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时期各阶层称谓,一不小心弄错,没准要闹大笑话!

 昵称vUWeivtn 2023-04-22 发布于陕西

如今,有很多的观众朋友受一些乱七八糟的影视剧影响,会对古代的一些称谓产生一种混乱,实际上我们中国各朝各代、各个阶层的称谓都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要从现在的电视剧和电影里的称谓上挑错,估计可以挑出一大堆来,但多年前播出的一部古装长剧《长安十二时辰》,在称谓上确实是可圈可点。

也许,有不少观剧的人都会觉得特别奇怪,在这部剧中:官员们对皇帝的称谓不是“皇上”,而是“圣人”。

“圣人至,吾皇上元安康!”——引自《长安十二时辰》

实际上,“圣人”确实是唐朝人对皇帝的一种称呼。

除了“圣人”以外,唐朝人还将皇帝称呼为“陛下”、“大家”、“圣上”、“至尊”,而“皇上”这个词在唐代只是被作为一个书面用语。

任何人当着皇帝的面或者背地里,将其称之为“皇上”,都是没有过的。

至于“万岁”这个称呼,也不是老百姓或者官员有事没事见到皇帝就这样叫,只有在人多的场合,大家情绪激动的时候,才会一起喊“万岁”。

换言之,只有在极端的时候,特别高兴与特别盛大的仪式上,拍皇帝的马屁时才会高呼“万岁”!

而且,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虽说是“帝后”并称,但“陛下”这个词是唐朝皇帝的专用名词。

当初,武则天已经与唐高宗并列为“二圣”了,但大臣们那时也只能称她为“殿下”,直到她建立了“周”,当上皇帝之后,才可以称她为“陛下”。

近年来,有不少的年轻朋友们脑洞大开,特别喜欢写一些穿越类的小说,也特别喜欢看一些穿越类的影视剧,没事做做白日梦——穿越投胎当皇帝!

再次一点,就是穿越投胎当皇后、皇子、公子、贵族子弟……

那么,我在这里就得告诉大家:如果你“投胎”成功,当上了皇子、公子或者贵族男女,“当啷”一下忽然摔到了唐朝某地,睁眼看到面前的人,千万不能瞎叫!

如果你投胎当了皇帝,面对周围的人肯定就得自称“朕”,有时见到亲近的大臣,也可以用“我”或者“吾”。

而皇帝对大臣的称呼则是“卿”或者“爱卿”。

至于后妃,在正式场合则要用“妾某氏”或者“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对皇帝一样也是称“我”或者“吾”。

而皇帝对皇子们的称呼,亲一点的则会喊其小名,比如:六郎、八郎;平时也可以叫他名字中的小名,比如:叫“李世民”为“世民”。

作为太子和皇子,面对皇帝或者皇后可以称自己为“儿”,面对下人则可以自称“小王”。

大家要注意,“儿臣”这个称呼在唐朝时期是没有的,完全都是影视剧中瞎叫的。

太子时常会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至于诸王(王爷们)则被周围人称为“王爷”。

如果老百姓见到了皇帝,也不是自称“草民”,而是要和那些官员们一样,自称为“臣”。

作为唐朝的太子和皇子,往往会称自己为“寡人”……

在《隋唐嘉话》中就曾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秦王的时候,和尉迟敬德的一番对话——

“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

在《旧唐书·永王璘传》中也曾记载了永王李璘说过的一段话——

“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地尊侯王,礼绝僚品,简书来往,应有常仪。”

其实,隋唐时期的公爵,实际上还可以自称为“孤”……

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就曾记载了当时还是隋朝“唐国公”的时候,李渊对大家说的一段话——

“当今天下贼盗,十室而九,称帝图王,专城据郡。孤荷文皇殊宠,思报厚恩,欲与诸贤立功王室。”

除此之外,唐朝皇帝在称呼自己的姑姑等女性亲属的时候,其实也会像民间一样,称其为“姑”、“姊”……

在《李德裕全集》中,李德裕为唐武宗写的《赐太和公主敕书》中就曾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姑远嫁绝域,二十馀年,跋履险难,备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见旧国之城邑,能不销魂,望汉将之旌麾,必当流涕。”

可见,如此文采飞扬的一道皇帝的正式敕书,依旧是以“姑姑”相称。

至于皇帝对自己的叔叔、伯父,以及兄弟们的称呼,则常常将他们的封号加在称呼之上……

在笔记《朝野佥载》中就曾记载——

“滕王(李)婴,蒋王(李)恽皆不能廉慎,大帝(唐高宗)敕曰:'腾叔、蒋兄自解经济,不劳赐物与之’。”

如果你真的穿越到了唐朝,当了皇帝的儿子或者女儿,在见到皇帝的时候也不会(不能)称其为“父皇”,因为“父皇”这个词在唐代是没有出现过的!

同样,如果感情亲密,你就可以像平常的平民家庭一样,直接称其为“父亲”或者“阿耶”就行了。

一听“阿耶”,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应该是“阿爷”吧?

实际上,跟把母亲叫“娘”的系列相比,唐朝人对于父亲的称呼,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会觉得比较陌生和零乱。

其实,唐朝当时最为流行的对于父亲的称呼就是“耶”,耶稣的耶,“耶耶”或者“阿耶”,而父母则合称为“耶娘”。

如果大家读过大诗人杜甫的《兵车行》就应该知道,其中有这样一句——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值得注意的一点:“耶娘”在这里指的是父母,但“妻子”指的却不单是今天的老婆,而是老婆和儿子两者。

在唐朝时期,还有一种对于父亲的称呼,大家如今听起来肯定会感觉非常奇怪——“哥哥”!

至于把父亲叫“哥哥”这样的称呼,应该来自北朝时期,从草原民族传过来的,在经过隋朝与唐朝的时间段内还没有特别定型,因此当时的“哥哥”这一称呼,既指父亲,又指兄长。

所以说,你但凡穿越到了唐朝,如果在路上遇到了年长的男性,千万不要一口的碴子话,管人家叫“大哥”,说句玩笑话:那就相当于见人就叫“爹”!

在唐朝,对于兄长的称呼,一般都是“阿兄”……

问:“你阿兄都干过什么坏事啊?”

答:“阿兄想让崔某从军。”——引自《长安十二时辰》

在北朝的北齐皇室,太子和诸王都把母后叫“姊姊”,也就是姊妹的姊。

所以说,称呼这个东西在各朝各代、各个时期,以及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群,它的叫法还真不一样。

大家要知道,唐朝人对父亲的称呼,在口语上可以亲热地叫“阿耶”、“哥哥”,但在书面语或者严肃场合中,自然还是得叫“父亲”或者“大人”。

在唐代,“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语言,只能用来称呼父母,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用来称呼直系血亲尊长,但绝对不能像“张大人、李大人、赵大人”这样来称呼各类官员。

那么,在唐朝的时候,如何称呼那些当官的呢?

事实上,唐朝百姓称呼官员,大致有以下几种叫法——

①:姓氏加官爵。

当然了,官爵也不必是全称。毕竟,唐朝时期那些官爵的全称都是很长的。

比如:杜甫曾经当过“工部员外郎”,一般都称其为“杜工部”。

②:姓氏加公之类的尊称。

此尊称应用特别广泛,官场之间与民间百姓都可以使用。

比如:你要是穿越到了天宝年间,见到了杜甫,则可以将其称之为“杜公”。

③:姓氏加官名的别称。

唐朝人一般都将县令称之为“明府”。

因此,你如果看到了杜甫杜县令,则可以称其为“杜明府”。

至于那些官大一点的京城中书舍人,以及门下省的那些高官,一般都将其尊称为“阁老”,比如:张阁老、李阁老……

总而言之,在唐朝的时候,一旦遇上当官的,绝对不能称其为“大人”!

此外,唐朝的“郎”或者“郎君”也只用于称呼自己熟悉的男子,要知道对方的姓与行第,才可以加以“郎”来称呼他。

比如:两个老熟人遇上,可以称其为李郎、周郎,哪怕年纪有些老,也可以这样称呼。

另外,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者“郎君”。

在诗人李白的《横江词六首》中就曾描写过这样一个情景——

一位老者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

然后又继续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大家要知道,在唐朝是没有“老爷”这种称呼的……

奴仆称呼男主人,叫“阿郎”或者“主人”;遇到年老的人,则称呼为“丈”或者“丈人”。

在唐朝以后,“丈”和“丈人”才用于专指妻子的父亲,又称“泰山”;而妻子的母亲则称为“丈母”或者“泰水”。

至于平民之间,男子跟女子打招呼,不论是否认识,一律都可以称之为“娘子”,而年轻一点的也可以称为“小娘子”。

要知道,在唐朝时期,“娘子”这一称呼与宋朝不同,在宋朝的时候,“娘子”专指老婆。

那么,唐朝女子管自己的老公叫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绝对不能以为就像现在的影视剧中称呼的那样,管自己的老公叫“相公”,这是一个错误的称呼。

实际上,在唐朝时期,只有宰相级别的人,才可以被称为“相公”。

那么,对于很熟的亲人和朋友以外,一般的朋友又该如何称呼呢?

除了“郎”以外,“君”、“卿”、“公”、“足下”一类的尊称都可以当作书面的称呼语。

如果你和这位朋友感情非常亲密,那就可以直呼他的姓加排行。

比如:在大量的诗词题目中,《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宴兴化池亭送白二十二》(裴度)、《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全部都是以对方的排行来称呼的。

唐朝的时候,见到朋友或者客人,称呼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和“尊”,以及“贤”……

“令”是美好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令尊”就是对方的父亲,“令堂”就是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则是对方的妻子,“令兄”是对方的哥哥,“令郎”是对方的儿子,“令爱”是对方的女儿。

而“尊”也是用来尊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者物,比如:“尊上”就是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也都是指对方父母,“尊堂”是指对方的母亲,“尊亲”是指对方的亲戚,“尊驾”是指对方,“尊命”则是对对方嘱咐的敬称,“尊意”是指对方的意思。

“贤”字则用于平辈或者晚辈,比如:“贤家”是指对方,“贤郎”是指对方的儿子,“贤弟”是指对方的弟弟。

如今,我们一听“贤弟”一词,一般都会认为是在称呼对方。

还有一个字“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也很广……

比如:称同辈友人中,比自己年长的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为“仁公”。

还有在称谓之前加“先”字的,也比较值得注意,因为这表示已经死了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者年长的人。

比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去世的父亲为“先考”或者“先父”;称已经去世的母亲为“先慈”或者“先妣”;称已经死去的有才的人为“先贤”。

而在称谓前加“大”或者“太”的,则表示再长一辈……

比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父”,称祖母为“大母”或者“太母”。

朋友之间对尊长者,以及同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

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唐朝(在古代),你要是和别人说话,应该怎么样来称呼自己呢?

事实上,比较普遍的就是称呼自己的名字,比如:一个人姓张名寿,字士弘,那么他与长官说话就得是这样的——“回*尚书,寿以遵医嘱服药,您不必担心!”

当初,李世民刚做皇帝的时候,与魏征说话还总是自称“世民”,这就显得他对大臣非常谦恭有礼。

不得不说,《长安十二时辰》的确是一部好剧,但他最大的一个bug(漏洞)就是李泌(剧中的李必),他总是对人自称“长源”……

李泌,字长源。

实际上,他的“字”(长源)在古代应该是由别人来叫的,因为古时候的“字”是具有尊称意味的,自称的时候一般只用“名”或者“号”,绝对不会自称自己的“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关羽和曹操说话,关羽说:“丞相,云长义薄云天,必回刘皇叔处!”

如此一说,想必曹操当时肯定很晕:这关羽咋回事?怎么自己对自己还那么客气?

因为,“云长”是曹操用来称呼关羽的,而关羽却不能称自己为“云长”!

因此,关羽应该说:“羽,雅重情义,当归刘皇叔!”

由此可见,古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真的是深不可测,正所谓“小称谓,大学问”,一不小心弄错,可就要闹大笑话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