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资源丰饶、风光旖旎的水乡泽国,她的名字叫——微山县。无论在什么地方提起家乡,或微山县,或微山湖,或微山岛,我都有一份自豪感、骄傲感、欣慰感,因为她是我真正的母亲——我建县后出生于微山岛,而且一直没有“离乡背井”暌隔过。日月如梭,今年将迎来她的七十周岁华诞,而我已越来越老迈,她却越来越年轻。可喜可贺的是:她由一个穷乡僻壤、杰观委地,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我土生土长、水滋水养的微山岛及周边水域,已被批准为国家5A级风景区,怎么能不叫人感慨万千,欣喜若狂呢!
70年来,湖区的发展可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来形容。窥一斑而知全豹,若要问70年来这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每一个家乡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船!如同问山里人最大的变化是“路”一样。 沿湖东104国道向南疾驰,穿过秀丽的微山县城,在一个叫做里张阿的湖村西行数百米便是微山岛旅游码头,隔湖相望,烟雨濛濛之中一座仙山般的小岛仰卧碧水间,这就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内陆岛——被誉为鲁南明珠的微山岛。岛虽小却有着三四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主峰上有殷商仁人微子的墓葬,又称凤凰台,微山岛、微山湖以及我们的微山县因此而得名。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傍岛而过,在这条黄金水道上,汽笛声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运输繁忙,“湖上运河”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面积仅有9平方千米的微山岛,四面环水,进岛出岛全靠船,船就是路,路便是船。 微山岛原来不是岛而是山,名曰微山,使她成为岛的是微山湖,而微山湖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女儿。岛形成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她的挣扎,必然是她的幸运,黄水催生而又哺育了她,全在不经意间。虽然承受了分娩的痛苦,却也经历了冥冥中的钟灵造化。 明末清初星罗棋布的小湖割据结束,最后形成四湖争霸的局面,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南四湖连成一片,微山湖终成一统大业,斯时2055平方千米的湖面,烟波浩渺,蔚为壮观。于是文人骚客纷纷前来游览观光,写下大量名篇佳作。 清初西蜀文人高元贞(曾在滕县做官)《谒微子墓》诗云:“千顷湖光绕一丘,昭然幽爽对清流。”后来有个不太出名的文人叫孙之庾,一首《游微山湖》的诗却家喻户晓:“湖上群峰插碧空,登临两腋欲凌风。青螺秀出银盘里,画图常悬玉鉴中……”都是写微山岛(湖)的景色,壮美而有气韵。那“丘”便是微山;那“群峰”便是九十九座山头,恰似一群美丽多姿、超凡脱俗的仙女,起舞翩翩,环绕在主峰微子山周围。 这便是上帝的鬼斧神工,在中国北方的自然沙盘中造化出的一处山水盆景。 毫无疑问,微山岛是上天的杰作与恩赐,然而她还是一个奇迹:荒凉寂寞了数千年的不毛之地,竟然有那么多让人仰视的地方。 看县情资料可知:微山县总面积1780平方千米,而湖面面积12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2%,这在全国的县区版图中非常少见。纵览微山县(湖),这里有黄河的基因,大运河的血脉,数千年的积淀使众多文化在这里交映生辉,湖东湖西到处可见历史和文化丰富的遗存。这里属于比龙山文化更早的北辛文化,存有五六千年的人文史迹;有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数十万亩野生荷花,被誉为“中国荷都”,荷花成为微山县县花;有享誉亚洲的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微山湖湿地;有可与江南相媲美的“北方水乡”风貌;直至上世纪湖区儿女抵御外侮的全民族抗战,注入红色基因……她总以与众不同的姿态接纳着历史的洗礼与时代的馈赠。而所有的洗礼、馈赠莫过于水与船,数百年来主宰着湖区人民的命运,湖的治理、船的发展以及生态的保护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谐幸福休戚相关。
(微山岛望湖塔远景)
微山湖上最壮观的当属船了,可谓是棋布星陈,种类之多、数量之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船舶景象与文化,可以开一个船的博物馆了。自明代微山湖形成,四湖连成一片,即有小舟入湖捕鱼。明隆庆年间,微山湖渔船修造业兴起,主要修造小型木质渔船及运输船,年生产新船仅有300余只。随着造船业的发展,木工技术的提高,出现板制齐头渔船(称齐头镏子),成为微山湖渔船的标志,但数量很少。1915年《山东省物品展览会报告书》中,即载有南四湖的渔船样品。民国时期,湖船样式增多,有尖头划子、小枪拖、三截赶、大粮划、大网划子、四爪船、腰里别(小镏子)等。“船体最小者6~7尺,最大者36尺”,载重量0.5~30吨。然湖上却一直无专业渡船,抗战前夕从岛对岸的郗山有了一条私人开的航线,常常是“野渡无人舟自横”,后来便形成了定时定点的渡口,直通微山岛上。小船似一座桥,连接着昨天与今天的岁月,连接着小岛与外面的世界。
微山湖船的发展变迁更是湖区经济发展的缩影。船是湖上人的命根子,须臾不可离。《微山县志》《微山湖志》记载,1949年整个湖区有渔船1500只。1954年调查时,渔船发展到22321只,其中纯渔业生产船18114只。1957年微山湖遭遇特大水灾,损坏渔船达10600只,占渔船总数的47.5%。人民公社化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始生产木质帆船。1978年湖区体制改革,渔村推行承包责任制,渔船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机动船如雨后春笋,继而大、小挂桨船、驳船、拖轮奔驰于湖上。全县有各种船只22300余只(艘),机动船1200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长足发展,渔船发生了重大变革,各种用途的船只从渔船中分化出来,旧型船逐渐被新型船所代替,人力、帆船逐渐被机动船所代替。船只名目繁多,又赋予了新的含义,若按形制分,有小划船、棹船、帆船、蓬桅船(单桅船、双桅船)、机动船(小挂桨、大挂桨)、驳船、牵引船等;若按质料分,有木质船、水泥船、钢壳船、竹筏、橡胶船、新型材料船等;若按用途分,有捕鱼船、鹰船、大剿船(大网船)、坐船(即家船)、货船(专指商店船);根据时代发展又诞生出专业功能船,如:客船、游船、摩托艇、运输船、拖轮、教学船(校船)、医疗船、救护船、工作船、巡逻船、挖泥船(疏浚工程船)等等。 20世纪80年代末,水上运输业兴盛,造船厂声势盎然,个体、集体、联合体造船厂一拥而上。至新世纪始,微山湖造船业发展空前,各类水泥船逐渐被淘汰,钢壳造船厂发展到100余家,逐步实现规模化。湖东湖西机声隆隆,钢花飞溅,用突飞猛进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船越造越大,一条驳船载重达千吨以上,人们真不敢相信,一支拖队能拖十余只驳船,拖运能力达一万余吨。何来如此之神力?其实哪有什么神力魔力,是时代之力!科技之力!发展之力!
微山湖是一方充满感情与仁德的土地,又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她继承了黄河母亲的秉性,经历了血与火的交织,以其甘甜的乳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哺育了无数保家卫国的优秀儿女,孕育出铁道游击队、微山湖游击队、运河支队等叱咤风云的抗日队伍。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来到微山岛上,创建了湖上抗日根据地,我的父辈们撑着小船驾着帆船运送游击健儿,神出鬼没打击日寇,小船赛过日寇的汽艇炮舰。我党开辟的华东至延安的湖上交通线,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船铺就,安全护送了刘少奇、陈毅、罗荣桓、肖华、朱瑞等共和国领袖和千余名党政军领导干部往返革命圣地延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让这片热土成为闻名遐迩、誉满世界的红色抗日根据地。
提起这条微山湖“红色”地下交通线,湖区儿女就会想起那只“微山湖红船”,它是渔民刘钦田夫妇的家船,刘少奇同志智渡微山湖,在船上生活工作了四天。共和国元帅之一时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写下的“过微山湖”、“泛湖遥瞻微子墓”两首诗就是在这一只小船上构思的。其中“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嗟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因而这条交通线被称为党的“红色安全线”、生命线。人们最难忘的便是微山岛上靳氏兄弟的双桅船了,仿佛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含义。那是微山湖上少有的却又普通的木蓬船,长有一丈六,宽有七尺,配置双蓬桅,前桅矮,后桅高,威武、坚实、平稳。双桅船借助风势纵横湖上,顺风逆风皆能劈涛斩浪向前进,被游击战士称作水上“装甲车”。 那条船却又不普通,它运送过无数的英雄战士,运送过不计其数的抗战物质,更功不可没的是它护送过数百名我党我军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和抗大学生,被人们称为“英雄船”。 1941年至1943年,华北华中地区正处于日寇的白色恐怖之下,日本侵略者实施“囚笼”、“蚕食”政策,“扫荡”、“围剿”频繁不断,微山岛东部的杨村、吕蒙村,最西端的沟南、沟北村和北中部的谢楼、李庄村,最早成为我湖区各支游击队的根据地。那时的微山湖,面阔水深,遇风暴浪大风急,小船无法行驶。为了给游击队提供湖上较理想的交通工具,沟南村出身木工世家的靳氏兄弟,卖掉了养家糊口的土地,排造了这条岛上独一无二的双桅船。白天以打鱼为名,执行任务,夜晚就成了抗日战士的家和随时出击的阵地。 特别是在日寇对微山湖疯狂封锁、大扫荡的艰苦时期里,中共沛滕边县委等五县县委机关、铁道游击队、微山湖游击队的干部战士和群众1500余人,在岛西大湖芦苇荡中隐蔽了20多个日日夜夜,是“英雄船”为战士送去了食品、药品、衣物,送去了岛上人民的关爱、支持,坚定了抗日战士的革命意志和决心。双桅船驰骋微山湖上,载着铁道游击队、微山湖游击队、滕沛大队的英雄们转战湖东湖西,打的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顾此失彼。上世纪八十年代,任北京二炮副司令员的郑惕中将来岛故地重游,专门询问了“英雄船”和船的主人靳氏兄弟的情况,倾注了一名老战士对微山湖老区人民的深深怀念之情。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双桅船作为指挥船,联络统筹各区大小船只支援淮海战役,为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它的照片和模型展览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成为湖区人民的骄傲。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有沂蒙山区独轮车的功劳,那么微湖船也是功不可没。那矗立在岛中心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设计为帆船形,碑座为“船”,碑体为“帆”,碑名由已故国家副主席王震题写,犹如一艘劈涛斩浪的战舰。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矗立在老区人民心中的丰碑,永远航行在微山湖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风雨兼程70年,船的变化就是家乡人民生活生产变迁的真实记录。
我的亲戚是微山湖典型的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建国前,纯渔民无村宅、无房舍、无地盘,祖祖辈辈以船为家。船上载着网、罱、箔、叉和柴、米、油、盐,随风漂泊,顺水而居,他们成帮结对,形成水上渔民船村,因而被称为“流动的村庄”,漂到哪里哪里是家。有一首歌谣,正是对旧社会渔民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多见芦苇少见天,船底无根漂人间,筋骨累断难活命,苛捐杂税如蛇缠。” 有的一家三代挤在一条被称为“小镏子 ”和“划子”的小船上,长不过一丈,宽不盈三尺。可谓是“一条小船八尺长,祖孙三代住一舱”,不仅船是他们的家,而且生产、交通全仗这小镏子 、划子,风头里钻,浪尖上滚,若遭遇大风,灾难每时每刻都会降临头顶,“船底无根”、“风雨飘摇”、“水里捞食”就是对渔湖民生活生产最逼真的形容,小船系着他们一代一代贫苦的命运啊!渔民生活极其穷困,受着官府、渔霸的剥削压迫和湖匪的掠夺,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渔民大致分有三种:第一种是家有大船、靠运货为生,兼拉网,叫做“船载帮”;第二种是有船有鸭枪的,称“枪帮”,是渔民中的“小康之家”;第三种是只有小船没有鸭枪的,用罱捕鱼,为“罱帮”,是渔民中的贫困者,他们占绝大多数。但不管哪一种都同样受着剥削与压迫,被贬称为“渔猫子”。 新中国成立后,微山湖渔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善,生产能力和经济收入节节增长。如今渔民已经陆居,陆地上有了家,过上平安、稳定的日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湖区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渔湖民的生活逐步实现了小康,走上了富庶、和谐、文明的幸福路。 建县后至改革开放前,家乡因地偏境僻,交通不便,发展十分迟缓,山仍是“穷山”,水还是“恶水”,20世纪60年代,公社造了两条蓬桅船,便是岛上唯一的客船,每天数班往返对岸,六里水路单程要行一个多小时。若碰上孬天气,只好停开断航,孤岛变为隔绝的世界。 1985年,是微山湖区历史性转折的一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来微山县(岛)召开第一次南四湖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如一缕春风吹绿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以湖为主,综合开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开发方针,给湖区人民指明了脱贫致富的光明之路。微山湖醒来了,湖岛沸腾了,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桃花初涨后,正好放轻船。”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下,家乡人民立足湖区,发挥大湖优势,挖掘水产资源,定规划,搞养殖;建公司,上项目;开辟航道运输,发展造船业,用勤劳和创造的双手描绘出湖区美丽的画卷。随着微山湖水位的日趋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对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和意义日渐深远。它连接了江南运河,江北直到济宁,使济宁这座运河之都仍然繁华如昨。微山湖区是江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尤其山东煤炭数十年来直运江南诸城,为改革开放后的江南经济腾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据资料显示,如今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公里,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三个省,而济宁以北早已断线断航,风光不再,只有济宁至杭州依然畅通无阻,因此有人干脆将京杭大运河称之为“济杭运河”。
进入21世纪,水运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将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特别是对大运河的升级改造,微山湖区至杭州运河迎来了新的发展生机,运河建设步伐加快,航运业再度辉煌。国家投巨资完成了微山湖中段运河续建工程,千吨级货船满载着北方的“乌金”,直抵长江,到达杭州,又把江南的竹货稀物运回山东。 家乡的变化令我眼花缭乱,经济腾飞了,渔湖民富裕了,湖上生产交通工具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帆船已不再是生产交通运输工具,代之以来的是大大小小的机动船。从木船、水泥船到钢壳船;从小挂桨、大挂桨、自航船、拖轮到千吨级以上的钢驳船,像一匹匹水中“骏马”,在微山湖上撒欢。我的邻居和表叔表弟们则“玩”起被誉为水上列车的运输拖队,驾驭着一条条“巨龙”,涉河过江,把山东丰富的物产和名优产品送往南京、浙江、上海,也带去了微山湖人的友谊与祝福。 最引人注目的是党和政府实施的“陆岛工程”,拓宽航道,建起了客运、货运大码头和旅游码头,岛上成立了微山湖船舶管理站和宏远航运有限公司,它由过去的两只木帆船起家发展到拥有十数艘、总载重1000余吨的机动客轮,固定资产达3000余万元的县乡企业。一次能装载30辆轿车的双向轮渡,往返对岸仅须十五分钟,真是岛陆连接近在咫尺,“天堑变通途”啊! 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微山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智慧的湖上人提出“旅游兴岛”方略,开辟了“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我的兄弟们组建了湖上旅游服务公司,各类游船、摩托艇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驾驶快艇环岛观光成为湖上一大旅游项目。近年来他们转变经营理念,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以生态湿地建设为主题,实施了一系列“绿、亮、清”工程,2021年通过国家验收,微山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风景区。如今的微山湖(岛)正如诗人所描绘的:“夜月楼船满,春风环佩多”,“疑是桃花源,参差出人家”…… 目睹船族的发展变迁,湖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禁感慨万千:船由小到大、帆樯换机械;湖区人由贫穷到富裕,怎能不得益于党的英明领导,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富民政策!正像诗中所写: 我登上游湖观景的直升机空中鸟瞰秋天的微山湖,啊!“湖中何所有,千顷秋荷花。”岸边绿荫吐翠,湖上苇拥荷围,如展开的一卷当代《清明上河图》,而我的家乡——那个美丽的湖中小岛,正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昂首东方,驶向金色的明天!