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通敌叛国”被告发!宰相高呼立斩,不料却是“计中计”

 茂林之家 2023-04-23 发布于湖南

1041年,远在宋夏边境的范仲淹被指控“通敌叛国”,且被人拿出了“铁证”。宰相宋庠极力主张立斩范仲淹,以惩其罪,北宋朝堂瞬间炸锅。

众臣纷纷上书,吵得不可开交。宰执官内部也不统一,同为宰相的杜衍声称范仲淹虽有罪,但罪不至死,知谏院孙沔也上书为其辩解。最为奇怪的是,连范仲淹的死对头吕夷简也不同意处死范仲淹,反而支持了杜衍。

那么,这起“范仲淹通敌叛国”的风波,到底是如何闹出来的呢?这背后有一出好戏。

文章图片1

范仲淹“越级”行事,授人以柄

西夏1038年立国,于1040年春在“三川口之战”中大败宋军,气焰愈发嚣张。宋仁宗震怒,急调夏竦、范仲淹、韩琦、滕宗谅等人赴西北,负责与西夏的战事。

然而没想到的是,韩琦和范仲淹对西夏的用兵策略发生了严重分歧。韩琦气盛,想要决战,一举歼灭西夏;范仲淹稳重,主张固守,耗损西夏国力,不战便可屈人之兵。

谁也说不服谁,他们的笔墨官司都打到了宋仁宗的案头,最终宋仁宗采纳了韩琦的建议。但事实证明,范仲淹是对的,韩琦轻敌冒进,被打得狼狈不堪,最终还是回到了范仲淹固守的策略上来。

这时候,西夏却送来了一封长达26页的国书,范仲淹被指控“通敌叛国”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文章图片2

范仲淹接到国书后,没有立刻转交朝堂,而是把它拆开了,发现冗长的内容里言辞多有轻慢,很多都是耀武扬威的废话,感觉这东西要是送到朝堂里,那不得把宋仁宗给气个半死?

于是就当着使者的面,把这封国书烧了20多页,剩下的内容修改一番,然后才给皇帝送去。当然,他也留下了完整的副本,要不然这事儿就说不清了。

然而,如何对待西夏国书,那是宰辅和皇帝的事儿,范仲淹这是越俎代庖,夺了宰相的权,自然就引起了宰辅们的不满。

于是,范仲淹曾与西夏国主私通书信的事儿就被翻了出来,送信的使者也当场招认,他是受到了范仲淹的逼迫。

范仲淹私下里写给西夏国主元昊的这封书信,到底什么内容呢?

文章图片3

其实这就是一封招降书,提议双方罢兵。但这种涉及外交方略的大事,都要事先禀报皇帝,得到旨意方才可行,边臣是没有这个权力的。

尤其是范仲淹还在这封《答赵元昊书》中,说了一句让宋仁宗极为扎心的话:

且蕃兵战死,非有罪也,忠于主耳;汉兵战死,非有罪也,忠于天子耳。

意思是说,元昊手下的蕃兵和宋朝的士卒都是忠义之人,只不过各为其主罢了。范仲淹的本意是说这些忠义之人的死亡,就是因为西夏的叛宋行为,责任完全在西夏。

但这番话确实有让人误解的地方,尤其是把元昊与宋仁宗并论,也就是明确了西夏和宋朝分立的事实,这是北宋君臣决不承认的。

文章图片4

于是,众人纷纷弹劾范仲淹,指责其不应该擅改国书,也不应该与元昊私下通信。其中最为激烈的,就是宰相宋庠,主张应立斩范仲淹。

这事儿怪就怪在这儿,宋庠与范仲淹之前并无过节,还都有共同的敌人吕夷简,可他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

这就得把话题扯得更远一点,来讲一讲当年北宋文官各个小团体之间的恩怨情仇,其中的龌龊事儿还真不少。

文章图片5

吕夷简隐居幕后,一石二鸟

宋庠何许人,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但他的弟弟很有名,就是和欧阳修一起编纂《新唐书》的宋祁,因“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得到了“红杏尚书”的美称。

宋庠比宋祁更生猛一点,这是当年科举“连中三元”的主儿,此时官拜参知政事(宰相之一)。

宋氏兄弟在士林里面声望极高,包拯都曾被他们这群人逼得辞官。

文章图片6

当年包拯弹劾三司使张方平利用职务之便,行侵吞不法之事,宋仁宗属意接任三司使的人选就是宋祁,但包拯又把宋祁弹劾了,认为其生活奢靡,且兄长宋庠又位列宰执,不适合再掌财权。

宋仁宗一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包拯你行,你就来干三司使吧,包拯说行。这引起了欧阳修的不满,于是上书弹劾包拯“不廉”,煽动士林清议,逼得包拯只能辞官以证清白。

范仲淹和宋庠一样,都属于清流领袖之一,成名道路也基本一样,那就是不畏权贵,敢于顶撞皇帝和宰相,即宋仁宗和吕夷简。

文章图片7

宋仁宗亲政的时候,吕夷简已经当了十多年的宰相,朝堂众臣多为其门生故吏,自然是一呼百应,谁敢反对,谁就被贬黜。

范仲淹很看不顺眼,于是当众向宋仁宗献了一幅《百官图》,指着图说某某乃吕夷简亲信,下一个升官的就应该是这个人;某某和吕夷简不亲近,这辈子他都出不了头。他建议宋仁宗确立人才选拔制度,由皇帝亲掌官吏升迁。

吕夷简气坏了,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勾结朋党,并且还指使麾下把范仲淹的“朋党”名单张贴于众。

文章图片8

双方谁也不惯着谁,一场士林清流和宰相权贵之间的争论持续了很久,甚至范仲淹出外和吕夷简罢相,都没能熄了双方的火气。这就是所谓的“景祐党争”。

后来西北战局动荡,范仲淹被调往西北,吕夷简复相,宋仁宗还专门为二人做了调解。

范仲淹表示,自己当年是对事不对人,和吕夷简没有私怨。而吕夷简也收敛了许多,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排除异己,所以宋庠才能在宰执中与他唱对台戏。

捋清了这些关系,我们再说回“范仲淹通敌叛国”这件事儿。

文章图片9

吕夷简先对宋庠说了这样一句话:

人臣无外交,希文何敢如此!

也就是身为人臣,范仲淹(字希文)怎么敢私下结交西夏国主?这句话很阴毒,范仲淹就是写了封劝降信,充其量也就是“擅专”而已,但吕夷简却不提信件内容,暗示其“私交敌国”,按律就当斩了。

宋庠想到吕、范二人当年的势同水火,自以为读懂了吕夷简的暗示,却没想到这是一出“计中计”。

文章图片10

他和吕夷简虽是对头,但与范仲淹也是竞争关系。同为清流领袖,这宰执之位他宋庠做得,范仲淹难道做不得?你看,他现在都敢私改国书了,这不就是宰执才能干的事情吗?要说范仲淹没想着取代自己做宰相,这话谁能信?

于是,宋庠罕见地表示和吕夷简“意见”相同,先搞死范仲淹再说,所以公然主张立斩范仲淹,以儆效尤。

结果没想到,吕夷简倒戈一击,说范仲淹也就是一个“擅专”而已,哪有什么叛国通敌之事!简单惩罚一下就行了,何必上纲上线!你宋庠别曲解我的意思,我是说人臣不能有外交,范仲淹怎么可能会干这种事儿。

宋庠当场就傻眼了。在场众臣也纷纷指责其心胸狭隘,不堪为相,最终以勾结朋党的罪名,将其罢黜。

文章图片11

吕夷简的这一番运作,故意把事态闹大,老对头范仲淹因擅改国书和私通书信受到了责罚,让仁宗心里也有了芥蒂;而另一个对头宋庠名声坏了,更与范仲淹反目,清流内讧,最后被撵出朝堂。

真相大白,吕夷简只是利用了时事顺水推舟,他真正的目标不是远在西北的范仲淹,而是与其同在中枢位列宰相的宋庠。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