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云翔 | 留得丹青在·水墨放异彩

 ruyiliu 2023-04-23 发布于北京
Image
论中国画的玄远之光

(上篇)

中国画学研究.艺坛文摘

施云翔/文

写下这个题目, 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另一句话, 即常言所道: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意思是吧?今天我们是讨论中国画的根源和文化基因, 大家知道“丹青”是中国画的古称, 其实, 我们也可以把“青山”的本色联想到“丹青”,把燃烧的“柴火”联想到“异彩”……当然,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这句话的本意是讲励志, 而不是讲中国绘画。

Image

施云翔|青绿山水系列图

Image

施云翔|金碧青绿山水系列图

不过, 古人也有借“丹青”而言志的话,如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云:“丹青着明誓, 永世不相忘”李善注“丹青不渝,故以方誓”。古人为什么把坚定不渝、始终不渝、忠贞不渝等誓言,统称为“丹青不渝”呢?不懂绘画的人也许不太明白,但研习中国画的人都知道,“丹青”实际上最早是指中国画的颜料,古称画师为“丹青手”或“丹青师”是指中国画家, 以后就称中国画为丹青了。另因中国画的丹青色最早是矿物质颜料 , 而这两种矿物质颜料不易褪色, 始终不渝, 光明亮丽, 故被人比喻成不渝之志的誓言传承至今, 我想,这也合情合理吧。

Image
Image
施云翔|青绿泼彩系列图

我以为, 一部中国的文化艺术史, 它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 实际上就是一部永不磨灭和永不褪色的“丹青史”。在远古时期, 中国人就把“丹”即红色, 在精神上视为: 光明、吉祥、喜庆或热烈的象征性色彩; 把“青”即蓝色, 在精神上视为: 浪漫、清远、舒适或优雅的象征性色彩……当然, 中国画除了色彩, 还有更高精神层面之表达,那就是水墨。

中国画古称丹青,后来亦称水墨丹青。我们今天除了谈水墨之本, 也讨论一下丹青之源吧。

Image
施云翔|金碧青绿山水系列图
Image
施云翔|泼墨泼彩系列图
中国古代绘画设色,最早是用矿物质颜料(即石色)后来有了植物性颜料(即草色)丹青之“丹”色包括有朱砂、赭石、石黄; 青色包括有石青、石绿等都是矿物质色。据史料记载, 朱砂又称丹砂, 是药用矿物质色, 赭石是赤铁矿物质色, 石黄也是药用矿物质色, 石黄又分雄黄和雌黄, 据说两者加热合成可制成砒霜。古人选用雌黄做颜料 , 也用来填改错字和错画的线条。因为远古时期没有白纸,故作壁画或图案画其土墙或土陶是黄底色,用雌黄填染或涂改可覆盖墨线, 因此现在人讲错话就叫“信口雌黄”。后来有了藤黄、花青等半透明的草色取代了覆盖力及强亦不透明的矿物色。

矿物质颜料的特点是色质明亮而永不褪变,植物性颜料却会因时间久远而暗淡失色。

Image

施云翔|泼墨泼彩系列图

Image

施云翔|金碧青绿山水系列图

唐宋时期的山水画其青绿颜色经过历史的洗礼和岁月的浸蚀依然色彩斑斓蓬荜生辉, 就是因为矿物质颜料的缘故,而更古老的岩洞壁画、帛画、绢画残存的丹砂朱红赭黄青绿等重彩颜色依然醒目明亮, 这也是矿物颜料留下的异彩。

丹青之色, 若追遡远古绘画之源,唐宋以前的图案画或人物画,如秦汉魏晋时期的墓壁、锦帛、土陶、漆器等, 古人在物器上作画时丹色比青色用得多,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我们看到汉代及晋代的图画用色, 大体以赤、黄、黑这三种色为基调, 青色和白色少许。隋唐以后有了自然景观即山水画的介入, 古人在壁上或绢上作画时青绿色的运用才多起来。史学家认为: 东方古典文化艺术以青、赤、黄、黑、白为五基色, 这与西方艺术的红、黄、蓝三原色理念不同 , 西方理念是科学的, 而东方理念是哲学的。


Image

施云翔|青绿山水系列图

Image

施云翔|青绿山水系列图


西画三原色无黑白, 而中国画把黑白视为本色是有哲理的。古人认为“黑色”是深邃和玄秘之色,故黑色又称“玄色” 。千字文开篇语:“天地玄黄”即天玄地黄是世界的本色, 古之哲人认为太虚之空(太空)原本是玄色(黑色)只是因为天空有了赤星(太阳),玄色里面才包含了赤色和青色,即红色和蓝色是黑色包容隐含的色彩, 若没有阳光, 这些颜色就隐而不显, 亦或不存在。大千世界犹如黑色的太空包含了亿万星象玄远之光, 当日出东方, 我们才能看见五彩的世界!

“玄光”即是天地之灵光, 也是东方既白之前自太虚而来的灵气, 即是由红蓝黑白色合成的一抹“紫气”, 老子过关时 , 天有“紫气东来” 就是指天地的灵气和玄光显现, 亦或是祥瑞之气降临人间。总之, 中国水墨画的哲学理念就是源于这个“灵念”发端而起的。

Image

施云翔|小青绿金碧山小系列图

Image

施云翔|金碧青绿山水系列图


而魏晋的玄学者讲“阴阳五行”暗含“五彩”之学说, 延伸到后来的“墨分五色”就成了中国画高层次审美的精神支柱。另外, 若按玄学来解释“宇宙洪荒”, 太空“有”色即为黑, 太虚“无”色即为白。“世界虚空, 有无之中”或当宇宙“灵光一现, 混沌即开”。这就是东方哲学的理念。

另外, 因历史的变迁, 时代的进展, 随着宣纸的发明, 中国画因材质的变化, 水墨画便得以迅速的发展……而今“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的哲理就成了根深蒂固的画理。我以为, 画者若能采天地之灵气,下笔出处, 即入化境, 当是明智洞开的觉悟者。
Image


Image


Image

施云翔

施云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研班导师, 北京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家》杂志原副主编, 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特聘教授, 原广州书画专修学院教授, 大风堂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画学研究会北京大风堂画院院长, 深圳现代丹青画院院长,徽州金碧山水画院名誉院长,四川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民盟书画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系研究生毕业。编著有《中国画学谱·云雾山水卷》、《山水画导学范本》等,其论文《论中国画的意象道学观》《中国画的立意与美学思想》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文艺年志》部分学术论文多有发表于国内各类报刊上。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對版權問題有

請聯繫:gdsonyin@sina.com

我們會儘快處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