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创作的山歌被毛泽东收入《寻乌调查》

 冬不拉拉 2023-04-22 发布于安徽

客家韵,红土风

东江源,橘乡情

人物
        

图片

“淑气千秋在,士林一叶飞”

——老革命刘淑士小传

刘淑士,原名维鉴, 字淑土,笔名感,清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生于晨光镇龙图下村。

淑士自幼受前清秀才的父亲刘仲齐家教,6岁至16岁由父亲教读古文,攻经史。他天资聪明,勤读好问,宣统二年20岁时,在长宁县立高等小学毕业,成绩列同窗之首。

宣统三年至民国16年, 淑士先后在县内的光裕、县立、石溪、中山等小学、中学担任文史教员。课余和假期研究中医理论知识,并在其叔父刘玉田(前清秀才、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医学实践。

民国17年,淑士参加县内土地革命斗争,做文字宣传工作。寻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担任县革委宣传员。在堂兄弟刘维鑪、刘维锷领导下,参加了“三·二五”暴动。暴动第三天后,寻乌、会昌、安远等县的地方武装和地主武装联合向暴动队伍反扑。他的兄维、维锷牺性。家产被抄,房屋被焚,家破人亡。淑士潜伏于群众之中,作地下宣传工作,他创作了《月光光》(后被毛泽东收《寻乌调查》)、《闹五更》、《哭五更)等歌诵。他一方面继续宣传革命,一方面为贫苦农民治病,民国19年5月,淑士经古柏介绍参加过毛泽东主持的寻乌调查会两天。在毛泽东领导下,与古柏、曾明秀、陈策等一同编辑过《寻乌日报》,用油印刊出。

民国20年,淑士在寻乌县苏维埃政府当中医师。是年12月调到会昌红军独立三师后方医院(后改名粤赣军区医院)任中医师。

1934年红军长征时,淑士因身体缺陷,未能从征,乃请假回家。后被邝明经控告为“共匪首要”,县政府将 “刘维鉴”的名氏报省政府通缉。从此,他便改名刘淑士。为了避祸,还躲入留车凌云岩食斋念佛兼行医。

抗日战争中期至解放战争时期(1941-1949)受聘于寻乌县立中学任文史教员6年,在家教国文专修班3年。这期间, 他坚持一面教书,一面行医, 并作《空心诗草》一卷。

新中国成立后,他专门从事中医工作,历任寻乌县卫生协会副主任、寻乌县中医院医师、副院长、寻乌县卫生学校副校长、县人民医院医师。他曾先后当选为寻乌县第一、二、三、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政府委员,当过政协寻乌县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

淑土博览历代中医名著,知识广博,临床经验丰富,尤其精研中医内、妇科。他诊病的特点是按脉准确,不经询问,一按便知,一般疾病, 一方即愈。因而闻名于寻、安、会、瑞等县。在本县医务界,也有中医魁首之称。

淑士一生注重医德,以治病救人为已任。业余看病,他从不私自收取处方费,有时还替特困病人代付药钱。有一次,他病休在家,适逢定南县有一个30 多岁的妇女,患肺病大吐血,用轿子抬到淑士家求医。其家人见如此危重病人难以得救,劝淑士勿收留。淑士念其远道而来,责无旁贷。按过脉后,断言可救,因而留下救治。经服方药,很快转危为安。病人全家感激万分。

1966年1月,淑士因年事已高,经申请,获准退休。退休后,居家整理他的医著,计有《刘氏脉诀》、《崔氏脉解》 、《中医波罗蜜》 、《金匮玉函经注》、《中医药学概论》、《中医方行简集》 等,述还有《酬世大全》30 年代发行。

1974年,受中和公社卫生院委托,还主办一期中医人员培训班。此时他已83岁高龄,仍以顽强的毅力,为学员编写《中医学讲义(上、下卷)》、 《中医才难录(上、下册)》等学习资料。就在这一年农历八月二日,因患大叶性肺炎和肾功能衰竭,与世长辞。

他的墓碑两侧刻着他生前作好的一副对联:“淑气千秋在,士林一叶飞”。

《晨光镇志·人物篇》














图片


平台寄语

寻源:时光雕琢着经年,深浅都有些痕迹。

寻福:收拾逝去的回忆,为今日添一份情趣。
















寻乌文学团队


主 管:寻乌县文联

主 办:寻乌县映山红志愿服务队

         寻乌县作家协会

编委会

顾问:孙义众

主编:刘传启

副主编:黄雪梅 刘晋

编委:刘晋 刘传启 邝夏渊 招 汪秋生 林海峰 凌秋香 高明燕 袁玫  黄海英 曾佳传 赖文亮 谢艳秋(以姓氏笔划为序)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