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俗礼仪绪论 李刚 婚礼,即结婚的礼仪,是礼仪学中其中之一的婚俗礼仪,因此,古今中外的结婚礼仪,在人生的各项礼仪中,被人们特别重视,且结婚乃人生终生大事。一.概述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两千多年以前,是我国各种礼仪的创始时期,所谓“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的周礼,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领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和礼乐规定。其中,尤其强调婚礼,周礼规定的结婚礼仪为“六礼”,既从求婚、订婚到结婚的六道程序:(1)纳彩,即男到女方家送礼,以示求婚之意。(2)问名,即女方家接受了礼物,男家便问女方的姓名和出生时间(俗称生辰八字)。(3)纳吉,即男家得知女方生辰八字后,便到自家祖宗牌位前,测卜吉、凶,若得吉兆,则到女方家送礼。(4)纳征,即男家到女方家送财礼,婚约成立。(5)请期,则男女两家商定迎娶日期。(6)迎亲,即在迎娶之日,新郎带人到女家迎娶新娘,并在男家举行结婚典礼仪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及婚姻形态的历史演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倡导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移风易俗、喜事新办已尉然成风,并传承了“三书六礼”的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我国各族人民对婚礼都非常讲究,过去传统的婚礼程序繁杂冗长,劳民伤财,有的还带有迷信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婚礼仪式,也逐渐趋向文明、简朴、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并呈现多样化,但传统的习俗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婚礼,主要是指为庆贺婚姻关系的确立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婚礼不具有法律意义和约束力,但是婚礼毕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十分重视新婚的庆贺仪式,认为它是结婚的重要标志,从这方面讲举行婚礼是合情合理的,是一对夫妻终生的承诺和信仰。然而,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是受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发展水平的影响所制约的,具体的说,婚礼同人们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风俗习俗、家庭环境、个人职业、经济收入以及社会风气等各种因素有关。婚礼仪式应健康、高雅,烘托出欢乐、热闹的气氛,给人增添无限喜悦之情,实质上是在一种庄严、神圣、幸福、愉快的气氛中,向亲朋好友宣布婚姻关系的确定。不管举行什么样的婚礼,都必须本着文明、健康、节俭和力所能及的原则,反对铺张浪费,那种讲排场,摆阔气,大肆挥霍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特别是个别年轻人相互攀比,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大排场负债累累,给婚后的生活带来不应有的困难,夫妻互相抱怨,有的甚至为了还债,铤而走险,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财物,这种做法就违背了婚礼的初衷,这样的婚礼所造成的后果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新时代的青年,要不受传统意识的束缚,对婚礼进行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革,创造出绚丽多彩而又文明健康,值得永远纪念的婚礼形式。二.建国五十多年来的婚礼变迁 “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礼个性张扬”。是我国五十年来婚礼客观的再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由温饱进入了小康,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其婚礼的形式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与时俱进地变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注重家庭出身,政治面貌;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就算是一个家,那时的婚礼简单传统,婚宴简朴。上世纪七十年代注重地位和学历,婚礼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那时的婚礼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新人“啃”苹果,亲友哄闹新房。八十年代注重能力志趣、生活条件,并用普通话说得好,能活跃气氛的人担当司仪,有庆贺和纪念意义的婚礼。如今,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方式逐步提高,人们对婚礼的品位、格调及档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种新型的产业——礼仪庆典协会及礼仪庆典公司应运而生。礼仪庆典协会或庆典公司则根据其需求,从婚礼全程的策划、组织、主持到喜庆用品的提供,进行婚庆“一条龙”,全方位服务,形式多样,典雅新颖,使整个婚礼隆重热烈,健康文明,雅俗共赏,令人回味,主家省心又省事,新人幸福又有纪念意义,亲朋好友尽兴又满意,礼仪庆典协会及礼仪庆典公司与时俱进的引领了婚俗礼仪新时尚,弘扬广大了中国婚俗礼仪的传统文化,开拓创新了文明新风婚庆礼仪。三.选择婚期 结婚是人一生中的大事,选择婚期过去人们称为“择日”,即商定结婚的日期,这种活动一般由男方的父母出面,登门拜访女方父母,双方家长共同商议结婚日期和搬嫁妆的日期。由于受传统婚嫁礼俗的影响,有的人把选择婚期理解为什么“黄道吉日”或什么“逢双不逢单”等等,这都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怎样确定结婚时节?首先是考虑婚姻的成熟程度,看爱情是否已牢固,只有恋爱成熟,到婚姻登记处领取结婚证后,才可操办结婚事宜。现实中有的青年一味“抢时间”,期望在选定的好日子成亲,不顾恋爱是否成熟,了解是否深刻就匆匆结婚,其结果事与愿违,“好日子”的吉祥之兆也并不能使新人得到幸福。其次是考虑生产季节,工作环境,婚假休闲方便等多种因素。一般来说,我国素以农为本、春夏多忙于劳动,初秋又忙于收获,人们根据劳动生息的规律及生活发展的需要,农村一般在初春、深秋和冬闲季节操办青年的婚嫁之事。我国历年以春婚、秋婚、冬婚为多,农历三月、八月和十二月是我国青年结婚办喜事的黄金季节。因为,农历三月是春暖花开,万物竞相的季节。而农历八月和寒冬腊月,又是农村收获完毕,乡村闲适之际,大家知道八月十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佳节之一,又称团圆节,由此被视为婚姻联结的佳期吉日,八月盈月闪烁辉煌,这完美的圆形又是夫妻爱情的完美象征,人们喜悦于丰收,取悦于盈月,此时恋人相结合岂非美哉!农历腊月天气寒冷便于筹办婚事,平日亲友无暇相助,冬闲便于邻里亲友互相帮忙,接新人迎新春,新房张灯结彩,迎亲鞭炮齐鸣,格外增加喜庆色彩,特别是新人双双迎春耕,农业生产作安排。城市青年结婚日期多选择两人工作相对轻松方便和重大节日、黄金周的时候,以便精神松弛,心情愉快,蜜月过得更甜蜜。佳期选好,又怎样选吉日呢?在我国通常按两种原则:一种是选择现在有些人们讲的所谓“双日子”就是要阴历、阳历都是偶数。如果哪一天日历上阴历、阳历全是双数,那这天就是“大吉大利”了。现在我国人们中间,大多已不讲古人的所谓“黄道吉日”,而时兴讲究这种“双日子”,其实至于“双日子”和“单日子”不过是人们认为“双是多,单是少”,而新人结合是双双对对,“双”象征着圆满,“单”意味着残缺,所以结婚成亲要回避“单日子”,当然这是一种心理作用,而非封建迷信。另一种现在许多青年喜欢选择“五一”、“五四”、“七一”、“十一”、“元旦”等有意义的节目,举行婚礼,选择这些节假日结婚,大有举国与新人同庆,婚姻与日月同辉之意,增添婚礼与节日的喜庆,必将为今后美满幸福的新生活带来一个好的开端。——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七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