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2020-18

 初丹德月 2023-04-22 发布于四川

《鱼翅与花椒》

最近看的书是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 Fuchsia Dunlop的《鱼翅与花椒》,这本书的名字我之前一定是听过的,因为总觉得很熟悉,但直到前几天在音频节目中再次听到这名字时,我才决定找来看看。
 
书的内容讲作者(一位英国女孩)在九几年到四川上学,从害怕中餐到最后爱上中餐,甚至报名学习烹饪,成为美食作家的故事。作者刚到的时候,正是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年纪(二十几岁),加上她从小就对各国美食和食物本身感兴趣,所以跌跌撞撞走上美食作家这条路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对烹饪美食的欲望爆发在初高中时期,像书中作者描述的那样,每次吃到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恨不得一探究竟,然后回到家中的厨房自己研究一番,再满怀期待的端上餐桌,让家人品尝。那时候每当暑假来临,都会先去书店买几本教你如何做菜的书带回家,然后整个暑假都抱着这些书在厨房各种折腾。有时候食材不齐全,有时候火候没掌握好,有时候调味料放多了,最后未必能成功,但乐此不疲。
 
上大学后依旧喜欢美食,但对烹饪的兴趣几乎没有了,成长到现在,我已经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一些规律了,我对很多东西的热爱像火山爆发一样。当我发现某件事很有趣之后,我会在短期内密集的跟这件事情建立联系,直到自己腻了为止,然后彻底跟这件事断开联系,转而投入另一件很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我喜欢吃西红柿,整整两个月内每天我都会变着花样的吃西红柿,一直吃到看到西红柿就想吐为止,然后再换另一种蔬菜,继续痴迷,继续吃腻,再换。油麦菜,洋葱,黄瓜,白菜,芹菜等等这些蔬菜,都是我曾痴迷又腻歪了的食物,包括水果也是,苹果,梨,桃子,香蕉。
 
这或许是一种“病态”的痴迷,过去吃东西要顺应时令,还能遵循自然的克制,现在的大棚种植技术可以不分季节的生产新鲜的蔬菜瓜果,更加滋长了我这种“病态”的吃法。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细水才能长流,节制和平衡需掌握。
 
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食物铺张浪费的恐慌和厌倦,我想她把书名取为《鱼翅与花椒》也想表达这层含义。鱼翅代表了人类的贪婪,花椒代表着人类的淳朴,九几年刚来成都的作者醉心于大街小巷的美味小食,那时候物质贫乏,食材简单,但大家对食物和人都很珍惜;十几年后再来中国,食物泛滥,营养过剩,但做饭的人和吃饭的人对食物都不珍惜了。凶猛增长的经济背后是凶猛增长的欲望,高档的鱼翅代表的不仅是一条鲨鱼生命的终点,或许,也是人类文明和良知的终点。
 
我没吃过鱼翅,也没有肥胖的烦恼,对物质和食物的欲望有,但似乎还不够强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属于“胸无大志”之人,相比于赚钱买好吃的,我似乎更愿意啃着土豆四处探索。每次谈到“野心”这种话题时,我总会笑着对朋友说:我们穷也是有理由的,别人努力赚钱买房买车的时候,我们都在干一些“无用”之事,活该我们长年和贫穷作斗争。
 
当然,有用和无用也不是绝对的,看似无用的热爱美食之事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能变成有用之事,就像作者,最终走上美食作家之路,把兴趣和职业结合起来,也算美事一桩了。足够热爱,足够用心,无用也有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