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那一年,那一天

 冬歌文苑 2023-04-23 发布于北京

那一年,那一天

——再读蔡小平作品(一)

李品刚||海南

春风送暖,琼州芳菲。近日,“冬歌文苑”文友蔡小平老师偕家人来海南旅游,我们得以在海口欣喜相见。

蔡小平,江苏响水人。喜读诗词歌赋,在多个报刊及文学公众号平台发表散文、诗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响水县作家协会理事。

以文会友,文字结缘。记得那年,我加入“冬歌文苑”三天后,蔡小平老师也加入了“冬歌文苑”。之后没几天,蔡老师加了我的微信,我们在文学交流群里多有互动。

蔡小平老师这次来海南,我本想召集海口几个文友和她欢聚一场,小饮几杯。无奈她那天下午抵达海口时,外面却是风大雨急。等我电话联系上她时,她已入住骑楼老街附近的海景酒店。她说雨天让大家出来不太方便,自己对海口环境又不熟悉,晚上还是不聚为好。而我当时正忙于一件急事也确实脱不开身,于是约她第二天中午或返回海口时小聚。蔡老师说她次日早饭后将去三亚,说她真的很想和我见个面,无奈同行的在湛江读大三的侄女只请到两天假,使得她们在海口停留的时间就显得匆忙了。几经商量,我和蔡小平老师约定,第二天早上7点40分,我到他们入住的酒店,接他们出来喝个早茶,见面聊聊天。

线上是老友,天涯喜相逢。诚如蔡小平老师微信所言:“文苑中交往多年,想到今天将要见面,真的很是开心。”我们一见面,就十分亲切地交谈起来,话题自然是文字、文学和文苑;她动情地讲,我用心地听。短暂的聊天中,她谈到被文苑推送的《那一年》和《那一天》,也谈到准备续写的《那一刻》,并透露了故事梗概,既惊险刺激,又余韵悠长,值得我们期待。

得空后,我带着浓厚的兴趣,一次次点开蔡小平老师在“冬歌文苑”的作品专辑。五年来,文苑已推送她的作品69篇,其中散文50篇,诗歌19篇。数量虽然不算太多,但篇篇堪称精品。

2018年3月25日,蔡小平老师的处女作《无题》(诗歌两首)在文苑首次推出。即刻受到“诗意的女子,诗意的生活。一个懂爱的人!”“写得太好了,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这才是一首好诗的味道!”等赞美。我也写下了“我不懂写诗,但好诗确实令人陶醉!”的留言。

正是因为“我不懂写诗”,所以我把再次阅读学习的重点放在她写的散文上。我首先选读了蔡小平老师给我讲过的《那一年》和《那一天》。这是蔡小平老师记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关口,是她面对两难选择,痛下决心的那一年,一路艰辛走进代课学校的那一天。

那一年,蔡小平老师刚满十八岁,高中毕业的她正在家里复习功课,准备再参加一次高考。在县城工作的大伯,回家时给她带回一封当代课老师的介绍信,而要去的学校是在一个叫做海安集的偏远乡镇。一面是大伯的精心安排,另一面是奶奶和母亲的坚决反对(父亲当时在外地工作),是否放弃这个眼下就能够让她走出农门的机会,使她很纠结。于是,她骑上自行车去找要好的同学商量,请原来的班主任指点迷津。得到一致支持后,她又“思考了两宿,决定放弃复习去代课。”在她的软磨硬泡下,终于使得奶奶和母亲松了口,同意她去百里之外的海安集做一名代课老师。

启程赴校的那一天,春风轻吹,暖阳高照,蔡小平老师背上简单的行李,在奶奶和母亲的百般嘱咐中,乘车转船奔赴相对落后的代课的学校,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我当年读完《那一年》,写下了这样的留言:“决定人生命运的机遇也许就在一刹那,犹豫则失,决断则赢。我有此经历和体会。”是的,当年初中毕业后回家当农民的我,如果不是瞒着父母亲,偷偷地去报名和体检,在火热的军营努力追逐梦想,也许又是另一番人生。

再次品读《那一年》,我的感悟更深: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影响和决定命运的那一年。那一年的颠沛流离,那一年的峰回路转,那一年的刻骨铭心……都会深深地烙印在心底。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想起曾经的那一年,我们定然为之感动、感伤、感叹、感怀!蔡小平的这篇散文,无疑是一篇励志之作!

那一年的那一天,年仅十八岁的蔡小平老师告别家乡,开启了逐梦向远的人生之路。汽车走一路停一路,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县城的终点站;一路打听找到轮渡站,跟随背着大包小包的人群,挤过窄窄的跳板,摇摇晃晃上了船,胃里开始翻江倒海,一次又一次呕吐,后背也被汗水湿透;不知经过多长时间,又是一声汽笛声响,头晕脑胀的挤进人流,走出舱门,沿着高低不平的堆岸向南走,那所没有围墙的小学映入了眼帘。

读着蔡老师的记述,我似乎看到了她一路艰辛流淌的汗水;更看到了因为选择和执着,她义无反顾地迈出的坚实步伐。令人无比欣喜和快慰的是,“夕阳的余辉从背后拥过来,把我长长的孤单的影子,投在了我的前方。”如此诗意盎然而又意境深远的文字,是她当时发自肺腑的心声,更是她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憧憬。

再次品读《那一天》,透过细腻深情的文字,“那个执着而勇敢的年轻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不由得使我由衷地赞美,这是“一首饱蘸青春的恋歌!”这是“一幅写满记忆的油画!”

蔡老师在文中这样写道:“跨进那所没有围墙的小学,当时正值傍晚放学,孩子们三三两两的,”从她的身边经过。“老师,新来的老师!”走过身边的孩子,在离她不远的地方,小声议论的话语,传进了她的耳朵,她“心里一热,感到特別的温暖。”见到校长后,校长热情地为她介绍学校情况,安排她在学校食堂吃了晚饭,之后又把她安排在学校旁边的幼儿教师张老师家里住宿(因为学校没有女教师宿舍)。

“暮野四合,天色渐暗,同是年轻女孩的张老师点亮了一盏煤油灯。”在如豆的灯光下,她俩“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聊着聊着就进入了梦乡。”简洁明快的文字,把一路奔波的劳累,和面临的艰苦生活环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透示出不畏艰难,奋力前行的坚定信念。

蔡小平老师走进代课校园的那一天,成为她一生都《抹不去的记忆》。这是她成功开启人生之路的那一天!更是她永记心底的那一天!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李品刚,皖籍海南人,军旅二十六年,从地方计生岗位退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抒写人生欢歌。在多个微信文学公众号和纸媒已发表作品三十多万字,多篇作品在征文活动中获奖,多篇作品被收入全国出版发行的文集。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顾问,“冬歌文苑”名誉顾问。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