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泾河龙王一事中,李世民的错误决定,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命运

 茂林之家 2023-04-22 发布于湖南

导读: 古人曾经一再强调,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都要量力而为。如《道德经》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是人在拥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却又总是容易产生一种自视过高的心态。《西游记》中李世民在面对泾河龙王的时候,就曾经犯下了这样一个错误。

对于此事人们普遍觉得李世民非常冤枉,分明是好心好意帮助泾河龙王,但是却因为没能成功阻止魏征,最后被对方反咬一口,拉进了阴曹地府。可是在这件事情中他真的没有责任吗?俗话说天下没有平白无故的恩怨,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起因。

文章图片1

李世民之所以会被泾河龙王倒打一耙,其实也是有着一定原因的。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初次面对泾河龙王之时,没能及时看清整件事情的本质,因此才导致了最后的结果。

或者也可以说是由于他的错误决定,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命运。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命运。”人们所做出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会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身为九五至尊的李世民,对泾河龙王许下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承诺

《西游记》虽然是一个神仙与凡人共存的世界,但是两者之间却没有太多的交集,一般情况下很少相互干涉,至于神仙向凡人求助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不过泾河龙王明显是一个例外,他由于私改降雨点数和时辰,触犯了天条律法即将被玉帝处死。在万不得已之下他只能听从袁守城的建议,去拜托李世民拖住负责斩杀自己的魏征,争取活命的机会。

由于当下的形势实在过于紧迫,他在当天夜里便来到李世民的梦境当中,将自己的危险处境诉说了一遍,并且一再苦苦哀求。听闻此事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没有任何犹豫,当即一口答应了下来:

“既是魏征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

此时泾河龙王就像是一个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在必死之局中看到了一线生机,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对方的身上。可是他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件事情的本质。

文章图片2

真正要杀他的人是玉皇大帝,而魏征只是一个负责执行命令的人员。即使能够暂时将其拖住,也只不过是一个缓兵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只要玉帝不改变主意,他最终依旧难逃一死。

与此同时李世民也同样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身为九五至尊的他,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正如《诗经》所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多年的帝王生涯,让他产生了一种极其强大的自信,更何况魏征又是自己手下的大臣,想要拖住对方根本算不上什么难事。也正因如此,他才会胸有成竹地对泾河龙王做出保证,说自己可以救其一命。

不过这一次他所面临的事情显然与以往不同,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无论是泾河龙王还是玉皇大帝,都是属于神仙界的人物,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件事情是神仙之间的恩怨。而李世民却只是凡间的帝王,没有权利去干涉玉皇大帝所做出的决定,更不可能改变此事的进程。

因为两者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如同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都要沿着各自的轨迹去运行。也就是说唐太宗李世民,许下了一个让自己没有能力实现的诺言,只不过现在他还没有认清现实,更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文章图片3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事情看起来非常容易,但实际上却总会让自己无能为力。由于人们往往无法及时看清一件事的本质,从而就会把问题想得太过简单,以至于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做出决定。

可是这种轻率的行为,不仅对别人不负责任,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便让这个道理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现实的情形证明了李世民的错误

李世民在梦中答应了泾河龙王的苦苦哀求之后,便一直将此事挂在心上,并且在早朝的时候向手下的大臣询问此事。最后他终于在徐世勣的建议下,把魏征召入皇宫,准备用这样的方式将其拖住,让对方不能按时监斩。

这一套对策固然高明,但也只是局限在普通凡人的认知当中,对于神仙们来说根本难以奏效。魏征虽然身在皇宫之中无法脱身,可是却并没有影响到斩泾河龙王的任务。正如《西游记》原著第10回所写,魏征在与李世民下棋的时候,恍惚间进入了梦乡,并在梦境之中将泾河龙王斩于剑下。

面对如此情形,李世民的心里可谓悲喜交加,一方面为自己拥有魏征这样的人才感到庆幸,而另一方面则为泾河龙王之事忧心不已。与此同时现实的情形也充分证明了,他当初的想法就是一个错误。

九五至尊的身份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力,让他产生了一种过于强大的自信,甚至妄图以凡人的身份,去改变一个神仙的命运。但事情最终的结果却告诉他,神仙的世界远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即使贵为人间帝王,也无法左右另外一个世界的规则。

文章图片4

更何况泾河龙王的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倘若任由李世民横加干涉,那么天条岂不是等于形同虚设了吗?只要他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也就能够明白其中的深意。

毕竟他和玉皇大帝都处在帝王的位置,自己手下的臣子犯了错误就理应受到惩罚,对于这个道理应该也都非常理解。常言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既然立下了规矩,就必须严格执行。可见在对待泾河龙王之事的时候,李世民从一开始就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有些事情并不能够只看表面,更要追溯它的源头,了解其中的真相,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而妄做决断。这样才有助于人们找到正确的立场,坚持正确的观念。因为世间之事总是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大多数人都会尽力呈现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因此也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片面说法,让人无法看清整体的局势,以及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向。

李世民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当时所看到的片面情形,做出了一个十分草率的错误决定,由此也直接对自己的命运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泾河龙王一事给李世民带来的影响

李世民当初信誓旦旦地许下承诺,说一定可以救对方一命。此言一出去之后,也就等于将事情完全揽在了自己的身上。可是最终他却并没能信守承诺,拯救泾河龙王的生命。如此一来就意味着他已经失信于人,并且处在了一个非常被动的地位,于情于理都有一定的责任。

文章图片5

尽管此事原本与他无关,可按照现在的情形来看,李世民显然已经无法再置身事外,因此泾河龙王也随之把所有怨气都撒在了他的身上。当时的情形正如《西游记》原著中写的那样,就在这一天的夜里,对方的魂魄趁夜潜入皇宫,扯着他的衣服大声喊道:

“唐太宗,还我命来,还我命来!你昨夜满口许诺救我,怎么天明时反宣人曹官来斩我?你出来,你出来!我与你到阎君处折辨折辨!”

只因当初那个决定,结果导让李世民惹祸上身,被对方的魂魄纠缠不放。泾河龙王的所作所为固然存在着一定的偏激性,可是要追溯此事的根本原因,还是要算在李世民的身上。如果他能够在最初的时候,及时摆正自己的立场,想清楚其中的是非曲直,也就能够避免这样的结果。

此后虽然有观音菩萨出面,赶走了泾河龙王的魂魄,但对方却依然不肯罢休,在阴曹地府中狠狠地告了他一状。李世民也因此开始一病不起,没过几天便病入膏肓气绝身亡。

清代著名才子魏秀仁曾在《花月痕》一书中这样写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这句话用在《西游记》中的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可以说是非常贴切。恐怕他也没有想到,当初那个看似胸有成竹的承诺,居然会导致自己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文章图片6

不过好在后来他在魏征的打点和安排之下,得以死里逃生重新返回人间。然而这一段经历却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关于泾河龙王的这场事件当中,李世民的错误决定,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命运。

而他当初之所以会如此轻率地答应对方,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太过自信,对事情的分析和了解不够深入。只是根据对方的片面之词以及自身的主观判断,在仓促之间给出了一个非常草率而又自负的回答,没有考虑到事情的本质和其他方面的因素。然而他也为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险些彻底断送自己的一生。

此事当真给所有人敲响了一个警钟,人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类似的连锁反应。这样的现象就像是人们所说的“蝴蝶效应”,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错误,就很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结语

对于《西游记》中的这段情节,人们总是把目光聚集在泾河龙王的身上,将其当成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去寻找他本性上的不足之处,来体现李世民的不公平遭遇。但殊不知这样的想法也是一种片面性的理解,因为他们两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行为,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到一个人的身上。

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原理,一件事情的发生并不只是单方面的原因,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也要从多种角度去出发。譬如《资治通鉴》中有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可见在为人处世之时,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控,不能让那些片面性的因素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