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孝宽:为北周、东魏送终的南北朝第一名将

 时拾史事 2023-04-23 发布于北京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他是很多人眼中的南北朝第一名将,也是后世某些人眼中的男神。他在玉壁坚守五十日,让全面占优的高欢陷入空前失败之中,不久便饮恨西北,东魏随之被篡;他在相州统帅诸军完胜造反带头大哥尉迟迥,为杨坚篡夺北周强势站台。一个人在两大王朝更迭的关键时刻发挥出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已经很牛了。如果在往宽里说的话,他巧施反间计,杀死宿敌斛律光,让北齐从此没了战胜对手的希望。他就是北周右仆射、郧国公韦孝宽。

韦姓是一个拥有400多万人口的古老姓氏,其源头主要有:一是出自姬姓大彭氏,也就是传说中的黄帝苗裔彭祖的后人。据说彭祖的后人元哲被封于豕韦(在今河南滑县),变身一个以养猪为专业的方国。后来其国人遂以“豕韦”为姓,一来二去就简化成韦姓了。二是韩姓的后裔。相传韩信被族诛后,萧何派人送其幼子潜逃南方,为了避祸,便析“韩”为“韦”。三是来自西域疏勒国的少数民族同胞,进入汉地后将其姓氏简化为韦。当然,韦姓还有从其他民族或官职转化而来的,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

韦姓最牛的便是生活在京兆韦曲(在今陕西西安)的一支,也就是所谓“京兆韦氏”。韦氏与杜氏同为京兆望族,当时流传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俗谚,是说韦杜两族与皇权非常接近,其子弟时不时地就能出任高官显爵。而且韦氏还有一个独门秘笈,就是其族中女子有很多嫁入皇室,成为皇后者也大有其人。

本文主角正是来自姬姓大彭氏的京兆韦氏后人,北周右仆射、郧国公韦孝宽。

主动请膺平叛建功

韦孝宽,本名宽,又名叔裕,字孝宽,是以字行于世的。韦孝宽生于公元509年,这一年,京兆韦氏在南北朝期间的另一位战场达人、南梁大将韦睿出马,吓跑了北魏中山王元英。韦孝宽是武威太守韦旭的次子,因为其兄韦敻立志作一位大隐士,所以韦家便着力培养韦孝宽。

韦孝宽确实是一位值得投资的官N代,从小便好读经史,长大后不仅是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佳公子,而且温和正直、深沉机敏,看上去就让人信服。

韦孝宽二十岁时,正赶上萧宝夤在关中发动叛乱。萧宝夤是南齐宗室,齐亡后逃入北魏,尚公主,封齐王,在魏国也算混得风生水起。可是,当他率军进入关中讨伐叛乱时,忽胜忽败,搞得朝臣对他非议丛生。萧宝夤为此忧惧不已,加之此时的北魏日暮途穷,萧宝夤索性反了他娘的。在造反事业如日中天之际,萧宝夤竟然卑鄙地派人刺杀了著名的学者型官员郦道元。

韦孝宽听说朝廷为了平叛的事争论不休,就主动前往都城洛阳,请求让他作为先锋前去平叛。凭着出身名门,加上一张少年老成的脸皮,朝廷大员们居然很欣赏他的这种任事风格,让其作为统军随同冯翊郡公长孙稚(本名幼,因避唐高宗李治讳改作稚)入关平叛。血气方刚的韦孝宽很快在战场上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奋勇作战,荣立军功。班师后,韦孝宽被任命为国子博士。这个封赏有点无厘头,人家明明是一个军功少年,怎么给予一介书生的待遇呢?所幸,朝廷又给了他代理华阴太守的职务,才没有埋没这位允文允武的不世将才。

不久,出身弘农杨氏的侍中杨侃就任大都督一职,出镇潼关,因为缺少能战之士,就征召韦博士到其麾下担任司马。杨侃和韦孝宽见面没有侃上几句,就被眼前这个十里八乡的俊后生折服了。于是,他二话不说就大搞拉郎配,将其召为毛头女婿。韦孝宽此后得到了弘农杨氏的不少支持,这也是他后来站队杨坚的一点香火情吧。再后来,韦孝宽晋级为宣威将军、给事中,还挂上了山北县男的爵位,算是在公务员队伍中有了进身之阶,开始为京兆韦氏增光添彩了。

伏杀敌将计破封锁

从公元531年起,韦孝宽以都督的身份,追随荆州刺史源子恭镇守襄城,兼任析阳(在今河南西陕)郡守。源子恭出身的鲜卑秃发部,其实是拓跋部的另一个马甲。当年拓跋鲜卑还叫索头鲜卑时,拓跋诘汾的长子秃发匹孤与嫡子拓跋力微分道扬镳,这才有了盘踞在西北的秃发鲜卑。当年那个曾经力杀西晋三任凉州刺史的造反大哥秃发树机能便是这一支鲜卑的首领。源子恭的爷爷源贺(秃发破羌)回归北魏,正赶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经营西北,见到有人认祖归宗,非常高兴,就赐姓为“源”,意思是与拓跋同源。源贺在北魏混得风生水起,成为朝廷重臣,对废立大事都能发表决定性意见。源子恭出身名门,一路平叛升级,很有前途,韦孝宽在其麾下非常愉快。

最让韦孝宽愉快的还是与隔壁新野郡守独孤信的交契。独孤信能成为史上第一老丈人,绝对不是只靠颜值吃饭的,他可是后世著名的西魏八柱国之一,是靠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富贵。韦孝宽与独孤信两人关系极好,而且两人同样政绩出众,再加上两人的颜值都在线,所以被荆州好事之徒称作联璧,长期霸占热搜榜第一名的位置。

后来,源子恭调离襄城,与韦孝宽从此一别两宽,各自走入不同的阵营。韦孝宽获得独镇襄城的机会,赶上宇文泰进军雍州,就跳槽西魏了。韦孝宽本就是关中人士,对于打回故乡去自然不会有啥意见,所以慨然从征。等到宇文泰攻取潼关后,韦孝宽受命担任弘农太守。对此,韦孝宽也很满意,毕竟他是弘农大姓杨氏的女婿,很容易得到当地士族的支持。

公元537年四月,宇文泰率军前出潼关拒敌,当时正赶上关中遭遇大饥荒,西魏只征招到一两万士兵,与东魏相比简直是少得可怜。在此情况下,宇文泰决定出奇制胜。为了能够欺骗敌人,他声言要去支援陇右战场,虚张声势地带着老弱返回长安,却偷偷地把精锐交给只有二十八岁的韦孝宽指挥,让他无论如何集中兵力,先干掉东魏的前锋大将窦泰。

领导的信任就是最大的动力。韦孝宽绝不会辜负领导的期望,下定决心要打好这一仗。他算准窦泰一定会路过潼关附近的小关,而小关一带沟深林密,适宜伏击。于是,在听说窦泰渡过黄河后,他就派出少数兵马前去诱敌,将骄横的窦泰引入了伏击圈。然后,他命人死死地堵住窦泰的退路,其他西魏军则占据有利地形攻杀敌人。最终,窦泰死于乱军之中,东魏的前锋全军覆没。韦孝宽初掌大军就能干净利落地消灭敌人,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窦泰被杀,彻底激怒了高欢,他调集二十万大军前来找场子,随即引发西魏以少胜多的沙苑之战。韦孝宽在此战中从征有功,负责统帅宜阳郡兵,与老朋友独孤信一起长歌入洛阳。不久,担任行台左丞的韦孝宽又负责接应亲西魏的颍州义徒,并在颍川大破东魏将领任祥等人。随后,韦孝宽攻克豫州,俘获东魏的豫州刺史冯邕。

在第二年的河桥之战中,西魏军作战不利,又遇上边境骚乱,宇文泰便让韦孝宽继续管理宜阳郡这个进出中原的门户。不久,升任其为南兖州刺史。东魏当然不会坐视西魏恢复元气,遂遣大将段琛攻破宜阳,并以此为据点,派牛道恒鼓惑西魏边民偷渡到东魏。面对牛蛇头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腾那些想过好日子的边民,韦孝宽决定将计就计。

韦孝宽派人混入敌军之中,找到牛蛇头的手书真迹带回,然后让善于模仿笔迹的人伪造了一封牛蛇头给自己的亲笔信。信中表达了牛蛇头对韦孝宽滔滔不尽的景仰之情,然后又隐约透出归顺之意。为了造得逼真,韦孝宽还故意留下被灯火烤焦的痕迹,一看就是在晚上昏暗的灯火下偷摸写的。做好这一切,韦孝宽让细作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段琛营中,故意遗失此信。作为牛蛇头的直接上司,段琛自然认得部下的笔迹。段琛万没想到平时五大三粗的汉子居然是个二五仔。虽然并不能断定牛蛇头是否真会当叛徒,但此后段琛怎么看牛蛇头都不顺眼。可怜的牛蛇头不明就里,仍然很天真地给领导出主意想办法,然并卵。一来二去的,牛蛇头见领导这么讨厌自己,也不免生出些不好的想法来。

敌军将帅不和的消息,很快传入韦孝宽耳中。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了,韦孝宽果断出兵分而击之,结果成功地俘获了两个互为假想敌的对手,打破了敌人对关东的封锁,使西魏军进出中原的道路重获畅通。韦孝宽第一次尝到了反间计的神奇疗效,遂将其视为此后军事实践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公元539年,韦孝宽晋爵为侯,三年后,转任晋州刺史。晋州是东西魏对峙的前沿阵地,战事频仍,最考验人了,正好适合韦孝宽这样的天才将领。公元546年八月,并州刺史王思政转任荆州刺史,推荐韦孝宽接替自己。韦孝宽随即走马上任,以大都督身份入驻玉壁(在今山西稷山西南)。韦孝宽将在这里上演自己的成名之战,让横行北方的高欢折戟沉沙,从而显著影响到王朝更迭的进程。

坚守玉壁智胜高欢

彼时,东魏强于西魏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高欢虽是英雄暮年,依然壮心不已,非要亲自出马教宇文泰做人。然而,高欢还没有找到宿敌PK,就在韦孝宽坚守的玉壁城下学会了做人。

公元546年十月,高欢倾山东之兵从邺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浩浩荡荡地出发,向着位于汾河下游的玉壁杀来。因为玉壁城的存在,东魏对抗西魏的桥头堡晋州随时都有易主的危险,所以高欢决定先把玉壁拿下来再作打算。哪知道,高欢精心准备的这次玉壁之战就如同四年前的那次一样,撞到了铁板上,所不同的是这次后果更严重。第一次玉壁之战是韦孝宽的前任王思政指挥的,居然得到了突降大雪的天助。这次韦孝宽只有流星天助,同样绝杀高欢。看来小小的玉壁城,竟是贺六浑(高欢的小名)的命中克星啊!

西魏军连营数十里,将玉壁城团团围住,在高欢这个老行伍看来,此次自己以石击卵,一定手拿把攥。可是韦孝宽偏不买账,非要与他PK到底。为了快速拿下这座如鲠在喉的坚城,东魏军仗着兵力优势,从十月起就开始昼夜攻城。韦孝宽则针对敌人层出不穷的攻击,随机应变地将其一一化解。

东魏军在城南大搞土工作业,垒起一座高过城墙的土山。一批善射的东魏军站在山上,居高临下地向城中张弓怒射。韦孝宽一面拿出早就备好的盾墙,遮挡如蝗羽箭,一面用木头搭高城楼,然后从木楼上反射敌军。对此,高欢除了继续堆土外,别无他法。为了和韦孝宽置气,高欢派人进城吓唬对方:“哪怕你把城楼架到天上,我都会攻入城中把你拿下!”韦孝宽闻言,只是“嘿嘿”两声。只要有现成的木料,搭架子总比堆土山容易的多。高欢见高空攻击不成,遂转为地下掘进。

高欢一面命人在城南挖掘十多条地道,一面集中兵力昼夜不停地攻击北城,其目的就是让对方误以为自己的攻击重点是北城,而放松对南城的警惕。北城号称天险,不适合强攻,如今高欢却不要命似地攻击,事出反常必有妖。韦孝宽觉得有异,就让人在南城挖掘长沟,派兵驻守。一旦东魏军的地道挖至长沟处,早有防备的西魏军蜂拥而出发起攻击,受限于狭窄地道的东魏军只有受死的份。

见东魏军仍不死心,韦孝宽又拿出早就备好的干柴,点燃后掷入地道之中,外面则借助皮囊鼓风,一时间烈火熊熊,天地之间都仿佛被点燃了。那些在地道中潜伏的东魏军瞬间被烧死或烤熟。地道也在烈火中出现多处塌方,无法使用。

高欢从空中到地下的打击无效后,转而用新鲜出炉的专业攻城车猛撞城墙。这些攻城车都是能工巧匠精心打造的大家伙,既能防止城上攻击,又能撞烂一切当面之物。一时间,攻城车将玉壁城下布置的排楯撞得东倒西歪。眼看城墙有危险,韦孝宽拿出早就缝好的巨幅布匹做成帐幔,随着攻城车的前进方向大张开。攻城车撞上去后,力量立刻被分解掉,对城墙再难构成伤害。操作攻城车的东魏军视线受阻,纷纷被城上射下的弓箭所伤。

东魏军见状,遂将干透的松枝和过油的麻秆绑到长杆上,做成超长火把,准备点燃帐幔,将玉壁城楼一起烧掉。韦孝宽反其道而行之,命人将锐利的钩刀绑在长杆上,等敌人发起火杆攻击时,就用杆刀割断敌人的大火把,使其根本烧不到帐幔。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认为此布可以用火箭远程引燃,真要那么容易,高欢军中可有落雕都督他爹,那箭术可是杠杠的。

眼见火攻失败,高欢又祭起地道战的法宝。这次他不用人力攻击,而是准备借助地道发动火攻。他命人在城楼四周再次挖出二十多条地道,用粗大的木柱支撑地道,然后在木柱周围堆上易燃物,并灌满油,最后一把火点燃。高欢想用来自地下的烈火把玉壁城楼烧塌,这招堪比后世用炸药炸塌城垣。韦孝宽见到城墙倒塌,立刻拿出缠满尖刺的木栅栏,哪里烧塌拦哪里。好不容易等到大火熄灭后杀上前来的东魏军一头钻进栅栏里,面对早有准备的西魏弓弩手,只能作困兽之斗。

任凭高欢使尽张良计,韦孝宽总有过墙梯。当高欢把各种攻城大法施展一遍后,韦孝宽仍守城有余。高欢实在没辙了,就派人劝降。此时才想到劝降,亏高欢想得出来?就这样,高欢一连攻击50天,士卒伤亡7万余人,可谓是兵疲将惰,战心全无。就在这个当头,急怒攻心的高欢居然暗疾复发,病倒军前。好巧不巧,一颗明明白白西魏心的陨石急速掠过天际,坠入东魏营中。眼见老天爷都站在西魏一边,东魏军要多伤心有多伤心,若不是高欢积威已久,估计当时就散伙了。忧愤不已的高欢,只得请出斛律金,凭着一曲《敕勒歌》暂时安抚了这群躁动不安的灵魂。

之后两个来月,高欢便在无限的沮丧中死去。其子高澄上台,加快了谋朝篡位的步伐。不久,东魏灭亡,高澄之弟高洋成为北齐的开国之主。韦孝宽倚仗孤城,硬扛强敌,逼死高欢,终结东魏,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一代名将。高欢是一代枭雄,若能多活几年,扎牢关东的根基,多花点时间培养好自己的儿孙,东西魏的战略态势恐怕又是另一番局面了。

得知玉壁变成了令宿敌高欢星沉大海的“赤壁”,西魏举国欢腾,派出大臣亲往军前慰问,晋升韦孝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封建忠郡公。

守边开疆无往不利

又过了八年,也就是公元554年,韦孝宽以大将军的身份跟随柱国大将军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出了趟公差,打道南梁,轻取江陵。因为此战的主角是于谨,韦孝宽只是安心地打好自己的酱油,所以没什么太值得夸耀的战功。

在此战中,韦孝宽与杨忠接触较多,虽然以前大家都是关中一脉,但一起作战的机会不多,这次总算是有了一段香火情。杨忠和韦孝宽没事时不免唠几句闲嗑,杨忠没少吹嘘自己那个儿子杨坚的卓而不凡。虽然杨忠是否出身弘农一直存疑,但彼时功成名就的杨忠一定会把自己往弘农杨氏上靠。韦孝宽曾是弘农杨氏的女婿(此时杨氏已去世,韦孝宽的续弦出自荥阳郑氏),而且还做过弘农郡守,双方可以套词的地方很多,容易拉近关系。后来,作为北周军中元老的韦孝宽主动站队杨坚,不能不说没有这段故人之情的加持。

即便在攻灭南梁的战役中韦孝宽苦劳多于功劳,宇文泰还是为其加封穰县公,拜尚书右仆射。宇文泰还特别为他赐姓宇文氏,希望接近彼此的关系。要知道,杨忠被赐予的鲜卑姓只是普六茹,与宇文姓可差远了。不过韦孝宽对此似乎并不太领情,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自己又叫宇文孝宽,不像杨坚同学小时候还叫过普六茹坚。

到了公元555年四月,志得意满的宇文泰开始巡视自己的领地,为了对付北齐,他让韦孝宽再镇玉壁。听闻这尊大神坐台,北齐人只好先洗洗睡了。

到了公元557年,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扶持下篡位自立,建立北周,晋升韦孝宽为小司徒。宇文觉吃下毒苹果后,他的庶兄宇文毓上台,这位独孤信的好女婿却让老丈人的好基友担任麟趾殿学士。一位耍枪杆子的武夫,居然当上了耍笔杆子的文官,难道这是马放南山的节奏吗?幸好韦孝宽本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走马定乾坤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关陇贵族集团精英人物的标配),否则岂不贻笑大方?

到了公元560年,宇文家的老四宇文邕继位,他就是短命而有作为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不想学莫名挂掉的两个哥哥,就把堂兄弟的角色演成了孙子,一直隐忍不发。为了拉拢被自己看好的韦孝宽,宇文邕追论韦孝宽当年的玉壁之功,将玉壁城升格为自带光环的勋州,任命韦孝宽为首任勋州刺史。这让韦孝宽内心着实感动了一把,毕竟这里是他名扬天下的地方,出过汗,流过血,费过心,能不在意吗?

与此同时,北齐皇帝高演见北周新君初立,主动伸出橄榄枝,希望两国放弃战争状态,从此互通贸易。高演是高家兄弟中失心疯症状最轻的一位,他希望能够用和平换取北齐的稳定发展,然后再与北周争雄天下,这无疑是明智之举。同样,北周新君初立,也不宜搞事情。只是北周的实际掌门人宇文护从不相信眼泪与和平,再加上自己的母亲尚在北齐,如今见对方贸然来访,实在让人怀疑,因此,他派自己的亲信尹公到玉壁找韦孝宽核实此事,并商量对策。

韦孝宽虽是战场大虾,却不是个一味好战的武夫,如果能与民休息,积蓄国力,何乐而不为呢?于是,面对和颜悦色的北齐使者,他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而且还好好地忽悠了尹公一把,让其出面会见使者。作为宇文护的亲信,尹公知道宇文护很思念自己的母亲,就向北齐提出,只要放还宇文护的母亲,双方即可互市。北齐如约送还宇文护的母亲,这让宇文护非常高兴。

然而,周齐双方的睦邻友好并没维持多长时间,在当年闰九月韦孝宽进位柱国后不久,宇文护便欲兴兵讨齐。对此,韦孝宽觉得太捉急了,遂派长史前去劝阻,哪知宇文护并未采纳。结果,出师无名的周军不仅没有占到便宜,还让齐军顺手打了个反击。齐军攻陷孔城,进围宜阳,形势明显不利于周军。

韦孝宽虽然对宇文护不纳忠言有些不爽,但还是主动建议立刻在华谷和长秋筑城,以防止事态继续恶化。他还贴心地画出地形图,将筑城的所在标示清楚,以此劝说宇文护依计行事。可惜,一根筋的宇文护照样不用其计。所幸齐军点到为止,没有更进一步,周军这才有惊无险。

宇文护虽然不肯认错,但也知道韦孝宽用心良苦,遂在次年三月进封其为郧国公。至此,韦孝宽以国公领柱国之衔,跻身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核心领导层。

在此后的十多年间,韦孝宽远离朝堂,也远离了是非,只是兢兢业业地维护好边境安宁。在这期间,他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使用反间计,除掉了令北周最头疼的敌将斛律光。具体操作笔者在斛律光一文中有过交待,这里就不细表。笔者只是想说,韦孝宽是位负责任的守边大将,他没有坐在军帐中等着敌人进犯,而是主动探查敌人的动静,一旦发现敌国君臣不和,立刻用间抢攻,轻易地除掉了曾在战场上让自己吃瘪的敌手。有他守边,北周边境可谓安如磐石。

时间一晃就到了公元575年,计除堂兄的宇文邕加快了灭亡北齐的步伐。韦孝宽长期活跃在抗齐一线,最有发言权,遂上书力陈灭齐三策,其核心思想就是一面与南陈联合避免两线作战,一面假装与北齐修好,蓄锐养威,然后乘北齐“阖境熬然,不胜其弊”之时,进军灭齐。对此,雄才大略的宇文邕欣然采纳。可叹此时的北齐还沉醉在当年齐强周弱的旧梦之中,主昏臣乱,军民离心,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亡国倒计时了。

公元576年,宇文邕誓师灭齐,大军路过玉壁。宇文邕凭吊当年的战场遗迹,追忆峥嵘岁月,不禁深为叹羡。韦孝宽见宇文邕如此,不觉热血涌起,便建议由自己这个熟悉北齐底细的一线老军人担任前锋。宇文邕却担心灭齐不会太过容易,毕竟双方角力了数十年,互有胜负,谁也没有打服对方,所以他还是让韦孝宽守好后路。

宇文邕这次显然是经验主义作祟,不知道此时的北齐没了斛律光,没了高长恭,更没了军心民心,真的不堪一击。当宇文邕发现北齐够怂后,正赶上赵王宇文招率兵征伐为北齐助拳的稽胡,遂让韦孝宽以行军总管身份围守华谷接应赵王。韦孝宽好不容易捞到仗打,当然不会只围不攻,而是麻利地攻下四城,有力地支援了宇文邕兄弟的征伐大业。

宇文邕担心韦孝宽上了年岁,不耐征伐,先是让他回镇玉壁,不久又诏其随驾回京养老。到了当年五月,韦孝宽官拜大司空,出任延州总管。两年后,壮志未酬的宇文邕溘然长逝,其不肖子宇文赟继位,韦孝宽再次进位上柱国,俨然成为北周军界第一元老。

公元579年,年逾古稀的韦孝宽出任行军元帅,率领杞国公宇文亮、郕国公梁士彦等攻击陈国的淮南之地。面对韦孝宽这位关中第一名将,陈国虽全力抵抗,仍然力不能支。韦孝宽在攻取淮南重镇寿阳后,宇文亮和梁士彦分别攻取黄城与广陵,然后合军再取霍州,逼得南陈江北诸州郡除了迁徙百姓至江南外,只能望风而逃。至此,长江以北尽入周土。果然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顺势而为安享尊荣

宇文赟虽然集各种不靠谱于一身,但因有老将韦孝宽等人砥柱中流,因此尚能维系强势,威风不堕。然而,宇文赟这位年号大象的皇帝实在让人看不上眼,一些手握兵权的宗室成员不免生出野心来。那位与韦孝宽共伐淮南的宇文亮,就认为自己是宇文泰大哥的孙子,也有资格惦记宇文赟的宝座,遂准备突袭韦孝宽,夺其兵柄,称兵作乱。所幸,韦孝宽素得军心,而宇文亮却不得人心,其部下茹宽探知阴谋后,立刻飞马告知韦孝宽。韦孝宽遂暗中设伏,宇文亮不知有变,乘夜派出数百骑飞蛾扑火,最终连同其子一道被杀。从这个小插曲可以看出,韦孝宽这个老行伍在北周军中的威信。

宇文赟折腾得忒过火,一个没搂住就把自己干灭火了,留下八龄童宇文阐孤独地面对一群手握重兵的关陇军事贵族。在此情况下,杨坚以太后之父,小皇帝名义上外祖父的身份出掌国政。杨坚此前可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好机会,所以上台后就忙着巩固权力。对此,宇文泰的外甥、关陇集团中另一位实权人物、蜀国公、上柱国尉迟迥实在看不下去了。杨坚也知道尉迟迥绝对不会像宇文氏诸王那么好摆布,就决定双管齐下,一面以为宇文赟举行国葬之由,诏尉迟迥回朝会葬;一面请韦孝宽这尊军神出面坐镇相州以安抚尉迟迥旧部。

尉迟迥也是位久经考验的老干部,自然不肯轻易就范。他一面托辞不赴长安,一面着手准备造反。他曾派人前去追杀韦孝宽,不想韦孝宽却在追兵未至之前先一步离开了。韦孝宽还吩咐沿途驿站准备好酒好菜招待追兵,然后顺手带走驿站的驿马,使追兵只顾在后吃酒,却忘记追赶韦孝宽,等到想起此事,又因无马可换,跑不过一人数马的韦孝宽。

韦孝宽深受宇文泰父子厚恩,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站台杨坚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韦孝宽与杨坚同为汉人一脉,且都是关中士族子弟,从民族大义上可谓血脉相联;二是韦孝宽与杨坚的多位亲人都是相交甚厚的故交,如杨坚之父杨忠、之岳独孤信,从私人感情上可谓心意相通;三是韦孝宽已过古稀之年,一心求稳,与其站队宇文家的小皇帝和一堆不怎么靠谱的亲王,还不如助力一个生具异象且手握大权的外戚搏取从龙之功,从家族利益上可谓长线投资。这也是当时世家大族再正常不过的选择,算不得韦孝宽背恩弃义。

公元580年六月,杨坚下令以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领关中精锐东出讨伐。七月,平叛大军到达河阳。尉迟迥见状,立刻派大将薛公礼进攻怀州,准备顽抗到底,韦孝宽指挥大军击败来犯之敌,旋即进至怀县永城桥东南。尉迟迥自然不会轻易就犯,他命令部下在韦孝宽进军的要害之处驻兵严防死守。韦孝宽的部将见状,都请求先攻取要塞。在防守方面最有经验的韦孝宽却说:“要塞虽小但坚固异常,急切之间若是攻取不下,必然挫动大军锐气。如果我们打败了他们的主力部队,那么这座弹丸小城又能有何作为呢?”老干部韦孝宽可不想步高欢折戟玉壁的后尘。

韦孝宽率军进至武陟,击败了尉迟迥之子尉迟惇的军队,迫使其逃回邺城。这下,尉迟迥可有些窘了,只能和老不死的韦孝宽拼了。当尉迟迥率军力战韦孝宽之时,由于占尽先机,杀得韦军非常狼狈。

这时,相州吃瓜群众来帮倒忙了。相州百姓素来彪悍,看热闹从来不怕事大,见到两军杀得天昏地暗,他们不仅不躲,还站在高处看得不亦乐乎,有的还大声地为杀得兴起的子弟兵呐喊助威,颇有点后世好搞事的魏博父子兵的风采。这下,可让韦孝宽的部下抓住机会了,他们打不过叛军,还打不过这些爱搞事的百姓吗?于是,一些韦军掉转兵锋,冲向百姓。百姓见状,慌了手脚,纷纷向自家阵营逃去。眼见得父母亲人向自己奔来,叛军不敢还手,登时阵脚大乱。韦孝宽乘机指挥大军杀向叛军。最终,尉迟迥父子被杀,其家人没入掖庭。关东地带不服杨坚的最大绺子被团灭,其他的小股乱兵,很快就缴枪的缴枪,授首的授首。

韦孝宽在当年十月,便率军班师回京。十一月,韦孝宽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二岁。杨坚靠着韦孝宽等人的支持,顺利掌握了朝政,诛杀了诸王,完成了篡位大业。因此,他对韦孝宽非常感激,赠太傅、十二州诸军事、雍州牧,谥曰襄,备极哀荣。至于韦家子弟,都跟着沾了光,就连韦孝宽那位隐士大哥的儿子韦艺,此前与尉迟迥交好,也因韦孝宽的原因戴罪立功,一直活到公元595年。

纠纠武夫韦孝宽固然军功独步天下,文治其实也不错。他不仅善于抚慰边民,而且注意军纪,不准士卒侵扰敌方的百姓,因此每每能够得到敌方的民心。这为他收买敌方的人充当间谍提供了方便。否则一味用强,只能激化矛盾,树敌过多,于事无补。这也是他能够及时掌握北齐朝中动态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他还比较体谅治下百姓,想方设法为其减轻负担。如他在担任雍州刺史期间,鉴于传统的计路标志土堠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使用期短,因此果断地改为种植槐树以记里程。这样一来,不仅省去不少工役,而且多年后槐树长成大树,还可供行人乘凉休息之用,可谓一举多得。后来,朝廷推广了韦孝宽的做法,果然好处多多。一个乱世武夫能有如此作为,难怪后世忠臣余阙感叹“男子当生为韦孝宽,死为张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