“永州八记”寓意于景,尽在抒发胸中不平而不能自拔,直至改贬柳州后,方对朝廷死心,才将永州山水之乐变为人生之乐,是谓情曲。柳宗元在永州悟得悠悠无涯和洋洋无形之山水之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无所见亦不欲归”,而政治上“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始于柳州。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改谪柳州。原以为会受到朝廷重用,结果却是复贬到柳州,并在此了结终生。但也因此让他醒悟:“是岂不足为政邪”,于是,以处江湖之远亦施德治仁政的向上心态而安之。柳宗元在柳州施行德行善治,足可见其心怀大才和关心民间疾苦、德治仁政、推行教化和移风易俗的高尚品德,也可见,庙堂虽高却小,江湖虽远却广,只要安心做好一二事,何处无作为?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石渠记》)表面的平静之前刚经历过一场暴风骤雨,这是柳宗元在感叹自己的经历吧:虽然现在身屈永州山水,前不久却参与了永贞革新;而这永贞革新的后续影响将如同风一样,其听始远。柳宗元是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希望给社会留下德行善治,希望自己的德行善治惠及于民,希望来者效仿,正如《石涧记》所关切“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古时候的人有谁在这里找到快乐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

只遗憾柳宗元生在一个才德与仕途不平衡的年代,“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恰又英年早逝,多少才德没有展现出来!

换一种活法,以自我之知而行,并尽在非我之道,做自己想做,尽自己所能,走过立身、知天命和率性而为的人生,享受人生行道之乐。此乐何不为?

注:柳宗元,773年生于京城长安“河东三著姓”之一河东柳氏,祖上世代为官,其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其母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2022-04-13)

05)乐在其中

进入21世纪不久,养生热兴起。经过30年改革开放,建设事业震古烁今,物质财富空前增大,50、60年代出生的人获得财富满足感,但又焦虑于身体状况日渐退化,便寻求养生,遂兴起养生热。

这股养生热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我是个老顽固,几十年执着三件事:抽烟、喝酒和打坐,且将抽烟与喝酒内嵌于打坐之中,寻求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让心中平衡、和顺、快乐,即“调中”;乐在其中,也是一种心中快乐状态,即“中乐”。调中是养生过程,中乐是养生目标。

养生过程贵乎“调中”,在食、宿、行等方面采取的一切养生措施皆为调中;养生效果就看是否达到中乐境界,就像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想抽烟就抽烟,只要抽烟带来心旷神怡,像林语堂那样在烟云中养成悠然自得的性格,活到81岁,何曾不是养生呢?至于抽烟的坏处当然是有的,适当注意即可,至于抽烟有损公德,林语堂在《淡巴菇和香》已经辩解,终究“快乐终是一切道德效能中之最大者”。

在抽烟中获得灵感,获得自由,获得清福,获得中乐,抽烟是一种调中手段。我把抽烟与打坐融二为一,在吞云吐雾中完成呼与吸的转环,将捣鼓五脏肺腑的意念行走形象化为烟云的浮升变幻,个中乐趣享受不试是不知的。

喝酒也是一样,比抽烟多一层的乐趣是可以在喝酒过程中听到真话谏言。我时常与一个几十年好友坐在士多店前马路边喝上几支啤酒,待喝上一支半瓶开始争辩起来时,便可慢慢品尝喝酒趣味,这时起就会听到不一样的见解,听到一些真知灼见,虽有争执却倍感气顺中和。我的文章大多带有啤酒味。

有时心中想点事,约好友不得时,便会烟酒与打坐齐上,待酒劲正好时,点上一支烟,如果能够调运呼吸,问题化解便有门道了。心中问题化解了,自会觉得恬愉自得。

养生精要在于调中,顺其自然,解决自身问题,目的在于中乐,而非享尽天年。谁知自己天年多少,不知天年多少却奢望享尽是妄想,用一些非自然手段追求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天年实在是在折磨自己。2021-10-0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